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邊境音爆 Step Across the Border 一部動人的劇情片必須讓觀眾回味無窮,而一部成功的實驗片應該是當下驚喜無限的。 邊境音爆是一部跨界的影像集合,有時以紀錄片手法拍攝英國樂手/作曲家 Fred Frith 的訪談;有時又像舞台劇般安插一群演員說故事,錯落的速度形成有趣的節奏;有時是都 會、農村、工廠的片段加環境音,一下子倫敦、一下子紐約、一下子東京,我總是在觀影 的途中迷失定位,但是暈頭轉向又昏昏欲睡的同時,我還是喜歡這種跳躍、自由的感官之 旅。 性手槍美國放浪行 Dead on Arrival : A Right of Passage 龐克是一種社會運動或者流行文化?它是虛無的反抗或是故作姿態的喧鬧?如果以 Sex Pistols來說,我比較難抱以正面的觀感...... 本片不僅僅是追尋著 Sex Pistols 巡迴的足跡,紀錄一場又一場爆滿的演唱會,更透過 官僚、學者、專家、民眾的訪問,對龐克文化的價值與意義進行反覆辯證。雖然各方態度 (包括親臨現場的觀眾)都是一面倒的不友善,但是音樂本身的煽動性絕對是夠真誠、夠 痛快的。 片中最好笑的部分就是貝斯手 Sid 和女友 Nancy 接受訪問時,因操勞過度(或者性、藥 過度?)頻頻睡著;而 Generation X、Sham69、Dead Boys 等龐克樂隊的的現身也叫人 驚豔。 靜默之屋 Silent Room 散場時看到許多人大夢初醒,我倒是對這種怪誕的片子情有獨鍾。 開頭幾章主題比較明顯:274號房是和金魚同游的老人,以鋼琴聲表現水流的平靜,顆粒 分明的音符如同曇花一現的氣泡,恍惚夢境般奇幻。381室是困於回憶的青年,在現實與 過往來去,像是日光燈開啟的瞬間,茲茲的電流聲竄動於明暗交錯的線條;記憶的片段在 他腦袋上雕鑿文字,像打字機的一樣,搭搭搭個不停......。還有著駝行的科學怪人,困 在工業噪音的巨籠裡;在城市晃盪的馬頭人,行屍走肉般漫遊,嘈雜的交通噪音彷彿與他 無關;捆死豬的女人用熨斗將肉塊一片片燙熟(我竟然感到一陣飢餓......),冷酷的弦 樂像垂釣的繩索操縱無意識的魁儡......。後半段的影像和音樂元素越來越繁雜,而且帶 點驚悚,非常有意思的片子。 大衛鮑依與來自火星的蜘蛛人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im Mars 雖然我知道這是 David Bowie 以 Ziggy Stardust 為名的最後一場演出紀實,但內容幾 乎沒有半點訪談,只有少許的後台鏡頭和對話,簡直是一部完整的轉播,實在太令我傻眼 了。更奇特的景觀是和近百名觀眾一起在電影院裡排排座、安安靜靜地看完這麼一場既搖 滾又華麗的演唱會,不能開口哼唱、連打拍子都感到尷尬,真是一件彆扭的事啊! 班雅明與煙樂團 Benjamin Smoke Benjamin Dickerson,這位8、90年代的變裝皇后兼搖滾樂手我並不認識,但是Patti Smith曾為他寫詩,Michael Stipe ( R.E.M.主唱 )曾為他背書。Jem Cohen 和 Peter Sillen 兩位導演透過訪談、照片、演唱片段,以超過十年的時間 紀錄 Benjamin 最後一段日子,可惜影片並未盡責地表現出這位用藥過度、愛滋病魔纏身 的早逝樂手,是何等傳奇、何等迷人。 影像本身並不成功,但是 Benjamin 沙啞的嗓音透露著滄桑,和變裝時可愛俏皮的模樣 形成強烈的對比,倒是悄悄流露一股悲劇性。Patti Smith 那首 " Death Singing ", 也很動人。 壞痞子龐克 Born to Lose 1991年四月 Johnny Thunders 剛結束日本演唱會,為了製作一些帶有藍調風味的音樂前 往紐奧良,棲身於一家小旅館,但是無法自拔的毒癮卻將他帶往地獄。 Born to Lose,片名出自 Johnny Thunders 生前錄製的最後一首歌,彷彿為他扭曲而早 夭的人生下註腳。這部片紀錄了 從 New York Dolls 到 The Heartbreakers 時期的 Thunders,但內容沒有任何他個人的正面訪談,反而透過親友、經紀人的回溯以及演唱 會片段,看見他血液裡奔流的叛逆因子,全表露在音樂、裝扮、脾氣與藥物的濫用上,就 像那些我們熟悉的搖滾傳奇,在舞臺上誕生的一刻就帶著不羇的印記。 片中接受訪問的樂手我大都不認識,但是 Dee Dee Ramone 的出現著實讓我嚇一跳-那個 像 Beatles一樣頂著馬桶蓋頭的秀氣青年,怎麼變成理著小平頭、全身刺青的黑道大哥? 