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莎莎羅南 Saoirse Ronan 的新片,除了一月將上映的跨國大製作《愛在他鄉》Brooklyn 之外,還有一部獨立製片 Stockholm, Pennsylvania,直譯應為「賓州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演員還有很會演壞蛋的 Jason Isaacs 與很會演焦慮婦女的 Cynthia Nixon,編劇與導演則是新手 Nikole Beckwith,用本片初出茅廬就在日舞影展一鳴驚人!雖然本片的評價普遍是「前段驚人,後段爛尾」,不過影評們一致看好 Beckwith 未來作品更上層樓。 http://i.imgur.com/jCcFzUm.jpg
莎莎羅南長大了,精靈萌慢慢淡去,甚至過去的修長四肢與尖下巴現在都變得有點圓圓的,不過她的眼神一樣深邃、表情一樣細緻,過去屬於複雜少女心思的「靈氣」在這片也可以變形為創傷婦女的「邪氣」。本片主角是個 4 歲被壞人綁架、21 歲才被救回家的青年女子,這個角色很複雜,不只是創傷、不只是復原、不只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依戀,而更是走向一個我們都難以意料的成長。這一切,羅南大部分都是版著一張臉靜看一切,戲份幾乎是 100% 但表情與姿態都相當低調,不過完全感覺得出來一股潛能正在安靜的身體裡蠢蠢欲動,等著爆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GqHRmJM44
而相較於羅南的深沈演技,本片較外放而驚人的戲份都由《慾望城市》Cynthia Nixon 擔綱。她飾演的被綁架女子之母親,從喜出望外接女兒回家、怯生生地擁抱相處、慢慢苦澀地發現女兒已經變了個人、然後心底的母親佔有欲開始發酵… 每一個階段的表情與身段都很貼切,每兩階段之間的變化都漸進自然,但從頭到尾的變化令人驚訝得不可置信! http://i.imgur.com/LV0bUMF.jpg
戲份較少而較低調的,則是 Jason Isaacs 飾演的綁票犯,找歷年來專門演壞蛋的馬份先生來演這角色,我們觀眾的第一直覺多半就是他罪有應得。當然他還是罪有應得啦 XD 不過這角色也很驚人地深沈,僅僅透過他與綁來的小女孩 Leanne/Leia 之日常互動,一步步讓我們能夠想像他這個綁架犯的心理動機,包括創傷與理想,讓我們透過 Leia 的眼睛,得以體會為什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會發生,甚至還可能不太情願地跟著 Leia 認同下去,然後才看見我們沒想過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之更深層次。 http://i.imgur.com/U8sgDIv.jpg
斯德哥爾摩,發酵中:公主 Leia 風和日麗的開場,溫馨的美國小家庭 Dargon 夫妻,郊區有花園有陽光的獨棟住宅,彷彿一個重新出發的美好天堂。被綁架 17 年的女兒 Leanne 回來了,爸媽喜極而泣放手擁抱,不過女兒怯生生地,爸媽還樂觀地覺得只要花點時間恢復記憶熟稔起來就好了。 誰知,Leanne 早已有了一整個新的身分認同,回不去了,現在她叫作 Leia,而且還是「取自一位公主」的名字,她有個 17 年朝夕相處的養父 Ben,她被警察與社工救出來後,來到這個家庭只是因為大家都說「這是你的親生父母」,她儘管毫無印象,還是來給自己個機會融入看看再說。 摩擦與爭執,就從新身分與舊身分的拉扯開始:到底是 Leanne 還是 Leia?到底是親生爸媽還是新認識的養父母?有趣的是,每一對父母對女兒來說,都是在 0 歲時從 0 開始認識;而這片裡的父母,則是在 20 歲時從 0 開始認識。在 20 歲這個已經對世界有點認識、已經有點自主思考(甚至一般來說算是完全自主思考)的年紀,這樣從 0 開始認識的父母有多麼荒腔走板,而這些荒腔走板在典型美國家庭(或是任何一個國家地方禮俗下的家庭)又有多麼日常自然。 譬如父母要打開話匣子破冰,都在聊父母自己的事情,聊父母以前生小孩時怎樣、你兩歲時走路怎樣… 所有關於孩子的事情都與父母連結,沒有連結的就不是話題、父母更不關心。對 0-3 歲小孩來說,由於他們生活被給予的一切都和父母有關,所以他們的自主個人感受往往就被父母忽略掉了;本片拿 20 歲少女出來點出這個每個家庭都有的父母自我中心之現像,突然間就血淋淋地令人驚懼:不論是 0-3 歲還是 20 歲,父母總是把孩子當成「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不屬於自己的,輕則予以忽視,重則彷如異教影響一般當成汙點努力抹除。 