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威秀影城的《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系列,我從 Donmar 倉庫劇院製作、抖森主演的《科利奧蘭納斯》開始看,已經接著看到了英國國家劇院自己製作的《奧賽羅》與《李爾王》,倒是覺得正吃甘蔗越來越難看... http://i.imgur.com/yWVoATq.jpg
這些劇當然都是當代新詮,我特別欣賞《科》劇的新詮很認真地看進故事裡、找到可貴的主題來重點呈現,仔細地用簡化版羅馬戲服、單一舞台多重利用、傷口化妝以及血與水意象、搭配主角抖森特有的文秀氣質,成功地量身訂作出一個擲地有聲的新版本,一個赤誠青年人才面對虎媽與屁孩政客終究不敵而隕落,時代仍設定在羅馬王政時期,卻已經可與 21 世紀世界各地的民粹政治相呼應,超越時空。至於屬於電影院的導播運鏡與分鏡,在小劇場從中距離到近距離、從中型舞台到演員表情,左右逢源收放自如,以電影角度在本版上值得一個 [好雷] 。 而《奧賽羅》與《李爾王》這兩齣國家劇院自己的大舞台製作,顯然成本規模遠高於 Donmar 小劇場,卻失去了小劇場「量身訂作」呈現新詮的工藝精神,而直接套用當代 setting,也就是本世紀 16 年來從歌劇界到劇場界已經很老套的「宮廷穿西裝」與「戰陣穿迷彩服」等老梗,看慣了這種簡單套用的新詮就會覺得相當偷懶,甚至硬套,硬是要把一個幾百年前的故事拿來聲稱「其實在當代仍然發生」,而當這些當代場景之基本性格和古代場景格格不入時,「硬套」的自我中心性格就表露無遺了。 不過,硬套也是有擲地有聲的硬套與平庸渾噩的硬套,前者至少有堅定的製作概念,後者則是看到什麼花俏的就拿來隨便拼貼,我所見到的《奧賽羅》就是前者、《李爾王》就是後者,因此給《奧》一個 [普雷] 而給《李》一個 [負雷] 。尤其在導播的運鏡與分鏡上,我認為《奧》至少在近距離雙人戲與遠距離場景上還算切換自如而清楚,但《李》卻在舞台設計上太過執著、以舞台劇來說太過寫實而雕琢細工,使得一幕幕場景變成大幅景觀畫,讓「遠鏡頭」的場景與「近鏡頭」的演員表情在劇院裡可以結合、在電影院裡卻只能二選一,近則看不見環境、遠則看不見表情。 當然啦,一定會有人說「這本是劇場製作,不是電影,不應以電影角度評價」,不過既然 NT 都搞了 NT Live來大賺全球電影院的錢,那如果劇場的設計沒能支撐一部令人滿意的電影版,那就是不負責任的騙錢行為,當然值得批評囉。 《奧賽羅》,沒有摩爾人,只有庸碌軍人 《奧》劇的 NT Live是 2013 年製作,Nicholas Hytner 執導,這劇的電影界熟面孔是在丹尼爾版 007 從《量子危機》到《惡魔四伏》扮演 M 秘書 Tanner 的 Rory Kinnear ,去年還犧牲色相演過《冒牌情緣》的跟蹤狂,電視劇觀眾對他更熟悉的製作應該是英劇《黑鏡》第一集,那位和豬公開交媾的冏首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uza9jF7zgg
Kinnear 這位演員,其實他的主場是皇家莎士比亞劇院與英國國家劇院,電影與電視只是副業而已。這檔《奧》劇的同名主角奧賽羅相對影薄,反倒擔綱壞蛋的 Iago 成為貫串全劇的最立體主角,也讓 Kinnear從頭到尾紮實演出搶盡舞台風采。然而,這並不保證 Iago 這角色在這檔的內涵能匹敵原著,只是在這檔的有限詮釋裡讓 Kinnear演得紮實又精采而已。 http://i.imgur.com/tTplQo8.jpg
