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雷文防雷資訊頁 ~*-*~*-*~*-*~*-*~*-*~*-*~*-*~*-*~*-*~*-*~*-*~*-*~ 1.影片名稱 : 真寵 The Favourite 2.觀影時間 : 01/25 3.觀影地點 : 喜樂時代 4.觀影方式 : 自行購票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真寵》這部片乍看之下很狂野叛逆,彷彿尤格蘭西莫把英國歷史拿來亂搞沒在怕?但真要回味起相關英國歷史來,恐怕又是很切題的。本片人物們都是真,關係也是真,可能有些複雜的人物與佈局被精簡化了、角色關係與感情也被誇張化了、起迄年份不清也讓在那段時期諸多事件的時間順序被模糊化了... 但,以一個從 21 世紀初回視 18 世紀初英國歷史的角度來看,此片有輕描淡寫的大歷史點題、也有瘋狂揪心的小女人鬥爭,更有趣的是這大歷史與小故事隱然相通,整個英國的集體心理化作個體思緒演繹出來。 以下先由大著眼從標題主題、歷史背景、與政治路線談起,再由小著眼由本片角色設計、人物關係、與關鍵戲碼和風格談起,看看此片精彩的外表下可能有什麼巧思: http://www.impawards.com/2018/posters/favourite_ver3_xxlg.jpg
1. 「寵臣」Favourite 的發展:強權擴張的治理失能 寵臣這東西發展於 16-17世紀歐洲,到 18 世紀漸漸沒落。其崛起與與歐洲多個傳統中小型地方國家漸漸合併擴張成為大型強權的「大國崛起」歷史有關,不外發生在幾個君主專制(或轉型中的君主立憲)國家如西班牙、奧地利、法國、瑞典、英國。 這些國家變大了、治理與官僚組織也變得現代化了、傳統的君主專制號令天下已愈發吃力,「寵臣」就成為君王對政治感到厭惡逃避時的出口:當一切貴族朝臣都不值得信任時,只有我的閨蜜值得交託一切!早期寵臣常被視為國家治理的大逆不道,朝臣叛亂往往透過殺死寵臣「清君側」作為一種示威。到後期,寵臣大多也知道不能一切靠君王一人之寵(畢竟歐洲不是天子如神的治理,而一直是多種權力競逐平衡),而必須培養自己背後的政治勢力及羽翼。 2. 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英國的大國崛起與受害焦慮 自把分裂英國一統江山並脫離教廷掌控正式獨立的都鐸王朝起,英國就一直陷在充滿受害者焦慮的宗教鬥爭之中,從伊莉莎白一世開始乃至後來的斯圖亞特王朝,許許多多的政爭宮鬥都和宗教有關,譬如《雙后傳》。而幾乎所有英國擴張的國際戰爭都和宗教有關,儘管可能骨子裡只是英國海權陸權擴張的資本主義,但擴張的一個大好理由就是宗教(也是宗教自助餐,反天主教的西與法、結天主教的奧、打新教的荷),要在全世界鞏固新教之土對抗天主教,從英西戰爭、三十年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都和反對天主教勢力有關。 英國經歷斯圖亞特王朝的一堆宗教鬥爭後,在 1688 年威廉與瑪麗雙王的「光榮革命」終於重新將英格蘭定為新教國家,威廉自 1688 登基開始即自居新教捍衛者,更開始針對法國的「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1689-1815) ,從參加大同盟戰爭 (1688-1697)、到主導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1701-1714),一直到拿破崙戰爭 (1792-1815)終於結束,整個 19 世紀一直到 21 世紀當代英國榮耀的「大英帝國」各種王室與英雄等愛國神話,都靠這 18 世紀以法國為主要假想敵的「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系列衝突建立起來。 