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本文全五篇,請耐心觀看或自行跳過。 前言 焦慮的張藝謀 寫電影評論像是在跟時間賽跑的遊戲,一般說來沒那個閒情在影片上映的前幾天把話 說完,接下來就不易引發議題的討論與迴響。但我這次還是想炒個冷飯,來談談幾部都已 經可以在出租店架上看到的片子,即張藝謀導演的三部古裝大戲:《英雄》、《十面埋伏 》以及《滿城盡帶黃金甲》。一次野心如此浩大,主要因為過時影片難引發話題,多寫點 份量看能不能多少吸點目光;二來常言道「無三不成禮」,也恰好要累積這三部片子,才 比較好挖掘出更多的主題。也就是說:這篇文字多少意圖跳脫對電影的單一評論,而是要 以文本對照的方式,來探討更多的問題。 其實,除了這三部片子之外,本文也涉及了另外一部電影的評價問題,即李安執導的 《臥虎藏龍》。會將這四部片子牽扯在一起並非無的,攤開張藝謀的電影執導年譜,早期 實際上是以拍攝近代中國影像起家的,憑藉著《紅高梁》、《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 》、《活著》,一部接著一部樹起「張藝謀」的金字招牌。直到《英雄》之前,在傳統和 現代之間同命運掙扎的角色,是張藝謀鏡下最為人所知的形象。然而 2003 年起連續四年 之間,除了聲勢較小的《千里走單騎》之外,張導卻開始要演員著起古裝,飛簷走壁舞刀 弄劍起來。其中關注議題的轉換落差甚大,令人驚異,也不免疑心在 2001 年《臥》片掀 起中國武俠電影風潮之後,讓張藝謀也忍不住想在這塊新目光焦點中,找尋可開發之處。 然而,任何藝術創作都免不了面臨所謂「影響的焦慮」。在電影圈的輩份來說,張藝 謀固然不是李安後輩,然後《臥虎藏龍》卻是先拍出來了。關於這部片子樹立的典範容我 稍後專節說明(然而也篇幅只能列舉結論,可能無法詳細申論),無論如何至少它在票房 的表現上成功,在影展的表現上也是搶盡丰采。張藝謀在武俠片上雖是初試身手,然而頂 著往日盛名,無論如何免不了要與這個新生成的典範一較高下,這當中無論其挑戰成功亦 或失敗,其中影響焦慮都會如幽靈般揮之不去。 典範的高度 不可否認我個人很愛為《臥虎藏龍》吹捧,反正以我這般名不見經傳的「威望」,多 讚兩句實在也大不了李安多少名聲。但為了之後評價不要讓人覺得過份自由心證、胡吹亂 蓋,還是得發表一些個人陋見,說明為什麼這部片子會被我列在經典的地位。 武俠文化算是中華文化中特有的資產,雖然日本有武士、美國有牛仔、歐洲有騎士, 但這些和中國的武俠內涵上絕對截然不同。武俠片也可以說是華語電影獨有的類型,而且 華人文化圈會對其格外具有親切感。武俠片在過去其實也有相當長的榮光時期,從早年的 獨臂刀到後來的黃飛鴻,要列舉長串片名實在太過容易。然而票房太易常勝的緣故,導致 末流淪入粗製濫造的晚景。印象中最聳動的說法是聞天祥講的,用詞到多嚴厲已記不清, 一時也找不到資料,不過已近乎宣告武俠片死亡的程度。看看當時除了周星馳以搞笑切入 的《武狀元蘇乞兒》之外,不外乎一再重炒冷飯的東方不敗、黃飛鴻續集系列,甚至還有 像《正宗絕代雙驕》這一類三流作品出現,看起來武俠片的確是兇多吉少。 然而 2001 年的《臥虎藏龍》卻是一項大的突破,原因就在李安大膽將打鬥的招式轉 換至藝術的層級。武俠片中打鬥場景絕對是觀眾最為期待的重點,武場的調度也可以說最 能顯示導演「會不會」拍武俠片。《臥》的動作設計很明顯跳脫技擊或特效的老路子,塑 造出一種「寫意」的武打動作。 同樣作為語言,在武功的描述上,影像語言「電影」的發展落後文字語言「小說」很 長一段時間。民初武俠小說還停留在兩種路子上,一派所有的招式皆有所本,全依固有拳 譜上的招式發揮,是謂「技擊派」;而另一派天馬行空,御劍術施行起來可以讓劍憑空而 飛、一分為多,反正任其吹蓋,是謂「劍仙派」。