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還沒看本月最期待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就先來看看老娘吐血「以我的名字呼喚我」吧。 直接從片尾看,打落門牙和血吞。呸!《老娘叫譚雅》。 https://couldhavebeenacontender.files.wordpress.com/2018/01/i-ton.jpg
2017 年下半有兩部關於美國運動員的歷史傳記電影,兩個月前有艾瑪史東的《勝負反手拍》,兩個月後則有瑪戈羅比的《老娘叫譚雅》。兩片中我還是偏好《勝》片,不過兩片主題視角風格都是截然不同。主題上,《勝》片由小而大談性別枷鎖的時代變遷,《老》片則緊緊聚焦主角個人故事;視角上,《勝》片多遠景多廣角看眾生,連網球賽也是全景看兩個小人,《老》片則一直近距離緊跟譚雅,尤其跟著溜的冰上攝影扣人心弦;風格上,《勝》片是平靜卻忐忑地迎向未知,《老》片則是激烈地衝撞世界。 《老娘叫譚雅》雖說是緊緊聚焦譚雅一人的爭議故事,但電影在幾個關鍵點上處處提點我們這更是一個關於美國的故事,包括片頭訪談時教練說過「譚雅就是美國」,片尾譚雅自況時說「美國需要找個人來崇拜,也需要找個人來嘲笑」,片中那無奈說破的評審也說「這不只關於溜冰,更關於模範美國家庭」,甚至兩個無腦男配打腫臉充胖子自命正義使者出手行動時,鏡頭還停在山姆大叔徵召美國人上戰場的海報上 XD 這年也有不少電影在談「小木偶成人」的渴望,譬如《銀翼殺手2049》就談仿生人渴望成為人,《英倫迷殺》則談怪物 Golem渴望成為人(以及邊緣底層渴望成為市民留下足跡)。而《老娘叫譚雅》則像是譚雅這美國邊緣 redneck渴望成為美國人,渴望受到國家的接納與肯定,甚至說到最初是渴望受到父母的愛。可惜,這個國家與家庭是不以愛認人的,只認你的能力授與你成人的資格。於是譚雅只能像所有美國中下層努力往上爬,證明自己的能力,渴望受接納。 https://imgur.com/ZSiIhKa 電影先拍童年,不談國家先談家庭,Allison Janney戴著眼鏡叼根菸的虎媽姿態在第一場戲就震驚全場,這也是美國家庭的一種典型絕不輸給中國人。隨後我們很快看到譚雅的童年雖然貧窮仍然有愛,以愛成人的概念都是由父親這邊來的,以能力認人的規訓則由母親這邊來。最後父親敗走,母親勝出,本來也只想朝九晚五過平靜人生的小譚雅只剩下一條出路,拼資格。 拼資格以求母親肯認的人生,長大後就變成拼資格以求國家肯認了。曾經一直有個「只要努力什麼都可能」的美國夢,傳輸給所有美國普羅大眾引誘他們努力貢獻,但一次次努力精進證明自己之後為什麼總是沒好分數好名次?千萬美國人都低著頭不敢吭聲,只有譚雅敢追上去問到底,最終知道國家要的是「模範美國家庭」與模範美國公主,但「我才沒這種家庭」也從來不是公主。這根本已經是階級問題,沒有貴族上流的文化血統還敢來溜冰?就看妳還能拼到哪。可惜這部可不是勵志電影,而是現實。 在努力打拼求肯認的人生中,少數能夠以愛體認存在的地方,畢竟是老公 Jeff 這邊,看初次告白時怯生生地穿著那與爸爸剝一隻隻兔皮自製的小毛皮大衣,那卑微地求資格的姿態令人心碎,但 Jeff 那你我一體不計貧富的誠心卻又令人一眼認定。儘管這些 rednecks 充滿暴力的成長背景只應許了家庭暴力的未來,甚至看到危險情人拿槍找上門一次次令我慶幸從沒住過美國 XD 但他們兩之間終究還是唯一有愛的關係。只是在譚雅開始受到國家肯認後,「資格心」漸漸凌駕「愛心」而與老公漸行漸遠。 https://i.ytimg.com/vi/iThvIa_QlwA/maxresdefault.jpg
