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blog.roodo.com/amushi/archives/7362331.html 四位導演的創作理念:布列松(Robert Bresson)與期遇(rencontre) (由左到右為Pasolini, Eisenstein, Vertov and Bresson)   此文節錄自奧蒙(Jacques Aumont)的《電影導演論電影》(2007, 上海人民出版社 )之序章,作者分析了四位導演與他們的創作理念,抑或是,身為一位導演與藝術家,如 何通過攝影和剪接所得到的影像來表達一些關於現實和外部的東西?四個概念,四位導演 ,布列松與期遇(rencontre)、維爾托夫和間歇、艾森斯坦和理性蒙太奇( intellectual montage)、帕索里尼和流述(rheme)。   布列松在《電影札記》裡提出最著名的概念便是角色模型(model),牽扯到了視覺 藝術中的核心問題,也就是形象的塑造。布列松透過了電影,在影像的創作和剪接之中, 產生形象的塑造過程。在《扒手》(Pickpocket, 1959)中,導演以手與臉的特寫,形塑 了盜賊的形象,讓我們可以清楚辨認出人物的塑造過程。布列松的電影迴避逼真的效果和 模擬的手段,作為一門專門的電影術(cinematography),他的理想建立在一個悖論之上 :雖然取材於事物的表象,但是卻追求唯一的目標,那就是真實。一種抽象的真實。而他 相信真實無法在現實之中直接獲得,藉由電影,藉由期遇,那怕是轉瞬即逝之間,也許我 們也能瞥見真實。   他曾在《電影札記》寫下:「拍攝電影,就是期遇。所有的意料之外無不是你暗暗預 料之中的。」演員沒有依照預定方案的表演,實際上有布列松所期待的東西。電影的攝製 就是要使人部要感覺到有一個特定的人物或劇本或作家在說話,而是現實本身在敘述自己 。電影拍攝只是提供一個藍本,最主要的工作是不要對現實自身的表述有任何限制,在這 個過程中不要有任何意圖。電影的機制應該是使未知顯現,而不世人們事先發現了未知。 讓身體「自然」地去表現真實,角色模型自然會發揮創造性。   我們何以期遇?首先是事件、事物和事實,但是經過重新整合,去蕪存菁,是更深層 次意義上的現實本身。在電影拍攝中,「期遇」得以發生僅僅是因為拍電影是一項工作, 一種書寫。書寫,讓現實得以展示。因此,這樣的書寫是要以揭示真實的可能性為前提。 期遇的確實發生存在於信則有,不信則無,唯一的答案就是直覺。   電影導演的工作本身就處於一種矛盾的狀態之下,他得引發、辨認和傳遞這樣的「期 遇」,既得投入又得超脫。他要讓某些事情—任何事情,但不需不同尋常— 出奇不意的 發生。布列松喜歡在放映過程中進行剪接,一氣呵成,捕捉這樣的「期遇」,每個鏡頭相 對於其他鏡頭才產生意義,讓觀眾得以與真實相遇。   「期遇」這樣的態度是布列松電影理論的核心,概括了一系列涉及現實的真實性問題 和命題,這樣的既投入又超脫的態度與他當代的那些哲學家,梅洛龐蒂(Merleau-Ponty )、海德格(Heidegger)對於藝術有著共同的觀念,即把藝術視為存在的真理的表現— 並非某一個別的存在體,而是一切事物的「共同存在」。真正的藝術作品賦予事物面貌, 賦予人對於其自身的觀察。至於是否遇及真實的現實,衡量標準仍然而且永遠是作品本 身。   所謂的「期遇」是不是理念?或許不完全是,更準確地說,它反映了一個縈繞著電影 人的中心問題,這也是任何電影理論的首要回答的問題之一,即電影如何反映現實、真實 和這個世界?   (待續,下一章為維爾托夫和間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71.191
windsis:期待下一篇.. Robert Bresson的電影超棒 10/12 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