另外,此片是以 High-8 錄影機拍攝,數位訊號的顆粒質感和VHS雜訊的線條,實在讓我 深深著迷! 藥頭 The Connection 原本是我最期待的一部電影,但直到 roll 字幕前,我都帶著不安與憤怒將自己強壓在坐 位上-明明就是劇情片,為什麼要找一些三流演員來偽裝成紀錄片?! 嗯,他本來就是劇情片。這部電影改編自舞台劇,敘述兩名電影工作者和一群毒蟲相處整 天、等待藥頭來施打海洛因的過程。以電影表現這種後設劇本,其實比舞台更能掌控觀看 的框架,讓虛實的界線更加模糊,但本片在演員表現、對白、走位、攝影上,仍舊像極了 一齣舞台劇或者破綻百的偽紀錄片,真是糟蹋的螢幕的功能啊! 一加一 One Plus One-Sympathy for the Devil 「高達拍滾石樂團?」光是本事裡的第一句話,就足以畫上「必看」的記號了。 片名既然是<一加一>,當然就不會是平鋪直敘的主線通到底。這部難以理解的怪片,一 邊是 Rolling Stones 在錄音室彩排 Sympathy for the Devil 的過程,一邊是幾個不同 場景的短劇,透過誇張的表現闡述高達的政治哲學,而旁白又是另一段跳接的故事,就像 即興的散文詩般,充滿高達的風格。 觀影的過程,我一面對冗長的口白和反覆演唱(卻總是未完成)的 Sympathy for the Devile 感到厭煩,一方面又在錯縱複雜的歷史、政治、色情、種族議題中焦慮著:我到 底有沒有接收到高達想傳遞的訊息?Rolling Stones 這首歌和其他段落到底有什麼聯繫 ?某段話配上某個橋段到底在暗示什麼? 結果我最終的感想是 :高達是瘋子,Mick Jagger 年輕時就長一副老臉。 黑黯的靈魂 The Soul of A Man 二次戰後,新寫實主義電影將鏡頭從上流社會轉向中下階層,揭露真實的社會現況;在此 之前,音樂上早已有藍調從這個位置出發,傳唱深刻的平民生活。 雖然我對藍調音樂沒有太大的共鳴,但是透過 Wim Wenders 這部劇情紀錄片,看到 Blind Willie Johnson、Skip James 和 J.B. Lenoir三位黑人樂手的生涯,看到生活與 音樂間有著最直接的聯繫,可以投注最大的激情,也可以獲得最平靜的滿足。他們的歌裡 充滿真誠、質樸的氣息,當快樂或悲傷的情緒溢滿指尖,黑色肌膚也掩不住高貴靈魂透露 出的光芒。 片中還有 Beck、Lou Reed、Nick Cave 等樂手演唱三人的名曲,重新演繹這些歌也另有 一番味道。 別假正經 Stop Making Sense 同樣是音樂現場紀錄,Talking Heads 這支影片實在比 David Bowie 那部好看太多了! 當然,我所指的並不是演出的精采程度,只是這場演唱會本來就是為了拍攝而生,自然在 舞台結構、演出形式上更精緻、更適合透過螢幕來傳遞現場效果。 雖然 Talking Heads 我只有精選集,幸好片中曲目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包括 Psycho Killer、Take Me To The River、Life During Wartime、Once In A Lifetime......等 ,當然還有片名出處 Girlfriend Is Better。儘管主要焦點還是在主唱 David Byrne 身 上, 但鍵盤手 Jerry Harrisonc、鼓手 Chris Frantz、性感的貝斯手 Tina Weymouth 和兩位合聲天使,彼此間活潑的互動增添不少可看性。 在我心目中最具舞台魅力的主唱大致分三類,一種是蹦蹦跳跳過動兒例如 Ian Brown;一 種是神經質癲癇症例如 Ian Curtis;還有一種是三八愛演型比如 Jarvis Cocker。 David Byrne 大概是第一跟第三類的綜合體,表情、動作都非常可愛、非常戲劇化,我 看我可以開始收 Talking Heads 的專輯了......。 [ 聲音影展 ] 隨便記 1 http://blog.yam.com/brilliancy/archives/1692650.html [ 聲音影展 ] 隨便記 2 http://blog.yam.com/brilliancy/archives/1705266.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2.19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