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週 Netflix上架了波蘭片《仇恨網路》,是今年在全球以《另類神父》紅起來的波蘭導演 Jan Komasa 第四部劇情長片,雖是獨立故事但也算是他第一部長片《自殺聊天室》的精神續集。這部 2011 的《自殺聊天室》在 2014 台北電影節上映過,當年我看這片主要是的看點有:(1) 探討少年網路文化雖談得不深,但情感濃郁有深深愁緒;(2) 有大量線上格鬥遊戲的角色設計動畫呈現,把本來「宅男看螢幕」那種看來無聊的上網行為變得生動有趣又神秘蠢動;(3) 故事很簡單,但美麗憂鬱的男主角淺淺一笑或梨花帶雨都扣人心弦,我身為異男都看得臉紅心跳念念不忘呢。 本週的《仇恨網路》與當年的《自殺聊天室》都在談少年對網路的沈迷,但比起故事宏大世界複雜人情奸險的《仇》片,我現在回頭看看《自》片倒覺得它小巧可愛、故事不用大角色不用多歷程不用長、不用多花腦力去推理反而值得投注心力去同感、只要跟著美男主角 Dominik抱著歡喜與孤寂去走這一遭、自能對現實社會與虛擬空間驚呼一聲產生新見解。當然,那個網路社會與上網技術都是 2010 年的舊時代,和《仇》片已拍到了 2019 行動運算的年代天差地遠,神秘的網路影響年輕人與為年輕人所利用的深度廣度也都遠不及今日,不過那「孤寂」的核心情懷仍是類似的。 https://d-art.ppstatic.pl/kadry/k/r/06/a2/5a8dd2595cce1_o_original.jpg
故事大概是:物質生活無虞享受自己人生的中產家庭美少男 Dominik,他爸爸是政府要員、媽媽則是時尚與行銷公司老闆,兩人都是大人物交遊廣闊工作極忙碌,只給孩子完美的物質生活上菁英學校有司機接送回家還有人煮飯照料其起居,父母見到孩子的場合大概只有一家三口穿上禮服出去賣完美家庭形象的社交場合。雖沒父母關愛,Dominik 自己也樂得自由,在學校輕鬆面對課業下課與好友們 hang out ,他外型俊美也是有很多哥兒們在女生之間更是受歡迎... 這樣青春陽光美貌多金的人生勝利組,怎麼看都不像沈迷網路的宅男呀? 壞就壞在,勝利的人生並不是橫長、而且來得容易也去得快速,當你含金湯匙長大一切都是社會崇拜的理想模板時自然走到哪裡都有風、但你開始不畏人言做自己的第一秒就將被打回原形接受無情的審判。Dominik 的「做自己」其實也不是什麼有意的叛逆,也不過就是放輕鬆探索自我而已:這天派對酒酣耳熱男生起鬨女女吻、女生也躍躍欲試但不甘示弱「女生吻完男生吻」、目標就找上 Dominik與他哥們 Alex 這兩位女生眼中的天菜這一吻完大家鼓譟起哄錄影上傳蔚為風潮賺到好多讚,大家知道這就是青春率性酷炫一回不用想太多... 怎知 Dominik就想太多了、一吻成真了,他午夜夢回都在玩味這一吻的新鮮感、越想甚至越有一種異樣感,他白天上課則眼光總是好奇地往 Alex 身上飄、本就是哥們的 Alex 也像平常男生抬槓惡作劇一樣拋他媚眼給他飛吻... 這些說穿了都是男生日常小叛逆、也還時常真有同志戀情在此開花結果、而且我們波蘭自由派中產精英自小教育不就是擁抱多元自由嗎?嘿嘿,那恐怕都是 Dominik一廂情願當真了,「同志」這回事就只是政治正確而已、只是人人官方擁抱以沾沾自由派光環的進步價值、但若哪天發現身邊真有個同志就另當別論了! https://old.scanorama.lt/sites/default/files/images/2012/filmu_nuotraukos/suicide_room_03.jpg
於是在一次與 Alex 的柔道對打身體糾纏、不小心打到高潮弄濕褲子後,哥們 Alex 翻臉不認人彷彿從沒這朋友;很快地整間學校的實質社會對他不理不睬無聲排擠、臉書社群這匿名的網路空間則歧視霸凌紛至沓來!從勝利組一夕之間莫名其妙跌落谷底成為失敗組,極需要家長陪伴、或心理輔導、或同儕支持,但在這個父母忙自己大事業只知道提供兒子最好物質生活的家庭裡,硬是一樣都沒有:父母只是維持面子的看板父母、父母請心理醫生都只是請來粉飾太平開開抗憂鬱藥物、父母幫找同儕都意在政治聯姻拓展大人自己事業版圖... 處處都沒出口的 Dominik哪裡有出口? 