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雷文防雷資訊頁 ~*-*~*-*~*-*~*-*~*-*~*-*~*-*~*-*~*-*~*-*~*-*~*-*~ 1.影片名稱 : 灰影地帶 Ashes in the Snow 2.觀影時間 : 04/12 3.觀影地點 : 喜樂時代南港 4.觀影方式 : 自行購票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灰影地帶》是我期待已久的立陶宛二戰故事、談蘇聯對立陶宛(與其他波羅的海國家)從 1941 年六月開始的迫遷與勞改。這是立陶宛與美國合拍的商業片、由美國立陶宛裔作家 Ruta Sepetys 小說改編、小說 2011 出版台灣早在 2012 就有中文版、應該也是有些書迷基礎吧?帶著對小說的既有印象來看這片,我覺得它忠於原著精神、把故事角色與思辯大幅精簡了,很省話地用冰冷的景觀、蒼涼的面孔、日常的勞動、以及素描的靈感,讓所有啟示在經驗中源源不絕流瀉出來!這當然不會是什麼得獎大作,但應該會進我今年十大最愛之一。 https://www.sunsetcast.com/poster/3759298.jpg
這是二戰電影,不談前線戰場而談後方迫害,這次不是德國迫害猶太人,而是蘇聯迫害立陶宛人,當然其中以勞改打倒階級敵人、為征服國家而剷除知識份子的成分都很重,令人不禁遙想要是此國中產文化菁英沒被剷除、今日會多麼欣欣向榮?然而,這題材對歐美西方觀眾及看慣歐美大國電影的全球觀眾來說,恐怕很陌生。片頭字幕開宗明義針對批判納粹批習慣的西方觀眾、以及把蘇聯當成同盟國自己人的二戰觀眾:(你們關心的)盟軍正對抗納粹德國時,(沒人關心的)蘇聯正趁機併吞波羅的海三小國,迫遷數十萬人到荒涼的西伯利亞甚至北極圈勞改,當然死了一大半。 一戰二戰電影,都美英法德俄等大國在拍大國關心的,近年倒是也有些邊緣小國努力動員籌資拍出他們沒人關心的故事,譬如烏克蘭《烏克蘭悲歌》、亞塞拜然《阿里與尼諾》、亞美尼亞《承諾》等等(當然還有電影大國波蘭匈牙利早就在拍自己的),這些國家的片要引起世界觀眾注意,一定要與西方國家合製、一定要拍成英語片、一定要有西方大明星當主角搭配本國卡司當配角。 這部立陶宛找美國合拍的《灰影地帶》也一樣,主配角卡司有青春喜劇出身的美國演技派少女 Bel Powley 、有《神力女超人》的挪威阿姨 Lisa Loven Kongsli 、有《金牌特務》的英國便當妹 Sophie Cookson 、有《為了與你相聚》與《初戀手作中》的英國鮮肉 Jonah Hauer King (今年才四月,他在台竟已上三片了)、然後還有瑞典美男 Martin Hallstrom 和芬蘭大叔 Peter Franzen... 好吧,這麼多帥氣又美貌的俊男美女明星們,總能吸引廣大觀眾來一探究竟吧? https://2018.poff.ee/frame/img/films/landscape/418103.jpg
此片首先很省話,它的語言設計大體就是俄語照講俄語、立陶宛語都講成英語,語言基本教義派觀眾可以直接跳過了 XD 不過我覺得諸位來自英美與北歐國家的主角講起英文都有做出一種適中的異國腔調,這種腔調要是講長了恐怕會有點做作而討厭,不過他們都講得很少,不但對話場合本就比一般劇情片少很多、每一次對話更是交換個隻字片語就點通了一切,其他的都靠具體行為與表情默契來表達。省話,同時也很切合那蒼涼的處境,人們平日早已勞動到不成人形、有機會撐出點力氣講個話當然要講精;人們對這瘋狂人間已漸漸喪失希望,人生已沒什麼話好說不如少說點。 我最欣賞本片之處,在於它很懂得「濃縮」的藝術。首先原著文戲的語言都讓電影濃縮了,只要每個精神都有提點到就好;原著一大堆角色也濃縮了,只要每個態度身段與行為都有人代為擔綱就好;原著的許多事件也濃縮了,只要橫向的重點層面和直向的重點階段都有戲可以代言到就好。把這些角色劇情台詞都濃縮後,空間時間都讓給景觀攝影與配樂,讓我們看著冰雪大地跟著緩慢沈潛、聽著死寂配樂中蠢蠢欲動如心跳的微弱希望;也讓了一大部分給具體的勞動與互助,不用多說什麼光看行為就展現人際關係與道德掙扎、光看工作就知身體困厄與心理絕望。 這省話片裡話最多的一段,在開場,由成熟入世的爸媽談立陶宛現況這「地獄」、以及看待這地獄現況的「認知」、並由認知展開陪伴女主角 Lina 走過一切苦難的「藝術」。心懷理想的爸爸與世故務實的媽媽各執一詞,結論則是雙劍合璧「願我們以認知改善現實」。無憂無慮的 Lina 聽在耳裡懵懵懂懂地,接下來兩年勞改才要一次次回憶印證。 https://d.radikal.ru/d39/1901/20/ee8674a9e250.jpg
