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015 年看過現代主義住宅電影《摩天樓》、裡面傑瑞米艾朗飾演的強迫症紳士建築師總令我想到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就一直令我好奇在一大堆關於柯比意與其建築的紀錄片之外、有沒有人拍過柯比意的傳記劇情片?當年沒查到也就淡忘了,如今再查查才發現 2015 有部愛爾蘭片就有拍攝柯比意、還由走紅法國影壇多年的瑞士老小生文森裴瑞茲飾演!只是這部片他只能算第二主角、而且幾乎可算是反派人物、在導演口中就如「《阿瑪迪斯》中的薩列里」一般的存在 XD 那此片誰是如莫札特般的主角呢?就是比柯比意大十歲左右的愛爾蘭建築家 Eileen Gray。 說「建築家」,因為她沒受過建築專業訓練、事實上那年代女性根本沒機會受建築專業訓練、連包浩斯都要 1920s才有女學生爭取學建築仍困難重重、她在 1890s求學時當然只能上女子學校學淑女養成的「藝術」。不過她有雄厚家業是貴族新女性能雲遊四海嘗試多種藝術設計、到了 1920s戰間期更在巴黎開了設計工作室與藝廊、並結交巴黎二零女性俊彥也談上幾段同性戀... 直到 1922 她遇上羅馬尼亞建築師 Jean Badovici改嘗試異性戀時、才受情人鼓勵學習建築嘗試建築、結果半輩子跨領域藝術設計全部整合在建築成為「整合藝術」Gesamtkunstwerk 並引領現代建築! https://d-tm.ppstatic.pl/kadry/9a/5b/0a3dbdd27fa7cf9f92768afeb550.1000.jpg
說「引領現代建築」恐怕有很多爭議,畢竟一般人的認知中引領現代建築的應該是包浩斯「號角屋」(1923)、或柯比意「薩瓦耶別墅」(1928-1931) 、或密斯范德羅「巴塞隆納世博德國館」(1929)?不過同時代還有 Eileen Gray主導設計由情人技術諮詢蓋了一棟蔚藍海岸景觀住宅 E-1027 (1926-1929) ,可說空間理念已遠走在簡單的包浩斯號角屋之前端、而比柯比意和密斯范德羅更早了一截!相較於這些男性大師們蓋的都是落實建築理論宣示進步昭告世人的現代建築 Prototype、這棟 E-1027 則沒管啥理論只有滿滿的環境互動、生活靈感、以及凝聚在建築上的「愛」。 畢竟,連 E-1027 這密碼般的命名都取自她與情人 Badovici 兩人名字的結合、整個建築就是一場對愛情與同居生活的美夢實現!雖然兩人在建築落成後才兩年就分手了、分手後房子留給 Badovici 她自己又去蓋了下一棟「時間與麥稈之家」Tempe a pailla (1931-1934)自己住,但留給前男友的房子正被人虎視眈眈中:她的現代建築,和密斯范德羅那系玻璃屋路線較遠、和柯比意實踐劃時代理論「建築五要點」的薩瓦耶別墅較接近;只可惜,她硬是比柯比意早了幾年蓋出作品、完全符合柯比意的「五要點」理論、但出發點完全不是理論而是紮根於土地與生活的經驗! 於是這在她與柯比意之間形成一種宛如冷戰一觸即發的衝突:柯比意認為「建築是生活的機器」、她雖認同建築滿足功能但仍蘊含生活的七情六欲,柯比意建築由外而內發展往往對室內設計較缺乏看法、她則綜合跨領域設計經驗從室內開始讓建築融合到室外自然,柯比意的現代建築以「功能主義」為號召、她的現代建築則非功能至上而更接近一種回應生活態度的「極簡主義」,柯比意都是理論先行而以建築作品表達理論、她則是從人與環境發展建築不多談理論... 總之她與柯理念不同但形式乍看很類似、而且她都比柯早一步交出成果、這令柯比意又愛又恨非常焦慮! https://imgur.com/sKedavJ 到底柯比意對她是愛是恨?或更複雜的混合情緒?這今人也難說都只能考古。而過去,傳統建築史的認知中,往往都不知道本片的主要場景「E-1027海景住宅」是 Eileen Gray蓋的、反而往往以為是柯比意早期自己私下蓋起沒有發表的練習作,因為從 1931 這棟住宅交給前男友 Badovici 以來、身為 Badovici 好友的柯比意就常常來作客,不但在這長住了 1938-39兩個夏天、甚至還裸體拿畫筆在牆面畫滿自己的壁畫,近年藝術史家常視此舉為「對女性成就的陽剛抹除」、在 1939 的當下也令 Eileen Gray義憤填膺卻無可奈何! 