前者久了流於無趣,後者則過於虛假。 後來梁羽生、金庸、古龍諸人逐漸演化出折衷的寫意法,招式雖然超乎常人所能做出的動 作,但又不至於憑空就能飛天遁地;而名稱上予以雅化,有時不細寫比劃方式,只描寫其 意境。像金庸小說中《易經》卦辭也是武功、唐詩詩句也是武功,江淹〈別賦〉給楊過搞 成「黯然銷魂掌」、《莊子‧逍遙遊》成了段譽的「北冥神功」。武術至此除了打架用途 之外還可以反應人物心理或寄寓作者哲學,可說是更臻化境。 然而電影一直未能跟上腳步。偏技擊者如早期邵氏作品或後來的黃飛鴻系列,打起來 是很真實,不過能使的招式有限;除此之外便是靠特效爆破,左掌一推乾冰猛噴、右劍一 劃火藥亂炸,全失了味兒。更重要的是這兩種打法都免不了搞得乒乓作響、摔杯砸碗,若 要表現詩情畫境,萬萬不能。《臥虎藏龍》在這裡有所突破,舉最有名的竹林之戰為例, 觀眾可以看到常人做不到的輕功身法(如李慕白單足站在竹子梢頭),但動作之間仍然要 有著力點才能進行(所以李慕白沒有憑空飛起來外加空中做四五圈的三百六十度轉體)。 縱然這種新的技法招致某些批評──有些人認為這種打法太文雅,不過癮,甚至以為這種 打法是打給不懂武術的外國人看的。但單就為武俠打鬥找出一條新路子這點,就已足以奠 定其地位;更何況李安能營造出各種不同的打鬥氣氛與美感,可以拍出竹林裡迎風起伏的 文打,也可以處理好客店裡拆牆翻桌的武打。可以說至此,武俠電影的敘事能力才約略趕 上金庸、古龍時代的小說敘事能力。 因此儘管我對《臥》片推崇再多都顯得不自量力與可笑,但我還是一再誇言該片應該 能領先十年之內其他的武俠片,後來的導演短時間內應該很難擺脫《臥虎藏龍》的陰影。 將其列為新的武俠典範應不會太過。 未完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4.65.129
l5:其實可以po在一起 03/10 16:20
javatea:轉哪邊的啊 怎麼不連在一起押... 03/10 17:13
reke:不是轉載的,是我自己的作品,另外po在一篇實在太長了 03/10 17:36
reke:原則上儘量在三頁之內讓大家翻閱完.. 03/10 17:37
windspir:推一下 寫得很好 03/10 18:26
chargo:看完第一篇 先推 03/10 21:19
aqwa:推推推~~~~ 03/11 01:12
matsuilin:台肯! 03/11 01:22
newline:臥虎藏龍是2000年的 忘了提醒你 03/11 11:42
darit:左掌一推乾冰猛噴、右劍一劃火藥亂炸 文筆非常好 快笑翻了 03/13 12:40
> -------------------------------------------------------------------------- < 作者: reke (當不成孩子王) 看板: movie 標題: [討論] 後《臥虎藏龍》時代的張藝謀 (2) 時間: Sat Mar 10 15:08:35 2007 華麗的致敬 現在,終於可以進入正題,來談張藝謀的「《臥虎藏龍》後三部曲」了。 關於張的影響焦慮這點,現在才來寫文章討論根本談不上創見,事實上明眼人在當初 《英雄》上片時早就會有這種感覺,連影劇新聞記者都知道該問問張導是不是意圖與李導 一爭高下。當時張藝謀是否認這點的,他自行分析兩片的不同是「《英雄》本身有歷史元 素,兩片題材不同無法比較」,看也知道這種話遁詞的成份多。以《英雄》的宣傳來看, 觀眾只會當它是部武俠動作片,絕不會當作歷史史詩片,說白了,找李連杰演主角的,不 開打還要看什麼?