說實話,法國歷史學家是不承認「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這字眼的,因為在 18 世紀法國是與幾乎歐洲所有強權對立,路易十四的主要假想敵並非英國而是奧地利,英國只不過是各次反法同盟當中的參與者慢慢爬到領導者而已。總之,這個世紀可以看作是一開始法國獨強、路易十四專制擴張、眾多二線強權集結反法、英國就在這反法的恐懼道路上自我餵養成為新強權。談回電影,Sarah 與其夫君和黨羽口口聲聲說的「若不繼續打仗,我們都將被外敵奴役」,恐非空穴來風,畢竟這安女王時期 (1702-1714 在位) 剛好就是路易十四 (1643-1715 在位) 掌權最後一段時期。 3. 英國兩黨制:英國轉型的路線之爭 我們對英國古代政治多半想到君主專制(雖已有大憲章)、對英國近現代政治則多半想到君主立憲國會兩黨,這在《真寵》當中作為宮鬥重要背景「兩黨政治」之具體成形距離此片 (女王開始厭倦 Sarah 的 1704 到 Abigail 全面掌權的 1711?) 並不遙遠,是在 1679 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為了解決 Anne 的爸爸 James II 之繼承問題而生,反對其繼承的城市資產階級與清教徒就成了輝格黨、贊成其繼承的傳統鄉村貴族地主與親天主教徒就成了托利黨、後來極端擁護 James II 之子繼承權的極端天主教黨人就成「雅各賓黨」,在本片針鋒相對中是名聲最臭的。 基本上,英國兩黨政治到本片的 Anne 女王時期,才見證了四朝兩代王室而已。前兩朝是 Charles II & James II兄弟倆,基本上還是絕對君主制居多;第三朝是 James II 被趕跑後迎來的荷蘭親王威廉、與 James II 大女兒瑪麗成為雙王,有國會的加持更開始與國會建立穩定關係;第四朝就是在瑪麗與威廉都死後繼承王位的 James II 二女兒、也就是本片主角 Anne 女王。基本上,兩黨政治可說運轉上軌道才在第二朝、而且繼第一朝強勢的威廉瑪麗雙王後第二朝就面對一個弱勢保守的 Anne ,議會當然是要來好好玩權弄勢欺負 Anne 女王的。 這位 Anne 女王在任期間雖然英國擴張為強國有豐功偉業、今日留下的最重要世界文化遺產(還不就是個英國驕傲)就是片頭 Anne 送給 Sarah的大模型 Blenheim Palace(今日好多電影都愛用),但 Anne 大部分都只是好好依循國會決議、信任重臣約翰邱吉爾及其妻子 Sarah、就這樣讓英國運轉起來繼續強大。而她本人呢?在威廉瑪麗雙王時期,繼承順位排很後面才排她,先排的都是威廉瑪麗自己的子嗣、然後是 Anne 的子嗣,結果好死不死她們兩脈都沒傳人、這才黯然讓 Anne 繼位,誰都不願意包括 Anne 也不願甚至毫無準備,但只有接受,造成「寵臣」的需求。 4. 男人戰爭的女人動力:英國路線之爭的心理缺口 Abigail 代表托利黨、傳統鄉紳、靠土地農作向人民課稅、戰爭只會消耗資源、很渴望安心當個豐衣足食的小英王國就好了。談 18 世紀初鄉紳可能距離我們電影文學讀者太遙遠,就乾脆從 18 世紀末鄉紳 Jane Austen談起吧,《蘇珊夫人》《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曼斯菲莊園》乃至《愛瑪》無一不在談鄉紳殞落的焦慮。《真寵》這時代還沒有珍奧斯汀書寫她們,但本片 Abigail何嘗不是一個沒落鄉紳的先驅?Sarah 都說了「我們玩的不是同一個遊戲」,Abigail 說實話只是把小遊戲玩大,只不過是缺乏一種鄉紳溫飽的安全感而已,她掛上個女王也就滿足了。 Sarah 代表輝格黨、城市貴族、資本主義擴張、戰爭可以發財、絕不當固守海島的小英王國而要向外擴張成為大英帝國。