沒辦法,誰叫養尊處優無欲無求只想揮灑自我的她,蓋房子本就不為「成名」「佔有」甚至「擁有」,因此分手時很乾脆把房子留給前男友並不留戀;只是誰知柯比意日後不但鳩佔雀巢長住在這裡、甚至連她的作品之也要用新壁畫塗抹掉、甚至還在多個報刊文章上宣傳新壁畫卻隻字不提建築原作者、隨著自己在現代建築業界愈發德高望重漸漸把 Eileen Gray的成就默默擦掉!於是 Eileen Gray默默無聞了好久、直到 1972 年她年已 93 有人辦她設計展時才有學生發現這建築跟她有關;而整個建築史界開始檢討柯比意為她正名、則要等到2013巴黎龐畢度對她的回顧展了。 本片 "The Price of Desire"與同年另一部紀錄片 "Gray Matters" 都是 2013-15這波建築史翻案研究的一部分、也和「E-1027海景住宅」的 2013 年修復同步發生、本片也把握了修復前後都去拍攝並參與其中、也很巧合的是這幾年柯比意建築的「申遺」也如火如荼終於在 2016 年登錄世界文化遺產... 總之藝術史界仍有擁柯與反柯兩派與其間光譜,客觀事證已大致考證完整、主觀動機卻仍開放解讀:柯比意為什麼要鳩佔鵲巢畫壁畫、默默把她功勞抹除掉?卻彷彿著迷般以後每年夏天都來這邊、就算買不成這房子也要在附近蓋自己小木屋、人生最後還死在屋前海水中? https://imgur.com/jZuzF9Z 本片作為一部歷史人物傳記片,比較不是那種訴求「創作自由」的戲劇化改編作品,反而它一直緊貼著學界研究也緊貼著各個建築基金會與博物館、還和紀錄片同步製作互相回饋、要以嚴謹考據謙遜詮釋開放解讀為基本精神。這基本精神,多少使此片故事不那麼完整、年代有很多跳躍、事件有很多看似佚失的片段、都用寫意手法填補空缺卻都不明說,難怪有影評稱「只有設計宅與關心智財權的觀眾」會感興趣 XD 要談 Eileen Gray自己的生活哲思與設計理念那都不困難、要談藝術創作的智財權正義也沒啥爭議,唯一爭議的核心是:到底柯比意在想什麼?他是個反派奸角嗎? 本片女主角,據說海選過 35 個多國中年女星、但每個女星在研究角色階段都遇困難而退出、最後選了星味不高的愛爾蘭劇場演員 Orla Brady 演女主角。比較爭議的男主角柯比意,則由同為瑞士人的 Vincent Perez飾演,他的詮釋就如《阿瑪迪斯》的薩列里般爭議了:他的柯比意既是崇敬讚嘆 Eileen Gray、卻又有瑜亮情結超不服氣,尤其自己是專業訓練的男建築師、竟然一切都落在沒專業訓練半途入行的女設計師之後?這讓他意識與行為都努力爭自己功名抹對方足跡、但潛意識裡越抹越崇拜迷戀越不可自拔!最終簡直就像是個小門房一生守護 E-1027 到死亡。 話說 Vincent Perez五十多歲中年大叔又有肚子的身段、頭髮削禿戴起黑框眼鏡還真像柯比意 XD 他的演出彷彿就分為「意識 vs 潛意識」兩種身段:意識主宰著他一次次和 Eileen Gray針鋒相對 undermining乃至運作抹除的行為、都用柯比意母語法語演出,而潛意識隨時讓柯比意打破第四道牆對觀眾說話講評當下發生的事件、都用針對國際觀眾的英語演出。而這打破第四道牆的 narrator 戲份,也許就是本片基於兩方研究小心翼翼做出的對立辯證持平處理:柯比意腦內不停地既是敬佩又是忌恨眼前的 Eileen Gray、滿心希望她不存在但又讚嘆她的存在。 https://imgur.com/C6quusP 史實中,Eileen Gray 和柯比意彼此接觸與會面也不多,基本上這一生都是遠距對對方焦慮著,此片也善用雙線平行剪接與各種展信閱讀營造這場遠距的角力。而雙線故事本片也有兩種不同的處理:若以劇情片來說,比較有意思令人好奇的是柯比意線,一直探索他的行為與想法之對照、而且想法一直正反面並陳,是可以令觀眾開放解讀延伸思考的;但若以傳記片來說,比較令人悠然遙想的是 Eileen Gray線,並沒有硬挖她的黑暗面與心理衝突,基本就把她當個光風霽月心理圓滿擁抱人生多所嘗試的設計師,就像拍部不用旁白純用演出的 docudrama般把其人其事介紹給觀眾。 