到了最近一部《滿城盡帶黃金甲》,才可以說武打的元素被減到極少, 歷史成為主軸(弔詭的是,片中歷史幾乎跟架空沒什麼兩樣),但是周潤發和周杰倫對打 的戲處理得比後頭黃金甲兵攻城戰還要細膩。無論用了多少說詞辯解,張藝謀在武打場面 費下多少苦心,不肯繞過《臥虎藏龍》的意志是昭然若揭的。 乍看之下,除去武戲不多的《黃金甲》不講,《英雄》和《十面埋伏》在武打的意境 塑造上也不亞於《臥虎藏龍》。然而多看幾眼,難免讓人覺得《臥》片在裡頭陰魂不散。 看《英雄》裡紅裝的章子怡對張曼玉死纏爛打,對手換成周潤發或楊紫瓊似乎也差不多; 李連杰和甄子丹在湖面上精采演出,整個感覺卻活像在《臥》片開場一個鏡頭的演繹擴寫 。更不用說《十面埋伏》裡的竹林激戰,根本已經有向《臥虎藏龍》致敬的意味。平心而 論,不能說這些鏡頭、動作的設計與李安相較有任何遜色之處,然而做為一個後起者,無 論是負責創作的張藝謀或是負責再創作的觀眾,鐵定無法滿足於這種成就的複製。在影響 的焦慮下,《英雄》、《十面埋伏》與《滿城盡帶黃金甲》,若無法跳躍式的超越《臥虎 藏龍》的格局,那麼勢必要利用更多元素的結合,證明其有站在現有基礎上發展進步的能 力。 不用我再贅言,已經有太多影評觀察到張藝謀的作法:學攝影出身的他,試圖利用這 項專長來單點突破。於是鏡頭上極為華麗的色彩構圖出現了,《英雄》裡在衣著、佈景上 染出大塊純色,《黃金甲》裡繪出通紅的內宮。強烈的視覺刺激讓色彩變成畫面上另一個 角色,獨立在其他的元素之外。發展出的極致就是《黃金甲》中的決戰場面,小小宮庭內 殿擠進雙方千軍萬馬,看起來氣勢恢宏。實際上大量的臨時演員連一個比較細膩的戰鬥動 作鏡頭都沒有,他們本身獨立出來的時候沒有意義,除了以一擋百的周杰倫以外,唯二的 演員叫做「黑色」跟「金色」。 張藝謀的苦心經營的確找到一個發展的出口。我並不是要說《臥虎藏龍》在這方面毫 無建樹,該片也有注意在不同的比武擂台染上不同的色系,所以才有灰撲撲的大漠、白慘 慘的北京城夜色和綠蒼蒼的竹林。然而最大的差別就是,《臥虎藏龍》裡的顏色只是背景 舞台,雖然在構築武俠鏡頭的美學中不可或缺,但並不站在第一線。而張藝謀的大片裡, 觀眾可以也必須去意識到配色的存在。我想沒有人在看《英雄》的時候會不去思考紅藍綠 白黑的意義,也沒有人無法在看《黃金甲》的同時躲開那刺目耀眼後的蒼涼感。即使《十 面埋伏》中的顏色存在比較低調,但在華麗的高彩度與強烈的對比助瀾下,還是搶去不少 戲份。 然而,這般慮心積慮的經營未必得到好評,我雖然認可這是一個可以發展的出口,但 並不表示發展的結果必然走向進步或成功。很遺憾地,三部曲以來,張藝謀的處理方式顯 得每下愈況,走火入魔,這點後文還會詳加評比。看到後來,我們實在緬懷像是過去《秋 菊打官司》那樣樸質的畫面構圖,四兩撥千金的故事敘述,在平淡裡反而引人無限回味。 像《黃金甲》這般用飽滿(或者該說壅塞)的構圖配上空洞的故事內容,除了欲蓋彌彰之 外,一點也沒有什麼可以挖掘的韻味。 從影響的焦慮來解釋,我想觀眾可以比較同情張藝謀的失敗。在黑暗的電影院裡我們 為張牙舞爪的色塊感到壓迫時,一定成份是分擔了李安壓在張藝謀身上的重量。越來越濃 烈舖張的填色方式,證明張藝謀自己都強烈不滿於那道無法跨越的「《臥虎藏龍》障礙」 ,而且很悲劇地,從《英雄》到《滿城盡帶黃金甲》,一再加強的挑戰力量最後都被轉化 成向前人致敬的牲禮。周杰倫在祭壇上向周潤發說他明知起義失敗還是要做,實在很諷刺 性的送給張藝謀自己一個大玩笑。 未完待續 > -------------------------------------------------------------------------- < 作者: reke (當不成孩子王) 看板: movie 標題: [討論] 後《臥虎藏龍》時代的張藝謀 (3) 時間: Sat Mar 10 15:09:53 2007 危險的偏鋒 因為本文的寫作時間點已經是標準的後知後覺,單提及張藝謀武俠三部曲的成敗是毫 無任何創見價值的,這裡我比較想要更深入的去探索造成這個失敗的原因究竟為何。 