非常爭議地,世界所有亮處的主流都拒斥他時,唯一的出口就剩暗處的邊緣:Dominik 竟找上了暗網中的邊緣群組「自殺聊天室」、而且赫然發現全世界只有這裡願意聽他也能夠懂他!於是本片正式進入「網絡空間」的重頭戲, Jan Komasa 拍起網路少年可不像其他眾多商業電影聚焦「網路霸凌」這一塊,這塊他早在前面就快速拍完交差了,他真正要討論的是網路真正侵入少年心裡的暗處:在這樣一個大人不熟主流無視的暗網空間裡,一個名稱聳動的「自殺聊天室」群組?到底是會戕害少年心靈令大人緊張害怕、還是反而可以紓解少年心靈幫他們找到方向? 這矛盾不只在本片的「自殺聊天室」,甚至大人們對各種不懂的網路社群都有類似疑慮,我們都知自由的網路相較按部就班的現實社會來說,是既解放又冒險的兩面刃,而本片並不暫定立場去倡議它或批判它,就靜靜地讓這兩面的少年情懷出來碰撞一次做個辯證。登上「自殺聊天室」的 Dominik,一開始的幾次對話就展現了他的生命力:當對方傳厭世小語「封閉的空間,撕裂的傷口」他回以「開放的世界,傷口的癒合」,當對方傳絕望宣言「我在流血,靜默的活著」他回以「我還活著,靜默的流血」。也許對他來說,這未必只是「自殺聊天室」而也可以是「自殺診療室」? https://data.whicdn.com/images/98866276/original.jpg
本片對這「自殺聊天室」中邊緣年輕人們相濡以沫的視覺處理,採用了線上遊戲的電腦動畫形式表現,人人在此男生仍是男生、女生仍是女生、不願露面的則有各種怪獸造型、一齊在這虛擬世界穿梭於公共酒吧幽暗古堡與城市天際等空間。這樣看起來很像是年輕人網上交際的「線上遊戲」形式,但此片顯然他們之間的對話都較簡單地發生在「聊天室」中,因此這些動畫處理可能較偏寫意而非寫實:每個實質生活中抑鬱不得志的少年,帶著自己基本的年齡性別與大頭貼照片來此,卻能自己擷取的各種外表樣貌元素打造理想的自我以示人。 這動畫表現,一組虛擬的酷男酷女們、一間動畫的城市酒吧、一個動畫的城堡聖殿、一棵動畫的死亡聖樹... 處處真有 2010 年代動畫技術充滿稜角的復古味,尤其和續集《仇恨網路》認真的線上遊戲對談畫面那完美流線的造型比起來,時代的科技差距顯而易見。不過就劇情上來說,相較這週在 Netflix上架的續集《仇恨網路》中那虛擬世界充滿網路惡意暗潮洶湧,這部《自殺聊天室》的虛擬世界可是騷人墨客相濡以沫:這裏人人生活都很糟、都已經被逼到牆角瀕臨崩潰、人人不是有自殘經驗就是已經動過許多自殺念頭了... 那麼好呀,就別避諱自殺,就來大方欣賞自殺! 這裏出現的,是我們所有當家長的人都深惡痛絕的、所有「正常」大人都不忍卒睹的、所有好公民都會訴求網路業者禁絕的「自殺畫面」:原來世界處處有悲慘、處處有自殺,許多人自拍或請他人協助拍了各類自殺畫面記實上傳,那些畫面倒未必是血腥恐怖反而更多淒美浪漫,令聊天室的人分享轉貼共同收看交換心得也都好嚮往... 這,當然就是我們一般致力維護穩定的社會主流人視為牛鬼蛇神的「浪漫化自殺」,但此片竟彷彿站在他們角度為他們平反似地,把表面上的「浪漫化」給拍出了具體品質:我們並非想自殺,我們只是被社會給拋棄逼急了,就來這裡同病相憐罷。 https://i.ytimg.com/vi/UfXxRvGZqSA/maxresdefault.jpg
話說「自殺」尤其是號稱由「網路」所助長的那些自殺,也許有一面是正邪分明容易找敵人咎責的「網路霸凌」,但本片要強調的是另一種道德較模糊的「浪漫化自殺」,更廣泛來說它也許被歸為各種「血腥暴力影像」而在受到社會主流尤其衛道人士所撻伐、認為政府與網路業者有義務過濾它們以保護少兒的健康心靈。當然,很多專業機構做的經驗研究也許都會指向這條路、我們一般網民直覺想來也是如此八九不離十... 但 Jan Komasa 另闢蹊徑地要從這種禁也禁不住堵也堵不完的網路行為中,看見它的另類希望,並透過這希望來抵抗那被大家視為理所當然的自殺宿命。 在主角 Dominik與他在此邂逅的地下女王 Sylwia 之對話談心中,自殺並不如一般想像是件黑暗悲慘的事,反而自殺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迷人的解放:當身遭社會如此黑暗了,許多人們要堅守光明呼喊理想,也許自殺反而是個積極的歸宿?