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BBC Films 製作,改編自得獎暢銷小說,我大概已能預想到這片是平平淡淡地很英國、很電視,可能細膩可能雋永可能發人一點小省思,但若想要它高潮迭起劇力萬鈞甚至故事擲地會有聲?恐怕不太可能。 有這心理準備來看果然完全完全沒失望,反而覺得很有氣氛更隱藏一點不說破的機鋒,是很靦腆的英式,配合原著那尋求理性確認終究徒勞的歷史體悟剛剛好。而且還有老中青三代俊男美女,個個美如雕像動如流水,令人遙想生命中(不論真有過還是幻想)的美好時光。 http://imgur.com/jOvRyiQ (海報會說好多話,這麼多俊男美女中,本片塵封心底的最關鍵角色是誰呢?)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歷史是創造出來的,回訪過去就像是前進異國,憑藉著有限史料斷簡殘編或斷垣殘壁,企圖補完空缺勾勒完美國度(不論是完美地好還是完美地壞)以達至完整理解。然而,歷史未必有個穩定動力、記憶未必能硬是梳理出個理性邏輯,與其努力追溯過去解開謎團成就某種完美,不如放下過去著眼當下吧。 小說只給了個莫名奇妙的模糊體悟,電影也謹守這界線留下了更多謎團未解,解不解已不重要、故人怎麼看自己也不再重要,能誠心轉向放下自我看見他人,才是回視歷史能造成的積極改變。 能讓觀眾跟著遙想美好時光,電影的整體製作就已成功一半了;另外一半,則要慢慢拆解這美好幻夢,但也不是從天堂掉到地獄那種徹底崩解,並沒有否定過去的一切,只是轉個念頭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開始面對人生補償罪咎只要一小步,猶未晚也。 回憶,就是夢遊仙境 男主角 Tony 儘管自命揮灑人生,其實卻是靦腆、害羞;儘管心裡有理想、有美好,卻往往缺乏勇氣裹足不前,無法自己下決定負責任,卻一切都想推給別人或命運,就這樣從平庸青年變成了平庸老人,只有一個勁兒往自己的美好小堡壘裡鑽。小說光從回憶的筆觸就看出 Tony 這種總是追著別人眼光跑企求肯定的隨波逐流身段,和你我大部分不上不下就這樣過了一生的凡人很有共鳴。 本片儘管影癡都只讚嘆一閃即逝的夏綠蒂藍普林,但電影真正的瑰寶是數十年來當慣綠葉今日終於演紅花的 Jim Broadbent。演繹 Tony 夢幻堡壘的一生,Broadbent 演鄉愁得很好,Billy Howle 把胸有大志與夢想但無法面對承擔掌握人生的沒種演得也很好,兩人的習慣小動作彼此呼應平行剪接(郵票、手錶、相機、重疊身影),更是超越小說的電影獨創語言。我們知道 Tony 過了四十年都沒長大,還活在自己築起的青春美夢古堡裡。無論在心裡回憶、還是捲起袖管追查歷史,導向的都不是廣闊的開放現實、而是越來越限縮的封閉想像。 開場白,一群被禁錮的高中青年,期待離開牢籠「如果我畢業了」會有多美好自由的新生。但未來其實只是一個又一個更大的牢籠,許多人就像 Tony 一樣一直沒走出去,還自己蹲在牢籠裡想望一個不存在的美好如果。然而,正如超有耐心的前妻所說「過去的何不讓它過去?是時候花心思在身邊人了,譬如臨盆的女兒。」看電影前段老年 Tony 的身段,還真是個喋喋不休一直找人傾訴,鮮少注意別人怎麼了,住在古堡裡當然自我中心。 從過去中學畢業班四劍客討論「歷史的虛無」,一路過四十年回視自身「記憶的虛假」,這是小說早在討論的問題了,就看電影怎麼呈現罷了。 小說與電影,回憶的語言 這部原著精彩連連,靠的是第一人稱小說環環聯想旁徵博引跳躍思考的意識流,整個是一個老人對著讀者說話的回憶自況,然後在這自況的探索中慢慢拆解反省。從少年的蟄伏渴望、又愛又恨的偶像好友、若有似無的初戀啟蒙、加以課堂最難忘的歷史辯論串起一切... 這些最關鍵的回憶,電影都相當忠實地拍了,其他次要事件與細節,大方割捨即可,反正好友、初戀、歷史這三元素已可精要地講完這「回憶」故事。 小說完全可以視作一齣腦內小劇場,自己想為這一生最在意的結找到解法、為回憶下一個理性的歷史結論,企圖找到書名的定論感 "the sense of an ending" ,放在電影中就是前妻明說的 "close the circle" 。而電影,轉以無可避免的第三人稱視角,讓觀眾並非完全跟著小說 Tony 的思路探索回憶,而是冷冷看著 Tony 對前妻喋喋不休,有漂亮話有場面話有真心話,我們都像前妻一樣聽在耳裡,帶著保留。 小說的第一人稱視角之醒悟,在電影中則要化作行動讓觀眾從旁見證。於是原著在記憶中佔微小份量的前妻和女兒,在電影中直接從回憶退場而成為當下生活,角色的生活背景設定大改了,角色的現實戲份也大增。要從回憶的夢幻城堡中走出,在電影中不但是醒悟,更是人生態度的轉變,從眼前身邊做起,面對真實擁抱當下,以寶寶的降臨迎接外公遲暮的新生。 那年美好的夏天 小說細節很多,讓 Tony 認真地大規模回想起來,假回憶與真現實都很清楚。但電影拋棄明確細節而改走浮光掠影的隨機聯想,除了開場的「論歷史」由 Tony 主動回憶外,一切都由故人遺囑前來推動他,讓 Tony 吃飯走路都隨時不經意地撫今追昔。