台灣有一種常見的批評,將影片的失敗歸責於張藝謀政治意識型態的轉向。當初《英 雄》上映之後,由於影片裡大喇喇的談「天下」,配上秦王帝國主義式的嘴臉,立刻就牽 動後殖民時代台灣人的敏感神經。這種說法用於閱讀甚至評價電影都並無不可,然而據以 論斷電影的失敗就會出現邏輯的跳躍。的確,張藝謀在這三部裡展現對於色彩美學的好大 喜功,某些層面上也象徵著中共政治立場上的霸道心態。然而這僅僅是屬於象徵層次,並 不一定能將這兩種意識型態視為緊密結合。若要政治輸誠在劇情裡表演就已足夠,抽象的 美學設計拿來歌功頌德,莫說屈就現實但會獨立思考藝術家不屑做,就是逢迎拍馬的藝匠 也不會浪費力氣為之──這種拐彎抹角的東西大官哪裡有素養去看懂? 另一種批評則認為媚俗媚外、意圖迎合外國(尤其美國)電影觀眾胃口的考量,才是 電影失敗之因。這種說法我也並不贊成。首先是意識型態的理由,電影藝術自發展開始就 與普羅大眾的審美觀念和商業經營有所糾葛,然而這些東西從來也沒有妨礙許多典律的生 成,媚俗就會讓電影藝術價值低落的講法根本有菁英文化的傲慢心態,這點已經讓台灣電 影走入死胡同多年,所以我個人主觀地討厭以市場口味來論斷電影。第二點理由稍微理智 一點,記得《臥虎藏龍》上映時同樣也有人說這部片子是拍給「外國人」(本意應該還是 只指美國人)看的,因為他們對這樣的武俠片美學和節奏不熟悉,而片子本身又背負美國 佳評不斷與是由外資籌拍的原罪。然而這部合乎「外國人」口味的片子畢竟也成功打開武 俠電影的新境界,可見媚不媚外與失不失敗之間也沒什麼關聯性可言。 我比較傾向於一個較存在於電影本身內緣的理由,也就是說,縱然前文認可「色彩」 元素的應用是張藝謀得以突破前人的一個出口,但這個出口本身就暗藏有導致電影本身崩 盤的因子,並且在影響的焦慮催化之下顯現出來。 最基本的電影理論中都會提及,電影最小的單位就是「鏡頭」,透過鏡頭與鏡頭之間 的剪接,觀眾得以接收到較有意義的訊息。而每個鏡頭的組成,我們都會很直覺地感受到 幾項東西:空間的遠近和疏密、色彩的濃淡或雜素、時間的長短與緩急……,這些單位多 半是以平等的地位共同參與形成觀眾感受的過程,但某些時候導演會特別地突出某些層次 以便造成特殊的觀賞經驗,如此一來就能傳達到導演創作時的部份意志。 然而,色彩這項成份其實有些不同於其他成份的地方,就是觀眾對其感受能力最為敏 銳而且直覺。我相信要看過《辛德勒的名單》的人描述史蒂芬史匹柏鏡下「空間的平衡」 如何,答得出來的大概都是影評寫起來咬文嚼字,大掉書袋而惹人生厭的專業人士;但是 題目換成討論色彩的經營,沒在戲院睡著的人都可以立刻想到黑白畫面上突兀的紅衣小女 孩。同樣地,像《英雄》怎樣利用鏡位的不同來表達張藝謀對殘劍、無名、秦王的看法, 幾乎不太會有人以這樣的命題切入來談這部電影,所有的批評都很自然地聚焦到五色意義 和羅生門式的故事線上去。 正由於色彩的力量過於龐大,也容易在營造的過程裡產生額外的副作用。張藝謀在影 響的焦慮下,過份地期待他所擅長的攝影美學,因此賦予色彩承擔過量的表演責任,結果 這臃腫的演員異化成一頭不受控制的巨獸,反而噬去了其他苦心經營的成果。除去劇情不 知所云的《黃金甲》不提,《英雄》和《十面埋伏》的故事都並不單純,然而看完電影之 後,固然某些批評會認為有些情節牽強,但至少故事本身的來龍去脈是交代相當清楚的, 可見張藝謀在投注心力於色彩的同時,並沒有忽略了其說故事的技巧。很不幸的是,觀眾 反而因為被色彩迷眩了眼睛,反而未能深入玩味敘事中造成的樂趣。好比《英雄》的故事 為什麼要用羅生門的方式敘述?