Sarah 的夫君約翰邱吉爾就是這個時期的最強力主戰派,今日也被列為大英帝國三大英雄 (萬寶路公爵、納爾遜子爵、威靈頓公爵) 的第一人。而 Sarah本身,我們可以看出她比 Abigail世故很多,她從少女時代拉被惡意推倒的女王一把時,恐怕就已經知道這傳統英國鄉紳結構並非個人可得自由的存活之處,也許女王叫她的暱稱 "Mrs. Freeman" 多少展現了這潛意識?總之 Sarah不論在個人家產還是國家發展層面上,都焦慮地要擴張發展、改變現狀。 而夾在兩人中間的 Anne 呢?也許在宮鬥戲份上不是主角,但在尤格蘭西莫自《單身動物園》到《聖鹿之死》到《真寵》這一系列的世道冷漠電影中,也許 Anne 才代表一顆單純珍貴的英國初心,她身份所代表的英國王室與貴族地位也許都是身外之物了。我們大概看得出,保守派 Abigail的缺口在小鄉紳的溫飽富足、進步派 Sarah的缺口在國家的受害焦慮、而少女心 Anne 的缺口則在一點點基本人情,包括信任、同理、關懷、撫慰等最最基本的。並不是所有國王女王都適合這劇本,但 Anne 就很適合。 5. 推倒之無情:結構壓迫個人 本片大敘事也許談個英國的受害焦慮與轉型路線之爭、然後看兩條路線你爭我鬥之間如何踐踏那顆單純初心,不過在把這大敘事給濃縮為小敘事化身三個女人三角關係時,還要有一個由大結構推動小代理人的過程。這個過程,我覺得是尤格蘭西莫惡趣味風格在此片的最高調展現(其他部分雖然仍充滿惡趣味,卻都被視為尤格轉向大眾化):推倒與吃土。 我們先跟著可憐女子 Abigail的視角,看她當個沒落貴族如何淒慘,首先就是連搭個馬車都被傲慢男性鄉紳當面打手槍、要下車還被一腳踢倒滿臉泥巴,類似的處境她恐怕也遇多了、只是一次次加深她決心找回身為貴族主權而已。對 Abigail的壓迫分三次三種階級,第一次是男性小鄉紳踢倒吃土、第二次是宮廷廚房女傭陷害她沾強鹼、第三次則是國會等級的大貴族 Harley 夜間邀約結盟居然還推倒到土坡下。三次三階級,都在後面推擠著她也提醒她:好好服膺體制順從結盟、好好攀緣女王重返貴族、不然留在這階級妳只有吃土。 其間,隨著小提琴緊繃音效的連接,Abigail 被陷害摸強鹼的戲和 Anne 回憶當年被男性貴族欺負推倒的戲連在一起了,隱然告訴我們她們身在不同階級所面對的集體壓迫都是類似的。渴望一點基本人情義理不可得的 Anne ,這輩子和姐妹 Sarah的攜手結盟就在於這次一起對抗貴族男孩的欺凌。這背後歷史電影雖沒拍,但讀歷史我們知道 Sarah是被送進 James II 宮裡賭個未來出路的、James II此前在英國的地位也是受到廣大疑忌與排擠、若女兒受其他貴族欺凌也不意外,而後 James II 能當王也是靠約翰邱吉爾軍權襄助,女人這邊由 Sarah自小支持 Anne 也異曲同工。 6. 代理人戰爭:男性擠壓女性 三位女主角之中,Abigail 被同階級排擠而力爭上游的缺口與動力很明顯、Anne被同階級欺凌而珍惜姐妹援手的缺口與情誼也很明顯、唯獨 Sarah在本片中那宰制一切的權力慾之來源演起來並不明顯。然而透過回顧英國大國崛起與受害妄想一體兩面的 18 世紀歷史,我們恐怕也可以把 Sarah在電影中的各種「愛國」與「戰爭」包括「若不乘勝追擊,我們有天會被法國血洗」等言語都當成不只是政治辭令、而也很可能是出自 Sarah心底恐懼的肺腑之言?電影雖沒演前情,但 Sarah被送進宮裡賭一把、努力幫主子爬上來甚至必要時可以換主子,恐怕都是宮鬥婊子的基本焦慮。 較隱晦也較令人疑惑的,倒是 Sarah與其夫君約翰邱吉爾之間的關係。對英國歷史(至少是英國的傳統男性歷史書寫)有興趣的觀眾,在此片最能認出的名字應該就是這位鼎鼎大名的第一代萬寶路公爵,他既以戰功開啟大英帝國英雄傳說、又以投機的政治盤算一次次大起大落... 結果,此片由 Mark Gatiss飾演的約翰邱吉爾,竟然是眾家角色當中最沒存在感的一位!