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故事並不新鮮,只是個老套的少年成長故事,有趣的是這故事怎麼說。本片法文原文片名 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 的中文直譯是「我年少時的三個回憶」,台譯片名以台灣最愛的「那些年」作為開頭,算是很貼切,因為這個故事也是長大的男主角在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比起台灣回憶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或《我的少女時代》,這片更有「回憶」的感覺。 本片的回憶呈現,帶著一點點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味道,但回憶的浮光掠影斷簡殘編有更簡單架構與更清楚的組織,對觀眾來說還算蠻容易下嚥;回憶的內容則帶一點帶一點楚浮的碎碎念,在日常對話絮語中一點點擠牙膏,讓角色的性格、陰影、愛欲、關係慢慢浮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lsMMLVYqQ
回憶一,背景 開啟記憶的對話總是「身分」,追溯你幾乎每次回顧醫生都會化說從頭的初始背景,這個背景不是自己所選擇的,而是命定的。 男主角 Paul 的童年背景,並不快樂,充滿無奈與壓抑,有精神崩潰的媽媽、有父代母職撐不下去的暴躁爸爸、自顧不暇還要挺起精神照顧弟弟… 還好有收養自己的蕾絲邊姑姑引領自己接觸俄國文化,算是在苦悶童年開一扇窗。 這段背景很短,但看看年長的 Paul 現況,我們就知道有許多人生道路已隱然成形。譬如他沒有安全感、沈默寡言不願分享、選擇人類學家為職飄泊四海、沒有家沒有伴侶萍遊人間。當然,一切不會全都是命定,還要看他人生中重要的抉擇,有時只是一個關鍵的抉擇就大致決定了一生的方向。 回憶二,抉擇 讓命定引領自己活到少年後, Paul 第一個定義自我的重大抉擇,是關於自己的身分,也關於自己對世界的互動、對他人的仁慈。高中 Paul 趁著畢業旅行,冒險幫忙一個猶太家庭送錢送禁書進入蘇聯,甚至還自告奮勇獻上自己的護照,反正自己飄遊虛無的身分已不足惜,反而分享身分成就另一個年輕生命,才開始覺得自己活出了價值。 這段拍得不長,但諜影幢幢像部鐵幕諜報驚悚片,和本片主軸的浪漫愛情有點不太搭。但這個第一次為人生作主的 Paul 好認真,像執行神聖任務一般步步為營小心翼翼,甚至為了作戲作足還像電影情結一樣自打黑眼圈,一開始打得生澀慢慢越打越紮實… 這就是年少輕狂呀,全心投入才不枉這一遭,強烈地啟發自己界定人生方向,也才在年老時形成記憶的重要錨定點。 看著年長的 Paul 聽說自己有個「孿生兄弟」在澳洲,難掩興奮與欣慰;聽說這位孿生兄弟死了,悵然若有所失。這聽來好像那個傻人的寓言故事「寫信交女友、寫信結了婚、寫信知道妻子死亡好傷心」,但真的發生在 Paul 身上卻是如此真誠,也呼應這段很戲劇化自己玩得很投入的年少抉擇,有多重要地定義了他的人格、形成了他的身分認同。 回憶三,愛戀 佔全片最大篇幅的劇情、也是佔任何法國男人記憶中最大篇幅的回憶,當然就是愛情。本片這段也拍得最是精采,鏡頭就像 Paul 的眼睛,用少年時心兒砰砰跳的感覺去遠觀近看女主角的一顰一笑,近看的部份更是兩人坐著對話的親密距離充滿大頭特寫。 「大頭特寫」這個英美商業片導演越用越浮濫的高風險手法,給法國導演 Arnaud Desplechin 拍起來就是毫無疑問地駕輕就熟、爐火純青,明明這女主角 Esther 姿色平平,卻在這鏡頭下左看右看散發驚人氣場令人目不轉睛;明明這女演員 Lou Roy-Lecollinet年方十九第一次拍電影,在導演引導與鏡頭捕捉下一張大臉硬是可以從頭豐富到尾駕馭每一秒! http://i.imgur.com/naPi0CL.jpg
這場愛戀, Paul 愛上了 Esther 什麼呢?這種電影當然不明說,只讓我們漸漸感覺可能是她強大出眾的氣場、皎然不群的自信、無拘無束的自由純真?其實電影中的同儕美女很多,比 Esther 美麗又溫柔的如過江之鯽,但鏡頭不只聚焦在她一人身上更直接讓她天然光芒四射鎮壓全場,正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男孩回憶視角。在男生這邊 Paul 很沉默、很不群、愛裝酷,而在女生那邊 Esther 很自由、無枷鎖、毫無偽裝的純真直指一切,也許正是這樣的呼應,打開了 Paul 的心理開關一頭栽下去? 對男人與女人來說,決定一生理性記錄也許是事業,但驀然回首的感性回憶卻往往是愛戀與親情,是熱切起來可以拋棄一切全心奉獻的。只可惜,在燃燒生命愛戀之時 Paul 的過去背景與抉擇又回頭襲來。向外探索與仁慈伸手的抉擇,讓他一步步投身人類學事業,我們也看見了人類學家這職業與穩定愛情有多麼衝突,根本是恆常飄泊分隔兩地,除非養個家庭主婦一生追著老公相夫教子,根本不可能圓滿任何愛情。 而深埋心底的童年陰影與孤寂身體,雖然讓 Paul & Esther在初相遇時心有靈犀一拍即合,在深入交往後卻一次次讓 Paul 在關係的挑戰中選擇逃避,這裡的回憶鏡頭漸漸加入超現實手法,讓 Esther 一次次直視鏡頭向 Paul 抱怨控訴,有的是 Esther 的電話與信件內容,但更多的是 Paul 也沒看見聽見、而在心底不願面對卻揮之不去的關係陰影,就這樣透過幻想的 Esther 嘴巴一刀刀直刺心頭。 「那些年」類型電影,一般來說總會有個年少的過去遺憾,然後等回到年長後的今日現實來圓滿它。不過本片完全不走這種圓滿路線,回憶就是回憶,很赤裸、很直覺、很片段,回憶者沒有一個清楚理性的視角去貫串這些片段,更無法以成熟的態度整合這一切經驗帶著笑容回顧點點滴滴。原本生活逍遙、回到家鄉、新官上任看似一切順遂的 Paul 經過這一番回憶,反而把這一生的無奈與憤懣都打開了,甚至放任憤懣發酵繼續挖掘不願面對的黑暗,搞得自己和親友傷痕累累身心俱疲。回憶的故事有甜有苦有遺憾,但真正遺憾的是這遺憾到老還走不出來。 要回顧一生尋求圓滿,其實從不困難,只看有沒有時機與緣份頓悟罷了。在最後一個彷彿幻想的若真似假回憶片段中,還是那個愛戀的佳人 Esther ,面對帶著童年陰影與少年抉擇等沈重包袱的 Paul 之身分認同焦慮,這個夢想中的 Esther 比現實大器多了:你丟了身分?我簡單一吻,嗯嗯,你就是你呀。這是想像的超越,只不知現實的 Paul 要走到哪一天才能頓悟而豁達? 這片是個誰都有的青春年少故事,但以「那些年」類型電影來說,回憶的感覺對主角來說更加寫實、對觀眾來說則更加抽離。看男主角平凡的回憶本身未必有什麼特別吸引人之處,但啟人靈感的是這回憶如何驀然浮現、如何栩栩如生、又如何連結反思... 然後我們觀眾也可以順便回想屬於自己的回憶,突然泉湧。 http://i.imgur.com/Nmq9VQq.jp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245.65.13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62529245.A.8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