其實這個問題的探索可以讓故事本身不再流於形而上的「 天下」如此空泛地思考。然而所有觸及的討論都汲汲於拆解各段之間各自的意涵,並且與 顏色拉起象徵關聯。這並非評論者的錯,若評論抽離顏色單就劇情結構來書寫,對評論者 來說才是昧著眼睛的舉動──當導演這樣大張旗鼓的「明示」你該這樣看電影時,你能蒙 上眼說這個點與電影無關嗎? 在武林的爭鬥上,張藝謀像是走了偏鋒而自覺似乎佔了一些上風的劍客,在求勝的急 迫裡越發走火入魔。到了《滿城盡帶黃金甲》那般毫無留白、爆發戶式的庸俗填色技巧, 已經顯示差不多到了經脈錯置、氣血爆裂的處境了。 未完待續 > -------------------------------------------------------------------------- < 作者: reke (當不成孩子王) 看板: movie 標題: [討論] 後《臥虎藏龍》時代的張藝謀 (4) 時間: Sat Mar 10 15:11:30 2007 被犧牲的故事 要挑戰《臥虎藏龍》的武俠打鬥美學,短期之內尚無看見任何其他的機會,張藝謀的 奇襲已經徒然。然而挑戰《臥虎藏龍》的整體成就並非難事,顯而易見的就是:該片的故 事並非那樣完善。為了一口氣將王度盧兩篇原著交代清楚,電影對於人物間糾葛的情感處 理有些欲振乏力的跡象。章子怡在洞中全身濕透挑逗周潤發的一幕,雖然是揭開複雜雲霧 的高潮點,但在劇情交代不足的情況下給人的問號遠多於驚嘆號。 當然把故事說得很好的武俠電影絕對不缺,劇情有深度的也不少。單就說好故事而言 根本難以當做什麼成就。然而站在《臥虎藏龍》的武打美學基礎上再配合完整深刻的故事 敘述,「集大成」者就算未能享有開創者的掌聲與目光,總也能佔住歷史的一席之地。這 個部份張藝謀並非毫無機會,也絕非疏於經營,只是被他的色彩美學嚴重侵蝕,這些看法 我已於前文詳述,這裡我就擬針對劇情的部份再做更深入的比較分析。 這三部片子在故事敘述上各有不同的特殊表現,《英雄》是特別的說故事方法、《十 面埋伏》是峰迴路轉的故事主線,至於《滿城盡帶黃金甲》,是集所有劣質技巧於一身的 樣板。 《英雄》的故事基本上算是簡單,但是在無名的有意說謊與秦王的不懂亂猜之下,多 出了兩段額外的劇情。在掌控三段同時空發生的劇情時,張藝謀對於該重覆與不該重覆的 分寸拿捏並不差,既提供了足夠的線索告訴觀眾從哪個時間點來修正原先先入為主的劇情 記憶,也不至於冗長到有刻意拖戲的疑慮。然而在無名一劍既刺又未刺的高潮過後,後面 卻出現許多可笑的畫面壞了全局。秦王殺無名本應有更多心理層面的掙扎與身不由己的悲 劇情,其處理起來竟是插科打諢式的讓文武百官異口同聲大喊「大王,殺不殺,」「大王 殺!」章子怡的角色也在草草了事中忘了交代。或許不能說張藝謀虎頭蛇尾,只是原本就 貧乏的故事主線,在前面因為特別的敘述方式太過搶眼而已。 《十面埋伏》本身故事線就較為複雜,計中有計、諜外有諜的劇情讓情緒起伏跌宕, 本應是可以發揮的佳作。無奈外在部份已有史詩氣魄的《無間道》在前,內在部份以三角 戀情收尾更顯得單薄無力,所以或許未能給予觀眾新鮮感受。然而相較於《英雄》的尾大 不掉,《十面埋伏》在處理最後章子怡的死法也算營造得劇力萬鈞,整個劇情在這裡嘎然 而止,餘韻還頗令人低迴。 《黃金甲》師承曹禺名作《雷雨》,但是改編的結果卻出了很大的亂子。最嚴重的問 題就在當劇中所有人物都各有算計、糾葛不已的氛圍裡,傑王子為母后起兵的理由卻簡單 到近乎天真。在一個母子亂倫、父子欺瞞、夫妻猜忌、兄弟爭權、君臣狼狽的環境裡,兒 子居然可以基於母子情份造反,事敗後寧可身死也不願賣母求榮,整部電影也沒交代傑王 子如此出汙泥而不染的性格一個理由。看著皇宮深院滿庭秋菊,大概連張藝謀自己也很想 要請編劇「給個說法」吧!