甚至更進一步談,許多他們所崇拜的自殺並非人承受不了現實的壓力,反而往往是看透了現實覺得那一切都沒了意義,只要轉個念頭自把生活一堆壓力與霸凌都輕巧拆解視作浮雲,難道人生更積極的意義反而在這「自殺聊天室」與其指向的另一個世界?這個社群好多人都著迷於此,而社群女王 Sylwia 也對 Dominik 聲聲開導/誘惑著。 然而說到底,這聊天室裡的少年們真的想死嗎?那倒未必。看他們的行為,其實只是在一次次想像浪漫的自殺、一次次看著有創意有理想甚至有愛戀的淒美自殺、一次次互相討論分享激勵打氣相濡以沫、雖然「自殺」兩字一直放在彼此人生志願清單裡但誰也沒真動手實踐下去... 也許「自殺聊天室」就此成為一個「生與死」之間的過站,人們在對生之社會或高壓崩潰或了無生趣即將赴死時,彷彿都在這死界入口找到地方先歇歇腳交幾個朋友、多待一陣子先別急著死。本片看這社群看到後來,當家長同儕心理諮商都無力傾聽時,這不正是取代他們承接自殺情懷的替代空間嗎? https://img-ovh-cloud.zszywka.pl/1/0473/3262-sala-samobojcow-lt3.jpg
當然,一個集中所有人厭世情懷的「自殺聊天室」風險很高,他們就算沒自殺也常常悽美地自殘,總是在自己身上畫個美麗的傷口後很多愁善感地分享給大家,只是這樣的替代空間需要一個正向起飛的聲音,本熱愛生命之美卻被社會所拒而在這裏發現新天地的 Dominik就成了這樣的希望新血。這裡是整個社會唯一傾聽他的地方、也是整個社會唯一懂他自殺蠢動的地方、更是整個社會中第一次讓他發現人生仍有其美好並不值得放棄的地方,更何況本片還很壞地讓他在這交了個網路女朋友陷入熱戀中 XD 但當網路女友堅持「我們不是生在一起、而是要死在一起」時又該怎麼辦? 這綜合危機與希望的聊天室,一邊是死意甚堅不計一切的淒美宣示、另一邊是忠誠傾聽之餘仍把握機會力挽狂瀾,誰知就在一個陰錯陽差的社會忽視下,想自殺的人滿懷渴望卻沒自殺成功、不想自殺的反被斬斷希望而自殺了... 結果,電影最後催淚場景竟是一場電腦動畫的報喪:當喊了很久的自殺終有人成真、曾經熟悉的聊天室帳號臉孔換了死者家屬前來,那本來自命酷炫淒美的網路動畫形象們,竟紛紛掩面消失退出了「自殺聊天室」,女主角 Sylwia 更終於奔出了電腦房間重見天日哭喊著... 也許少年們並非真正想死、只是一起浪漫一回,也許終要見到棺材方懂落淚吧? 終究,本片訴求的仍是「生」而非「死」,訴求退後一步多想一想給自己機會重建人生、而非訴求任厭世念頭無限擴大。當然此片當年上映時也遭受很多「美化自殺」的爭議,只是那些反對自殺的體制聲音又有多少只是壓抑卻從不傾聽?至少當年 29 歲的 Jan Komasa 是黑暗光明並陳地認真碰了這一塊,且大膽挑釁禁忌控訴社會毫不畏人言!同樣的挑釁與類似的爭議,到他五年後下一部戰爭片《浴血華沙》同樣引起過、到去年《另類神父》可能稜角稍平一點更合大眾的胃口?但到今年的《自》片續集《仇恨網路》則又變本加厲直刺社會傷口令波蘭觀眾與社會不得不正視... https://i.ytimg.com/vi/-9JHo_bH6wo/maxresdefault.jpg
話說《自》片的悲劇主角黯然殞落而解救了網路同儕們後,他背後那長年忽視的實質社會也掀起了些不可逆的效應,至於效應是正面或負面?此片不多提,倒是留了一條支線與一位配角到九年後續集《仇恨網路》中,讓我們看看當代更加日新月異的網路暴力與其憤世嫉俗,可能來自何方又基於什麼樣的心理空缺。《自》片與《仇》片兩片比較,我們可見導演 Jan Komasa 九年下來手法視野與資源大幅成熟,不過回頭看他九年前這部長片處女作也是充滿初生之犢的基進浪漫。推薦關心網路空間與少年情懷的,可兩片搭配欣賞,但它們都不是令人看了心情好的片,請斟酌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3IKd2FBg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9.1.16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96508961.A.9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