媽媽要保護公主,抹除公主的創傷回憶,要丟掉她這 17 年來的舊書與舊娃娃,停止叫她 Leia 公主而正名為自己取的 Leanne。但越是壓抑,公主越想反抗;越是抹除,公主越是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從前。 斯德哥爾摩,回想:綁匪 Ben 這片探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不過卻是在回來之後才慢慢發生。女主角 Leia 在本片的經歷確符合所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特徵,包括 (1) 綁匪的綁架有其原因,還得到人質認同 (2) 人質感到了綁匪的具體威脅 (3) 人質體會到綁匪施予的恩惠 (4) 人質只接收綁匪的單一觀點,而與其他外界觀點隔離 (5) 人質相信逃脫是不可能的。 本片的 17 年綁架童年,本來彷若埋葬了,但在現況的親生家庭越是格格不入難以體察時,Leia 就越是放縱自己回想他的綁架犯 Ben。在 Ben 從 4 歲小女孩開始灌輸了 17 年的世界裡,世界末日了、毀滅了(類似核爆的故事?本片倒是沒多說),是 Uncle Ben 在逃難時救回了小女孩,保護在不受污染的地下室 - 這個他稱為「天堂」的地方。在這裡,女孩名叫 Leia 公主,而 Ben 就是呵護公主健康成長的守護天使,說不定他心裡想的是「絕地武士」 XD 一般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綁匪- 人質」關係,在此儼然成為「騎士 - 公主」關係。細看 Ben所建構的這小小世界,也還真有具體而切題的烏托邦概念:在這裡,不信宗教不上教堂,信的是包容萬有的宇宙;在這裡,尊重自然萬物景觀欣賞其成長,而不砍伐開採剝削只為人類物欲;在這裡,生病不用藥物不動手術,不像大醫院把人當機器修理,而相信人與萬物在細心呵護下自我療癒的潛能;甚至從公主的命名我們還能聯想星戰梗,人與世界之間不是功名利祿汲汲營營,而是感受原力達致平衡。 這世界的確有許多醜惡,這位綁架犯心理有更美善的境界,他雖然無法改變世界,卻找了一個小小的封閉空間經營他的「天堂」;他雖然無法造福人類,卻將改善世界的理想全部付出在一個小女生身上,還真的像個慈愛父親一樣耐心互動循循善誘,讓小女孩過了有好奇、有歡笑、有成長、有思考、當然也有迷惑與依戀的一段童年。而後終於被救出離開了「天堂」的 Leia 看這現實世界,芸芸眾生跟著社會禮俗傻傻走的生活與思考,還未必比她清醒呢。 當然這只是一個綁架案例,相當體貼地美化其綁架犯的立場,這世間無以計數的綁架絕不會都這麼美好。無論如何光就本片來看,Leia 只不過是被養父 Ben 關在一個小天地細心呵護教導而已,是有點封閉也有點扭曲,在白紙一般的小女生身上硬是畫下自己的理想世界,當然把別人的小孩綁來教育絕對是犯罪無誤。然而,回視一般美國中產家庭,就不是這樣類似的封閉扭曲嗎?只不過生自己的小孩下來教育、在自己的小孩身上畫下自己的理想世界,就不叫犯罪,而叫作父母的愛 XD 斯德哥爾摩,映襯:媽媽 Marcy 從被綁的回憶回視今日,其實 Leia 也不過是從綁架犯的「天堂」地下室,搬到了親生父母自以為「天堂」的獨棟住宅而已,這裡的人與報紙都說以前照顧自己情同父女的 Uncle Ben 是個惡魔,但親生父母與各種社會機構都在對自己做一樣的事,根本只是把小鳥從一個巢搶到另一個巢而已,難怪總是令早已在「天堂」成長完成的 Leia 格格不入,又為自己「原生家庭」的養父今日被妖魔化感到悲傷:為什麼自己珍視的、認知的、信仰的,這個世界聽都不聽,只想一筆勾銷? 生下小孩教養,一般認知就叫作教養;但本片拉一個 21 歲女兒進來家裡從頭教養,就血淋淋地像是宗教的「改宗」conversion 過程,彷彿把狼人女孩拉回人類社會教她文明似地。這個家裡的爸爸還願意拉開點距離慢慢傾聽 Leia 到底想什麼要什麼,但執著的媽媽就像無數美國中產郊區電影中的焦慮主婦一樣,急切地要用一切美好的美式生活,將可憐的 Leia 拉出悲慘的陰影。殊不知,Leia 從來沒有覺得過去與養父的生活悲慘呀,她甚至從不覺得那個小天堂叫作「地下室」。 媽媽什麼都做了,都是很典型的美式陽光正向作法,而且都是屬於 1960s以降美國郊區家庭主婦的老梗,譬如母女時光、血拼療癒、編織療癒、寵物療癒… 這些都還是表面無害的日常生活,但見到女兒如頑石一般毫無變化甚至漸漸表露拒斥,很快就急了起來下重手,又是一整套美式的勵志手段,譬如最荒謬可笑但無數美國企業習以為常的 Trust Fall,不明就裡冷眼旁觀的女兒,當然就讓老媽這樣愚蠢地直直 fall 下去,拍得又是殘酷又是搞笑 XD 在短短 90 分鐘的片長中,我們很快就看見媽媽令人驚懼的變化,由溫柔體貼的中產主婦,一步步變成緊張焦慮但決心堅定一往無前的控制狂,活在一間有門有窗的地面獨棟住宅,她的管制比起綁架犯 Ben 的地下室不遑多讓。