我們除了看他片初參加了一下子派對、在床前向女王報告了 Siege of Lille 的戰勝事蹟以外,唯一一場屬於他也屬於 Sarah的私下戲份竟是兩人離別:Sarah 要求同房一晚、約翰竟輕慢推託「和弟兄們一起」。 從歷史中我們知道 Sarah與約翰兩人結盟四十年、經歷四朝兩代、理應是對共患難佳偶?本片 Sarah在她對付的政敵與玩弄的女王面前這麼多逢場作戲,唯一一場和夫君一起總該流露點真心?也許這就是她的真心、只是被狗咬,當然是被丈夫以典型英國紳士身段禮貌地冷落排拒。雖然丈夫在前線口稱出生入死,但此片把約翰身段拍得極雲淡風輕,反而是一直離宮在外把這搞定女王與托利黨的爛攤交給 Sarah一人扛。於此,我們看見 Sarah & Abigail兩個女人間成為男性戰爭之代理戰爭的意味:男人自己不髒手、推女人上戰場搞定、又是推倒又是排拒、吊盡胃口毫不留情。 7. 政爭到爭寵:兩場釣魚遊戲 此片核心的女人宮鬥魅力,終於在此背景下呼之欲出了,那就是一種欲拒還迎的釣魚藝術,不論 Sarah 還是 Abigail 都一樣,她們總是先找到 Anne 的缺愛焦慮後對症下藥、與 Anne 建立患難情誼再不可分後、就掌握這情誼的收放令 Anne 七上八下被她們玩於股掌中。這種病態的依戀總是需要一點虐愛的誘因,譬如 Sarah越是否定女王斥喝女王、女王越是自卑自憐覺得離不開 Sarah;而甫進宮仍在學習成長的 Abigail,她先一次次對少根筋的未來夫君 Masham 練習那又打又罵又下跪的虐愛遊戲、然後慢慢越練越大一次次刺探女王感情缺口的底線,等上鉤後收放自如。 本片最放浪形骸的幽默橋段大體在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釣魚遊戲上,然而在荒唐搞笑的面具下包藏禍心,不論是宮廷賽鴨的瘋狂男人還是長袖善舞的囂張女人,一樣是笑裏藏刀另有心計。如果我們可以把 Sarah & Abigail對 Anne 的掌控當作是釣魚,其實她們背後那雲淡風輕不髒手的男性們,還不是在一步步威嚇利誘釣她們不得不上鉤?約翰對 Sarah很冷淡、令 Sarah平日宮鬥這麼久仍缺乏安全感、只是進一步鞏固她為了尋求安全感繼續牢牢地代表邱吉爾一家同氣連枝;而 Abigail這邊本來也只想在宮裡慢慢安穩重拾點貴族文明,還是 Harley 相激威脅後才硬著頭皮上。 於是,若一直把英國 18 世紀的時代處境與集體焦慮放在心裡來看此片,不難發現這是個傳統保守與進步擴張的兩黨派男人之受害焦慮、透過對女性代理人的釣魚轉嫁給兩位女性寵臣、進而讓兩位女性寵臣透過釣魚掌控 Anne 女王爭奪權力以得到安全感的連鎖結構。這是一個自身有缺口、就需要找到其他人的缺口掌控之、以掌握權力來填補自身缺口的迷幻藥;而迷幻藥這東西,終究只會是場空,總是疊床架屋得到了一堆身外之物餵養了自己身後的大結構,而自己個人念茲在茲的初衷卻一點也沒實踐到。 8. 從龍蝦到聖鹿、兔子終於得自由 這初衷,我認為還是可以無憂無慮把一切權力當成一場空的 Anne 女王,她雖然一直是被玩弄的棋子,但這遊戲中誰人不是在玩弄她之餘自己也被玩弄呢?Sarah 焦慮著國家被法國攻陷為奴、Abigail 焦慮著要搶回貴族地位掌握安全感,這兩者疊床架屋到高處都已成了一場空,倒是只有 Anne 這看似最弱者所追求的最真實。17隻兔子不知是史實還是杜撰?總之單純可愛的小兔子能不能得到來人的珍惜、就考驗著來人是否尚存基本的人情與真心。Sarah 在片初考驗沒過展開了 Anne 對她的懷疑、Abigail 初見面過了關得到了信任、但 Abigail最後揭露的忽視又將她打回原形。 此片如果有角色成長的故事曲線,我想這曲線是分為三條的,Sarah 的是持平旁觀、Abigail 的是下墜墮落、Anne的則是上升醒悟。