一次次回憶都很片段,觀眾都半信半疑,但從片段的比重中我們也能漸漸捕捉 Tony 的潛意識,什麼對他是真正重要卻不自知、什麼對他是鴕鳥心態眼不見為淨,都充滿聯想令觀眾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幸災樂禍。 回憶總是美麗的,就算是受傷失落或罪疚,還是美麗。本片最成功之處就是校園、酒館、課堂、四劍客、鄉間小莊園,這一切都拍得太迷人,令觀眾眷戀不忍離去,令 Tony 不願多想卻仍時時從腦中蹦出來。尤其,小說中描述甚少但效應極大的那人,在電影中拍得引人遙想念念不忘,明知不該多想卻停不下來,如果不仔細算時間,我還以為男主角 Tony 還有大梗塵封心底該負責任了 XD 至於到底是怎樣,放在本片的命題下似乎也不重要了。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面對歷史滿心期待找個意義達致 the sense of an ending終究是要撲個空,也未必要在意美麗回憶的真偽了,反正都是創造,汲汲營營追蹤一堆史斷簡殘編終是徒勞。斷簡殘編就躺在那兒,大方接受誠心面對即可。與其從歷史遺產中嘗試建立完整的美好國度,不如看看如何用它們盡一己之力善待眼前的人吧,是放下、懺悔、和解、坦誠、付出,什麼都好,不清不楚又有何妨? https://m.youtube.com/watch?v=fv-nadTm8ik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8.18.13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92497527.A.BC7.html
lovephi: 小說真的很好看 04/18 22:38
joey0602: 最後老Tony的改變和故事關聯性…拉得也太生硬了… 04/18 23:05
也就是一個走出堡壘的概念罷了 :)
orzisme: 電影有點強行溫情的意思...小說觀點其實頗灰暗。冷峻的感 04/18 23:51
orzisme: 覺伴隨真相逐漸揭露。殘忍但深刻。電影可能覺得那樣太慘 04/18 23:55
orzisme: ? 所以想改編成走療癒...但同時也變得平淡溫吞了 04/18 23:57
orzisme: Charlotte Rampling來演這角色真是太合適。她說你從來就 04/19 00:02
orzisme: 沒弄懂,也永遠不會懂。那段真是棒透了。 Jim Broadbent 04/19 00:03
orzisme: 亦是好演,難怪電影將重心大幅傾斜到老年,青年時代只像 04/19 00:05
orzisme: 在記憶深海中時隱時現的穿插 04/19 00:06
電影光在老 Tony 學會認錯與去自我中心這點上,我認為算是把小說的體悟給化為具體生活實踐了,放棄掌握歷史就是放棄自我中心;覺得比較刻意有療癒感的倒是面對送貨員了,有點希望這線直接刪掉。(話說看送貨員扛著大背包端咖啡盤喝咖啡,想了都覺得身體一定很彆扭 XD )
orzisme: 設定女兒生子也覺得為療癒而做...最後新生兒象徵新希望 04/19 05:28
orzisme: 我覺得這部電影對我來說很像沒有冰的啤酒XD 底子是啤酒沒 04/19 05:40
orzisme: 錯,可是沒有冰鎮,就失去他最美味的所在 04/19 05:41
joey0602: 是說。要改就要整個都調整。不然感覺得出兩個調性有差… 04/19 06:20
joey0602: Joe Alwyn戲好少…年輕幾個都被老年版蓋台了,包括四人 04/19 06:28
joey0602: 組其他。老了都更有趣 04/19 06:28
我是很樂見它拿小說的背景走一回日常倫敦生活,然後讓人發現其實小說這內心澎湃的故事其實發生在很多庸人身上,不然還是光看小說就好了。至於冷峻呢,我從讀小說時就沒這感覺,也沒有朝這方向去體會,只是個平凡老人的醒悟罷了,電影裡唯一給人冷峻感的倒真是夏綠蒂 XD 也許我該找中文翻譯版來讀一讀,感覺會不同?當年讀起我頭上的標題一直是「定論感」,後來看見中譯「回憶的餘燼」驚了一下。 小說的 Tony 是個業餘史學家(英國文史工作者?),此書與其說討論他自己不願面對的回憶,還不如說在討論歷史這回事,拿自己回憶當引子;而電影有點像反過來,以歷史當引子,討論自己的 "sense of an ending" 如何架構了一直仰望別人、其實自我中心、整個歷史觀中從來只有自我填補卻沒有開放未知的人生。這點小說提得很少,電影從少年到老年的 Tony 待人接物風格、交友風格、把妹風格、玩物風格全部串在一起,倒是立體了起來,而且當代倫敦走在街上到處都是 XD 。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175.241), 04/19/2017 07: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