畫畫,就是認知的方法,所見即所畫、畫出的卻不只表象,要對眼見世界做出冷靜洞見。Lina首先畫了好多生活場景,一幕幕在危難中令她感動的人性光輝,有的在眼前發生如母嬰相依、有的是靈光一閃如海中琥珀、有的則寄託夢想如少女懷春。過去戰禍電影我們看多了藝術療癒,如《情海浮生錄》靠戲劇音樂、《偷書賊》靠故事、《他們的美好時光》靠電影、《真愛收信中》靠閱讀、這部《灰影地帶》則靠繪畫。也不只繪畫,還有各種生活實踐,正如本片細細跟拍的聖誕裝飾、音樂舞蹈、燭光晚餐、閱讀習語、與一切生活人情,都是致命嚴冬裡撐下去的精神食糧。 藝術更是犀利批判直指人心、甚至如父親所說能「以認知改善現實」。挑戰日益嚴峻,Lina也畫了兩幅肖像,一前一後剛好是本片兩次勞改營的兩位指揮官,不用多說我們都知一個天使一個惡魔。本片對迫害中的加害者集體,也精簡濃縮為兩個角色兩個人格:大指揮官 Komarov已是冷血惡人,成為邪惡體制的代言;小指揮官 Kretzsky 則是蘇聯小棋子化身,他們一樣被徵召到這不毛之地、一樣與家鄉愛人永別、一樣被體制逼迫扮演加害者、一樣有無數眼睛凝視要求服從。加害者縱有諸般無奈苦衷,都已成惡魔一去不返,倒是繪畫還能給惡魔在絕望中做到一點希望也不枉了。 原著小說作者 Ruta Sepetys 曾說,她把這故事寫成少年小說正因為「比起大人,少年活下去的意志與希望強烈」。的確那堅持求生也相信能生的「希望」貫串此片,是核心主題,除了靠人們親愛互助以及 Lina 畫畫看人生之外,還有個重點在幾次困厄中回想過去美好的海濱度假鎮 Palanga,總共三次:第一次,裸泳男女們拉著 Lina 享受生活別畏縮;第二次,裸男與 Lina 情竇初開請珍惜易逝韶光;第三次,表姐與情郎「去碼頭散個步」、爸爸在後笑而不語。三次回想,就是由己到人的三層「希望」,原來挺身而出幫助同胞偷渡出境避難去,早在爸爸傳給自己的遺緒中。 https://mapio.net/images-p/6458532.jpg
(小說中還有提到表姐是偷渡到納粹德國、成為難民得到德國的收容而安居,而同作者的下一本小說則以表姐為主角之一,談德國 1945 東線節節戰敗時的大逃難、以及蘇聯潛艇炸德國醫療船的史上死亡人數最高船難 MV Wilhelm Gustloff事件。不過這個納粹德國收容蘇聯鐵蹄下受難者的故事、以及納粹德國平民受害的事件,在西方主流世界恐嫌政治不正確,當年調查也不了了之、在這年頭別提也罷,別惹歐美觀眾不開心。) 以《女孩愛愛日記》、《哈佛沒教的幸福課》與《公主夜遊記》聞名的美國圓臉小妹 Bel Powley ,她此前戲路好像都是頑皮碎嘴古靈精怪?這次戲路陡然一變默然無語,只剩一雙黑手與一對黑眼圈會說話。鏡頭默默跟著她肩上做工、眼中看人、面上待人、手上畫畫、腦中回想,那無語的成長竟這樣自然地在經驗中完成。她要抱持希望相信爸媽、相信自己、相信愛情、相信人情、相信神話、相信未來、甚至相信那看似冥頑不靈的惡魔... 最終不管死了多少人,這希望與相信終究會得到一點點回報。 小說有個美夢成真的童話結局,電影結局則較朦朧地,訴求不論成不成真都要心懷美夢,這樣的處理我更是喜歡,故事彷彿不再只屬於那少數倖存聚首的幸運兒、而也屬於夢醒夢碎的所有人。《灰影地帶》是部二戰電影、是部迫害電影、也是部民族電影(甚至唱起立陶宛國歌),但它並沒落入民族電影常常製造激情與刻板以宣傳國家博取同情的窠臼,畢竟它有一部將苦難與超越普世化給全球少年的傑出原著,而電影也沒負原著之名將它精簡濃縮了緩緩道來,一部電影給我們驚懼流淚撐過了嚴冬,那夏日的第一班希望之船終會到來。 這趟立陶宛的民族苦路,最終讓電影收在了那貫串古今的民族神話 Jurate & Kastytis,更在片尾以立陶宛之光 GJan 翻唱鮑伯迪倫 "Ring Them Bells"作結,把此片視聽覺的細膩精緻做到 ending credit最後一秒鐘。推薦關心二戰、關心東歐、關心屠殺與迫害、喜歡景觀攝影、以及喜歡素描的觀眾欣賞,這觀影經驗儘管有痛苦,必苦盡甘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CCe3Skktk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0.28.103.23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55093067.A.2FB.html
SkyShih : 喜歡你背包客棧歐洲文章 04/13 09:28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160.173), 04/13/2019 14:43:13
owlery : 謝謝分享,寫得很好 04/13 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