《奧賽羅》這故事本是文藝復興巨匠薄伽丘的弟子寫的義大利短篇小說,莎士比亞劇著重了摩爾黑人將軍 Othello的出身糾結與苦悶奮鬥,他身在表面海納百川但實質充滿勢利與歧視的威尼斯共和國,儘管又有英才又努力滿足威尼斯貴族們的期待、還滿心覺得赤誠努力總有得到仁善回報的一天(對仁善的理想性格就投射在天使般的妻子 Desdemona身上),但終究處處衝不破摩爾黑人身在基督教白人社會的玻璃天花板,導致處處自卑自憐嫉妒多疑,終究自毀妻子性命與自己前程,令人唏噓。 不過在這一版本的新詮中,把這個基於種族與宗教等出身條件的「玻璃天花板」給淡化了,而著重當代軍人的心態與作為。在電影放映的中場休息後有導演說明,明確表示本製作核心概念是「駐守軍隊的焦慮」,正如 21 世紀美軍英軍在阿富汗與伊拉克得到快速勝利後,接下來的就是長期駐守不知要幹什麼的焦慮感;而本製作就把 Othello走入歧途的處境詮釋為這個「駐守焦慮」,軍人閒閒沒事沒有信念渾身血氣無處發洩,只好與酒精、球賽、把妹、打架等 bad influence為伍,Othello 心有空虛時被 Iago 乘虛而入就不足為奇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HsaO2IpTYg
這種把《奧賽羅》給講成 21 世紀黑人將軍故事、而避談當代已經非常政治不正確的「種族歧視」之意圖,我認為在主題格局上遠遠輸給 17 世紀以降的《奧賽羅》原劇。在此,Iago 要搞倒 Othello 的惡念再也不是「不相信美善的普世價值、而擁抱功利世故」,而變成再簡單不過的「嫉妒同儕」之「職場升遷競爭」。就這個主題層次言,這檔我絕對給不出 [好雷] ;不過以這主題層次為前提,我倒是還蠻欣賞它貫徹每一製作環節的工藝精神。 http://i.imgur.com/T2B2xR4.jpg
這檔的現代版新詮,直接套用三種現代場景:Othello 與威尼斯貴族的宮廷戲,用西裝主管與會議室場景;Othello 與 Iago 駐守賽普路斯島的前線營帳主戲,用當代英軍迷彩服與貨櫃屋場景;而 Iago 的職場升遷競爭,用當代小上班族渾渾噩噩聊八卦吐苦水的倫敦東區酒館場景。這些場景的套用是新詮,可惜新詮並沒有超出四百年前的原作。 當代奧賽羅,當代英軍的徹底詮釋 然而新詮的場景、道具、演技、台詞、尤其是肢體,都做得很徹底而到位,尤其是英軍駐紮的軍營主戲。這檔找了從軍三十多年的英軍軍官來當軍事顧問,非常細緻地訓練了本劇英軍的肢體言語姿態服裝,也安排了幾場栩栩如生的英國大兵百無聊賴戲,譬如喝酒唱歌莫名其妙打起架來、又譬如閒閒沒事踢足球殺時間、看到將軍夫人 Desdemona吹吹口哨開心地邀來一起踢。 http://i.imgur.com/yX97LWj.jpg
軍中場景,貨櫃屋:這檔舞台是大型舞台,擁有精密機具即時控制,用巧妙的單一手法就解決了所有場景的換場。這單一手法就是貨櫃屋,每一個臥室、廁所、康樂室、會議室、校練場等不同場景全靠打開兩面的貨櫃內景,這貨櫃一方面寫實反映當代英軍駐紮的生活場景,一方面又將主角們明明心懷赤誠卻如劇本般上演宿命的劇情,用舞台上的第二層鏡框框出來,令人跳出一層冷眼靜看這註定命運更加唏噓。可惜電影版的許多近鏡頭近到看不見貨櫃框景而只聚焦在貨櫃內的角色與陳設,這個巧妙的舞台感在電影院多少就打了折,還好間歇的遠景仍能看得很清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Spd5WrEM_c
兩大男角 Othello & Iago :軍人肢體配莎劇古典台詞,酒館八卦聊是非的庸碌小職員 Iago 從一開始由下而上見縫插針哄騙 Othello、逐漸轉變為以上而下喝斥命令 Othello 將他徹底玩於鼓掌中,Kinnear在精準捕捉軍人的肢體企口之餘也把這小頭銳面演得令人咬牙切齒!這個詮釋顯然是以 Iago 為視角去勾勒他的嫉妒憤懣與狼子野心,反而 Othello更像是被動受他控制的傻人,屬於 Othello對威尼斯貴族的努力卻討不了好之命運、以及對妻子 Desdemona彷若世間美善希望之化身的崇敬,都有點影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oCIwJn9Ic
兩大女角 Desdemona & Emilia :傳統的小姐與侍女,在這檔轉化為當代的軍眷與侍從官,當然跳脫了傳統女性角色一味陰柔被動的楚楚可憐形象,而讓軍眷積極有主見、侍從官眼界雖有限但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兩人一場月光下乘涼、翹腳喝啤酒感嘆人心不古的談心戲,取代了傳統侍女為小姐更衣的閨房戲,一方面切合這檔的軍隊駐紮概念、另一方面增加了女性角色的主動性,是這檔在立體描繪 Iago 小頭銳面之餘的另一神來之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ByES0rK1RA