於是,在本片極講究考據的美術團隊打造下,Eileen Gray 宛如舞動在時代中的精靈般,遊走過 1920s宛如「Art Deco櫥窗」的巴黎沙龍 Rue de Lota公寓、1922在巴黎歐諾黑郊區路開張的 Jean Désert 設計商店與藝廊、1921起與建築師 Jean Badovici交往學建築、1924宛如神遊物外憑空想像般「舞」出了建築設計理念、1926-29 一步一腳印蓋起愛的結晶E-1027、1929-31 與落後一步但不服輸的柯比意針鋒相對談理念、1931-34 離開男友蓋了下一棟 Tempe a Pailla、1937-38眼看自己作品被步步侵佔抹除卻無能為力、撐過二戰與前男友和解後還要面對賴著不走的柯比意。 相較於柯比意這角色還能在善與惡之間掙扎衝突摸索抉擇、Eileen Gray 這角色反而比較直線進行較沒衝突也不需成長、電影拍攝她反而常常像拍 MV 般又是背光又是柔焦又是慢動作、配上鋼琴豎琴搭口琴的連續配樂令人既是景仰又是憐惜... 以史實來說,正如許多走在時代前緣其成就卻被歷史遺忘的上代女性般,她這一生看著柯比意的藝術篡奪也只能無奈感嘆;倒是本片戲份不多但一直與她站在一起的 1920s文藝姐妹們,與她回視一切悠悠道來處世智慧:「我設計建造是為了生活、而非為了擁有」,好吧「妳可以不擁有資產、但該擁有更要捍衛妳的身分與足跡」。 https://imgur.com/7rjhZUR 記得我小時也是在「只求付出」「不求回報」「反求諸己」「能者多勞」「有實力就會被看見」的教育下長大的,也有幸家境在社會上還算較無憂無慮的一群,這個智慧財產與智慧人格的概念還是長到蠻大才意識到必須時刻捍衛!本片導演 Mary McGuckian 在訪談中有提到,她認為這部專業女性歷史傳記片可以一拍的關鍵,就在於這個個人故事可以傳達一個普世經驗、可以不只在知性層面上更在情感層面上打中許多觀眾的內心!當然不一定是打中所有觀眾、恐怕還是意在訴求廣大「被忽視的女性」觀眾之共鳴;而她提出的成長啟示,大概就是「自己的存在、要自己爭取」。 回想起來,我這兩年對建築電影的興趣,是從 2019 年兩部紀念包浩斯成立百年的德國影劇《洛特在包浩斯》Lotte am Bauhaus與《包浩斯時代》Die Neue Zeit 開始,那兩部爬梳現代建築百年歷史就聚焦「性別」玻璃天花板問題:一戰結束百花齊放家境好的女性出頭了、也都想學建築加入建設參與創造新社會;傳統男建築師樂見她們學習藝術參與改變、但對她們侵入藝術最高的建築殿堂總不太情願;他們儘管肯定讚頌女性的成就與洞見、但潛意識裡焦慮掙扎出現存在危機;而他們在那時代的確還要對抗的更大權威還很多,也往往託言專注這對抗而希望女性忍著點... 不過這兩齣至少拍攝 1920s現代建築起飛期,那拍法都非常動感振奮彷彿引領觀眾見證一個風起雲湧的新時代、那「現代性」的遠大理想與雄心壯志都瀰漫在鏡頭下與空氣中!而今天我往回找到的 2015 電影《慾望的代價》,卻一反其道拍得感性柔美行雲流水、彷彿現代建築就是一支踩著土地吹著微風品味人情的舞蹈、那可和我們百年來跟著柯比意學習的「建築是居住的機器」大相逕庭呢!本片導演 Mary McGuckian 這樣拍說難聽看似自戀耽溺不知所云、但說好聽也極可能是對 Eileen Gray超脫「現代主義」既有框架的個人化致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eKyTZtClS8
我找這片的初衷是為了看柯比意,結果看到柯比意最小鼻小眼的爭議一面 XD 卻驚喜地看到我本來只是略知一二的 Eileen Gray被全面研究細膩呈現!不知未來是否還有機會看到柯比意自己當主角的傳記片?翻了翻電影新聞,倒是發現另一位現代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有新片正在前置中、片名 "Farnsworth House" 就是他前進美國蓋的第一間玻璃盒子住宅!以廣大觀眾較熟知的印象來說,DCEU查克史奈德就是個密斯小粉絲、就是複製了這間住宅打造「蝙蝠俠湖畔住宅」!這部新片由 Ralph Fiennes飾演密斯、Elizabeth Debicki 飾演他的業主Edith Farnsworth,聽了就期待! https://imgur.com/SQ6YDN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172.12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24633910.A.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