更別說交代國王棄糟糠以求榮的情況,居然是讓劇中人指著鼻 子一口氣來龍去脈罵完,斧鑿痕跡如此深重的技法都能應用,實在有失身份。 綜而觀之,三部當中以《十面埋伏》對故事的處理最為四平八穩,不失水準之作。然 而在格局與氣度上,卻不比《英雄》。兩部片子固然互有得失,但在與過去武俠電影的成 就相比之下,毋寧說《英雄》距離典範的地位稍微那麼近一些。至於《滿城盡帶黃金甲》 ,我實在很難理解張藝謀為什麼會製造出這樣的成品,尤其在前二片累積了足夠的武俠題 材經驗,又換口味拍攝了《千里走單騎》一年,有充分的時間沉澱再出發,最後卻淪為用 空洞的場面換票房的窘境,實在不勝唏噓。 快完了,再待續一次 > -------------------------------------------------------------------------- < 作者: reke (當不成孩子王) 看板: movie 標題: [討論] 後《臥虎藏龍》時代的張藝謀 (5) 時間: Sat Mar 10 15:13:06 2007 結語 武俠片的下一步 本文已經花了很長的篇幅在探討張藝謀在《臥虎藏龍》以後的三部古裝大片,最後是 先該斗膽地論斷其與《臥虎藏龍》在電影史上的地位問題。無庸置疑地,由於《臥虎藏龍 》佔盡先行者的優勢,少數的不足之處也處理得瑕不掩瑜,因此仍然穩穩的佔住經典的位 置。事實上,除了來自張藝謀的挑戰外,像是陳凱歌的《無極》、馮小剛的《夜宴》,中 國大陸第五代導演不約而同的都選擇了這樣的題材,也一再被好事的評論者來拿與《臥虎 藏龍》相較。在這些知名導演不斷的製造出令人失望的作品時,也彷彿讓原本毀譽參半的 《臥》片逐漸變成打不倒的神話經典。 但事實上挑戰並非沒有超越的契機,張藝謀初次「跳槽」的作品《英雄》,在今天驀 然回首,竟是最有機會超越李安的挑戰者。在視覺的展現上,他找到色彩這項元素,並且 成功地為電影添加更多意涵表現的機會;在劇情上,也借用經典轉化出具有現代感的武俠 故事敘述模式。這部片子在台灣所受的批判多少是被政治意識形態所拖累,實際上這是後 《臥虎藏龍》時代的張藝謀,表現最好的作品。 可惜的是,在強烈的影響焦慮下,張藝謀似乎並不滿意於這樣小小的突破點。後面的 作品他並未思索《英雄》的不足之處,而是極力發展色彩與場面。然而很多時候並非「數 大便是美」,《十面埋伏》的平庸與《滿城盡帶黃金甲》的俗濫,實在已經難以站上一流 舞台。張藝謀抓著大把資源的苦心爭勝,卻已落得拿著青冥劍的章子怡一樣攻守失據。 《臥虎藏龍》的突破性,現在看來相當遺憾地,並沒有為沉寂已久的武俠片帶來振衰 起蔽的作用。後起的大片在短短的五年內,反而有些讓觀眾倒盡胃口。較經典武俠小說裡 都會強調武學的進境是鍛練個人修為,而非作為好強爭勝的工具。張藝謀在《英雄》裡可 以用「劍」字大談這種返樸歸真的形上哲學,在實行時卻忘記怎麼樣控制自己發式出招的 力度。更諷刺地,李安在《臥虎藏龍》當中展現了一種含蓄、平淡的美學之後,立刻又將 這套美學發揮在題材完全不同的《斷背山》裡,並且拿捏得更臻化境。 目前依媒體風聲,在《滿城盡帶黃金甲》之後的張藝謀將會暫時對這樣題材的電影封 刀收山,所以他能否在深陷的泥沼中反思並跳脫,大概會變成電影史上的懸案。然而武俠 電影是不是就此又要復歸沉寂呢?其實除了張藝謀之外,跨足進來的導演也絕非毫無能力 的庸手,像馮小剛在《天下無賊》當中設計的幾個交手場面,其實就足以讓人讚嘆,以同 樣的質感若能移植到武俠片中,未必不能塑造另一種以小搏大的經典畫面。能不能走出影 響焦慮的迷思,放棄想要一步大幅超越《臥虎藏龍》的狂想,或許才是武俠電影再次創造 巔峰的出路。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