從擔心 Leia 出門、要 Leia 事事禀報開始,慢慢變成把 Leia 軟禁在家、不准見客,甚至到後期把家裡的窗戶都封起來了,陽光明媚的大宅變成一個地面上的地下室!然後如同綁架犯為人質所做的一樣,媽媽找了也買了個超美式的室內健身腳踏車給女兒,乖乖在家練習就好,從這裡可以看到整個世界唷 XD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相關的經驗研究中,往往指出人質「對他人依賴」的特質。然而本片另闢蹊徑,用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當一面鏡子,不但看見了綁架犯 Ben對小女孩的「依賴」,更看見了媽媽也幾乎變成綁架犯的「依賴」。反而本片要進一步鋪陳的成長與獨立,還要實踐在當了兩次肉票的 Leia 公主身上。 斯德哥爾摩,進化完成 Leia 當了兩次肉票,如果有依賴性格也不是本質,她只是被迫。不論是她較懷念的綁架犯 Uncle Ben 還是她較不喜歡的親生媽媽 Marcy,她在一次次回想與靜靜思索中,都能夠看見他們的光明與黑暗。對 Ben 儘管懷念眷戀,但她也回想起了在地下室中「如果不信任 Ben,我就一無所有」的典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處境,屬於孤立無援肉票的求生策略;對媽媽 Marcy的壓抑規訓儘管很想反抗,卻不氣憤,反而能體諒她的焦慮處境,更看見她與自己相同的依賴心理,沒有出口。 最終 Leia 冷靜地告別了這些依賴的過去。先是向監獄裡的 Ben 告別,在沒有人鼓勵幫助下,自己打電話查資料學搭巴士克服恐懼走出賓州,在爸爸面前走出這艱難的獨立一步!這一回父女會面,不再是權力不對等的「綁匪 - 人質」或「騎士 - 公主」關係,在對等關係下才確認了自主的感情選擇,並且冷靜地聽聽爸爸建議走向下一關。 下一關,Leia 終究冷靜地離開母親、離家出走。這出走並不是恨、更不是怨懟,還寫了一長串感謝媽媽的訣別信,感謝媽媽的關心、知道媽媽很愛我、體諒媽媽的嘗試。媽媽嘗試著叫女兒「選擇」接受媽媽,但女兒學習了選擇之後「選擇」了自己出走,這仍是媽媽給予的禮物,女兒都學習下來了,就像任何展翅高飛的女兒一樣,謝謝媽媽的苦心與恩賜,但今天女兒要獨立了,請給我祝福! 這真是本片的好結局,最終是個跨越了壁壘的正向成長,賺人熱淚!不過最後五秒鐘一個鏡頭,又突然間給這封溫馨訣別信一個令人驚訝的新解讀: 「我接受我養父的愛、我接受過媽媽您的愛,但我從來都只是你們的,從來沒有什麼屬於我自己。今天,我該追求些屬於我自己的了。」語畢, Leia 一眼注意到了草地上一個人玩耍的小女孩,令人一陣驚懼之下,畫面戛然而止進入片尾 credit 。難道終極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不是依賴與眷戀、而是獨立後仍逃不過的輪迴命運嗎? 斯德哥爾摩,關於依賴與獨立 本片在 Ben身上探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但最終要回視普世的家庭關係。這家庭關係還不只是技術性地在母親 Marcy身上看見與綁票犯似曾相識的禁錮、不只是探討表面的親子互動與獨立成長,它從這些表面議題延伸出來的還更遠: 許許多多少年少女的成長,都以苦苦掙扎後獨立離家畫上完美句點;殊不知,這個「獨立」仍充滿包袱,自以為的獨立往往不自覺地複製自身的成長經驗,就像年輕的小媳婦成長獨立後變成惡婆婆、可憐的小員工熬出頭之後變成壞老闆,恐怕 Leia 公主這位小肉票獨立之後也要變成綁票犯,畢竟她唯一體會過的愛,就是這樣表現的呀,兩次都是 XD 一圈一圈跳出枷鎖,仍然在如來佛的手掌心,本片這無限延伸相當絕望,而真正的獨立又在哪裡呢?也許這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新詮釋,依戀的也許不是綁匪個人,而是這個成為孩子從無到有完整生活的家庭經驗,也就是綁架經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68.21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48069252.A.BE7.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168.211), 11/21/2015 10:16:34
Drexler: 感謝 11/30 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