可惜,Desdemona 在本劇只和 Emilia 有女性情誼的火花,卻和夫君 Othello缺少彼此視為光明希望天使的戲份,僅有最後臨終對質的戲份很強烈,但這希望破滅的強烈情緒沒有之前的滿懷希望作為對比的基底,令人不太滿足,實為一憾。 http://i.imgur.com/EwyY2as.jpg
倒是飾演 Desdemona的劇場演員 Olivia Vinall有在這夫君缺席的製作中,硬是獨立演出一個理性正直又純真勇敢的 Desdemona,自己與侍女的戲份就夠讓她仰天長嘆理性與誠實之隕落,讓她的死亡獨立於 Othello就已令人唏噓不已。 http://i.imgur.com/yRYUTvT.png
話說 Vinall 這個在劇場界裡都算年輕貌美的玉女型演員,在這回 NT Live四檔中就擔綱了兩檔,在《奧賽羅》與《李爾王》中都負責擔綱純真無辜卻受害、讓男主角撫屍痛哭的玉女型角色。不過同樣是玉女,在這檔《奧》劇中的表現遠比這檔《李》劇中精采而獨立多了,我想這點只是反映了兩檔製作兩位導演處理的認真細膩程度天差地遠,那就留待下一篇談談《李爾王》吧。 http://i.imgur.com/WcQyBYL.jp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63.2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64042016.A.41D.html
jojolia69: 買不到票QQ 05/24 10:25
lch2011: 這版舞台劇的導演是Nicholas Hytner喔,IMBD誤植了你可以 05/26 05:50
lch2011: 上NTLive的官網去看。另外種族與宗教這點基本上莎翁原劇 05/26 05:51
謝謝提醒 :) 已於內文修正
lch2011: 台詞即是如此,沒有多也沒有少,是現代/非歐美觀眾不懂得 05/26 05:52
lch2011: 摩爾人/不是個基督徒等等詞彙的意涵。 05/26 05:53
台詞有,戲份有,我感覺的份量的確也是沒多沒少,倒是沒一句句比對原文就是了。 不過這些事情大多呈現在前半場,以現代西裝辦公室呈現的宮廷部分,我倒覺得以整體的舞台服裝動作口條設計等綜合來說,這不是本劇努力呈現的事情,尤其相較於寫實意象強烈的下半場軍營戲。因此,下半場還由導演解說強調的「軍人閒閒發慌」就成為這劇最強烈的情境了。 當然啦,要說種族與宗教沒有做?當然有做,老實做了,這四百年來我猜絕大多數製作都有做吧。只是這檔顯然不著重這個,令我主觀遺憾就是了;我在本文倒也是換了個角度去欣賞這齣想要著重的,也相當驚艷。
lch2011: ......但是以上意涵在四百年前可有"種族歧視"的自覺?沒 05/26 06:01
lch2011: 有這等自覺、當時代沒有種族歧視/平等的概念,你所謂"原 05/26 06:02
當然,完整的「種族歧視」概念是現代 (19世紀後) 的產物,但不代表這個概念不能拿來解釋這概念沒正式出現的時地現實。甚至,許許多多不敢說絕大部分種族歧視的地方,「種族歧視/平等」的概念往往缺席或不健全,反之這個概念較健全的地方,被歧視者還更有知識武器來認識處境、捍衛自己、突破困境。
lch2011: 本"偉大令人唏噓的意旨,實際上也是你從現代回頭看原本的 05/26 06:03
lch2011: 個人解讀──當然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所有搬演與解讀也 05/26 06:04
的確是我的個人解讀啦,不過用「種族歧視」來解讀奧賽羅,也算是個蠻流行的概念了。 當然,這個「歧視」和我們現在熟習的「上層白人歧視下層黑人」標準情境不同,也可以把階級的高低先擱下,看儘管海權四通八達理論上「海納百川」的威尼斯共和國,實質以白人基督教社會為主的菁英到基層,如何打從心底就是不想看這摩爾異己一路實踐光明理想,而這摩爾也真的就這樣自卑多疑爬不出來。