本片 Sarah從開始就已是抱著權力焦慮的宮鬥高手,人格至終不變只是處境有起有落;Abigail 一開始只是個人焦慮想找回往日生活的安全感、卻一次次在禁忌誘惑中越玩越大走火入魔失了心;Anne則是由一個明明重視人情義理也有愛民理想卻被擺佈的女王、慢慢在左支右絀中擺脫旁人的掌控走出自己路發自己的聲,先擺脫了國會男人們再擺脫了 Sarah甚至片末終於走出 Abigail陰影,她一次次填補自我缺口不能再委身於外人、只能靠自己。 尤格蘭西莫近年電影從《單身動物園》到《聖鹿之死》都在談一個極冷漠疏離的無情世界,而且主配角群等小小個人都置身在一個對冷漠習以為常已病入膏肓的世界中,從《單》片的強迫配對社會到《聖》片的中產醫師家庭都一樣。在這些世界觀中總是仍有少數純真者如絕望世界的一線希望、卻每每被冷酷地當作祭品犧牲掉。倒是在這次《真寵》,雖然這英國 18 世紀集體焦慮下由掌控他人填補自身空缺的世界觀仍然瘋狂地病入膏肓,但這次的純真之子 Anne 女王倒是終於在最後冷靜地獨立於一切身外宰制而找回了主權,也許算是尤格的英語電影三部曲中第一次療癒? 我個人過去並不多注意這些女人宮鬥史,雖然知道 Sarah & Abigail與 Anne 女王的恩恩怨怨但總是聽了就忘掉,總是把眼光注目在約翰邱吉爾這樣的男性功臣之戰事與政局、卻總是忽略史上在位時間短而且作風也低調不強勢的安女王。對我這對英國有興趣也關心的觀眾來說,此片透過我們平常較少注意的女人戰爭把英國集體時代情緒給濃縮起來、讓我們看那集體焦慮如何從國家穿透進個人的四肢百骸。倒是如果不帶著這些歷史的關注與腦補,也許更能欣賞此片基本人性的伸張、衝突與競合吧? 兩種觀影方式都很有意思,我建議如果可能可以切換兩種心情各看一次,那心得必然大不同。也許一刷值得專心欣賞最基本的角色關係展演、一刷完回家把歷史都來補一補、然後第二刷也許會發現這段真實歷史配上這個題材和這種表現方式有多一拍即合,一定更有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b-wkehT1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108.26.4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48610149.A.A0F.html
horseface : 我是蠻開心有人也看了這部電影,但你的文筆有點冗 01/28 07:05
horseface : 長啊…… 01/28 07:05
moulinrouge : 推這篇好多細節跟背景資料啊 01/28 08:30
becathy : 推~ 真用心 01/28 08:49
joey0602 : Sarah夫妻像事業合夥人。其實蠻滿足各自的「工作範 01/28 10:04
joey0602 : 圍」。Sarah不安全感是女王疏遠才開始 01/28 10:04
RachelMcAdam: 沒有約翰邱吉爾,英國大概是個波旁王朝下的二流國家 01/28 10:45
bearhwa : 我以為是被摸屁股嚇到仆地 01/28 10:47
RachelMcAdam: 英國往後幾百年率眾對幹歐陸強權的好習慣,大概也是 01/28 10:47
RachelMcAdam: 這時候養成的XD 01/28 10:47
ups : 超認真文 01/28 10:52
myzex : 我看也是摸(捏)屁股惹的禍! 01/28 13:45
Spell16 : 超認真文 01/28 21:09
arrakis : 剛看完,正在找這種說明文:D 01/28 23:25
rrzysccr : 推專業 長知識 希望奧斯卡能多帶幾項回家 01/29 03:36
esor : 感謝小羊的文( ′∀‵) 01/29 19:30
robbie0 : 這文一定推 02/04 03:25
will1118 : 推推 02/09 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