譚雅出身貧賤,敢為敢言,不顧一切向前衝,尤其一路製造數不盡的假想敵作為前進的動力,這打拼人生簡直像是嗑藥一般 XD 想想整個美國不也似曾相識?總是自命出身寒微但身負使命努力打拼,而且一路在世界製造假想敵自我激勵,這才突破天際成為自大卻又自卑的超級大國,但崩潰脫軌往往只在一夕之間。電影中的虎媽,自小給譚雅灌輸的世界觀就是衝突與反抗,自己一路尖酸苛薄從不嘴軟,甚至一路收買路人言語刺激譚雅不服輸。要說虎媽愛不愛譚雅?恐怕也是愛的,就像一切虎媽一般投注了一生心血希望子女好,但愛到這般冷酷時連一個真誠的擁抱都做不到了。 仔細看看譚雅在本片的奮鬥曲線,一次次努力衝卻過不了關,在賽場被評審傲視在家也被媽媽奚落。但當譚雅終於一鳴驚人得到肯定時呢?Allison Janney那張虎媽臉上從沒有喜悅,反而更是憂心而盤算下一步棋;觀眾雖然為譚雅歡呼評審雖然終於給了高分,但評審都在等待譚雅爬得更高後再讓她摔得更重。電影看久了,這把人激上來後卻又不滿地把她推倒的矛盾心態,在媽媽在評審在整個美國觀眾與媒體集體身上都看得到。以高壓把人激向上的過程是沒有終點的,譚雅到最後才發現我努力一生「人們愛我一分鐘,然後嘲笑我一輩子」。 在家受母親高壓成長,在外受評審群眾與媒體高壓成長,這 rednecks 充滿憤懣的美國家庭終究要出事。電影終於拍到譚雅最爭議的打傷對手事件,真相如何我也不敢說,電影這樣拍看來譚雅只是有連帶責任,也說不定如某些說法中譚雅真是主謀甚至親自下手?不論是哪種,能夠讓譚雅這樣衝動地讓憤懣驅動參一腳,不論是寄威脅信還是真攻擊,都不是一般健康成長的家庭會做的,只有譚雅這樣從小在高壓競爭與家庭暴力中長大的孩子才會走上這一步。沒辦法,底層就是一路努力被打槍,憤怒越積越多終於爆發,然後被上流社會傲慢鄙視「看吧這就是妳的本色」。 https://imgur.com/jNjqFn9 電影採用偽紀錄片的訪談回述形式,還不時讓回述中的主角配角隨時打破第四道牆對觀眾說話,老實說這些是否都基於真實訪談我們觀眾應該也很懷疑。不過正如譚雅說「才沒真相這東西」,看這片追真相就鑽牛角尖了,還不如當作是追個表述。看到片尾字幕,譚雅「有了孩子與圓滿家庭,要大家知道她是個好媽媽」,與其說是女主角苦盡甘來,不如說更像是她一路奮鬥到這一步仍不願服輸,不管家庭真相是好是壞,她都要觀眾知道「老娘譚雅活得很好」,期待看我吃屎的自己去吃屎吧。 一般電影的片名往往拿來片頭破題,此片卻拿來片尾結語。一路尋求母親與國家肯認的溜冰生涯,最終被母親的虛偽擁抱狠狠打醒,也被法院的高傲禁令狠狠拒絕。不服輸的譚雅還會再戰,戰到傷害更重流血更多的女子摔角仍不服輸,狠狠一笑吐一口血之後 "I, Tonya" 一定爬起來擊倒一個又一個新對手。殘酷的美國,就是這樣壓榨著美國的子民一個個成為磕了藥強打樂觀笑容的戰鬥機器,一次次打腫臉充胖子消耗自己成就美國期待,然後一次次跌倒成為美國笑柄。 這個冬天兩部美國運動員片,雖然我更喜歡充滿希望的《勝負反手拍》,但看完真正久久不能自已的還是充滿絕望的《老娘叫譚雅》。電影的質感如美國底層家庭一般粗糙,溜冰的姿態與攝影跟拍充滿憤懣不平令人驚懼,瑪格羅比與 Allison Janney 那憤世絕望的演技更彷彿賣了自己的命也要爭一口氣反擊美國權威。這種電影絕對不會是我的年度愛片,但令我深深震驚也是難得的經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yrucwaxCc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42.21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16984029.A.F5B.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42.218), 01/27/2018 00: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