lch2011: 都是現代對過去的再創作。只是不能完整地說明Othello在過 05/26 06:07
lch2011: 去當時代的本意,你所謂"這個版本沒有超過四百年前的版" 05/26 06:07
lch2011: 本,實際上的意思實為"這個版本不能滿足你心裡的Othello" 05/26 06:08
說得很好!當然啦,我說出口的話,只要不是事實陳述句而是主觀評價句,那每一句都可以在前面自動加上「我覺得」或「我心裡認為」,這一點我想任何讀者對任何文章都可以有清楚的認識。一人之言還請您聽聽,分享意見,倒是沒有一絲權威評判的資格。
lch2011: 至於Coriolanus,呃呃呃真的很不能體諒現代觀眾對於民粹 05/26 06:10
lch2011: 還有古羅馬共和制將不完整的民主用作統治手段的誤植,這 05/26 06:12
lch2011: 不是個手機右鍵wiki就能夠搜羅資訊的時代嗎?到底在民粹 05/26 06:13
lch2011: 甚麼啦,講清楚是各國民主體制下的demagogue這麼難嗎... 05/26 06:14
煽動 demagogue和民粹 populism 這兩個概念當然發源不同,不過複雜的現實裡兩個純粹概念不能交會嗎?雖然民粹概念很晚成形,但也是有當代人拿民粹來解讀部分羅馬政治啦。 當然啦,基本的民粹模型是與菁英主義完全對立的,不過真實情境中恐怕還是兩種意識型態競逐或混合居多,你如果認為「護民官」沒有民粹的成份,而只是民主體制中的煽動,那好吧,定義問題說清楚就很好。不過後人把 Coriolanus 解讀為「反民粹」菁英也不是新鮮事了... 當然啦,「民粹」是個敏感字眼,提起時相關的人大多都會拒斥的。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163.27), 05/26/2016 17:51:28
lch2011: 我再說清楚一點好了,populism原意簡單來說只是指一個政 05/27 05:11
lch2011: 體在直接民意/極權光譜上的偏向,例如有直接選舉權的台灣 05/27 05:13
lch2011: 比沒有直接選舉權的中國更populism,但是能夠公投直接決 05/27 05:23
lch2011: 定基本薪資甚至移民人數限制的瑞士又比台灣更民粹。 05/27 05:25
lch2011: 我所謂的誤植是,在翻譯與泛漢語族群中"民粹"一詞往往更 05/27 05:29
lch2011: 偏向、或者說只偏向其法西斯的意涵,也是我所不滿之處。 05/27 05:30
lch2011: 再對比回做為現代民主體制的源頭: 羅馬共和制,說它利用 05/27 05:32
lch2011: 不完整民主做為統治手段是我說得太過火了,實際上草創萌 05/27 05:45
lch2011: 芽階段不該拿後世想望的完全體加以指責──Coriolanus不 05/27 05:47
lch2011: 管是在莎翁參考的Plutarch原本、還是在Livy的著作裡,都 05/27 05:48
lch2011: 有提到他實際上是因為挑戰了元老院/人民會議/執政官的 05/27 05:50
lch2011: 三權分立而將被審判,進而自我放逐。有此挑戰則與是否放 05/27 05:53
lch2011: 糧濟民有關,而非出自所謂Coriolanus鄙夷群眾的偏見,還 05/27 05:55
lch2011: 有來自護民官的煽動。 05/27 05:58
lch2011: ...也許我不該自己腦補太多,不過觀眾結合了原本文化脈絡 05/27 06:01
lch2011: 裡對民粹的誤植,不看Coriolanus性格上的偏頗,而看民粹 05/27 06:02
lch2011: 與煽動真是(岔氣 05/27 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