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圖文版:http://weitzern.pixnet.net/blog/post/22566087 影片年份:2008 出品國:Germany 導演:丹尼斯甘塞爾 編劇:丹尼斯甘塞爾 演員:約根沃格爾 Frederick Lau 馬可斯尼麥特 Jennifer Ulrich Christiane Paul 一次大戰後,德國因凡爾賽合約的沈重負擔導致數十年的社會 騷亂,希特勒向人民許諾,將會帶領德國邁向一個完美的未來 ,不安的群眾和美好的烏托邦讓納粹席捲歐洲,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將其稱之為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 德國數十年來背負著沈重的歷史包袱,因納粹的原罪而無法抬 起頭來,成為德國人不願面對的過去。 但在現代的民主國家,在現在民主的德國,仍然有讓極權主義 復甦的條件。一場實驗課程讓極權主義在課堂復興,讓學生狂 熱投入,極權主義泯滅了團體中的位階差異,在同化群體、鞏 固向心力的過程中,讓學生正當化了「抹煞」異議者的行動! 在社會運動中,解散群眾的難度往往高於號召群眾,在學生逐 漸失控的情況下,這個運動該如何收場? ------------------------------------------------------ 電影一開始是Wenger被迫接下這個獨裁(dictatorship)課程的 計畫課程,但當他認命上課時,卻發現班上的同學對獨裁意興 闌珊,也認為獨裁不可能重現。所以他決定透過「獨裁」實驗 讓這群不曾經歷過納粹時代的青年們親自體驗一下。 看完電影之後,我的第一個感想是:「導演一定讀過Hannah Arendt的《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真是唸書唸瘋了。XD) 雖然《惡魔教室》源自一個發生在加州的真人真事改編的小說 ,但我認為最後改編結局不完全是為了戲劇效果。談理論好像 頗嚴肅,但當我把電影中的元素和轉折對照到極權主義理論, 真的覺得相當有趣。 ※在此註明,雖然片中都用獨裁(dictatorship)這個詞彙, 但獨裁的形式有很多,緬甸的軍政府也是獨裁的一種,但這跟 希特勒的那種獨裁就差很多,片中的獨裁指的是希特勒式的獨 裁,也就是Hannah Arendt所謂的極權主義。 .意識形態(ideology) 就從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談起吧。《極權主義的起源》 完成於 1949年,作者Hannah Arendt是一名猶太女性,她認為 極權與其他威權或中央集權不同,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政 體。極權主義源自極權主義運動,極權主義與其他政府最決定 性的差異在於它有一套意識形態(ideology)的宣稱,他們宣 稱將以這個意識形態的烏托邦為目標來改造世界(例如希特勒 的種族純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社會)。 這個部份片中並沒有很明確地表現出來,因為「浪潮」(片中 學生組成的團體)的開始是因為課程,但最後當Wenger在體育 館發表激情演說時,很明顯地把「意識形態」的層次帶出來了。 .群眾(masses) 極權主義需要一群支持的「群眾」,這些群眾「產生於高度分 化的社會內,起競爭性結構和附帶的個人的孤獨,為有通過在 一個階級內的成員資格才會稍緩。群眾中的人的主要特點不是 野蠻和落後,而是孤獨和缺少正常的社會聯繫。群眾產生於民 族國家受階級所累的社會,它的裂痕曾由民族主義情緒彌補過 ,所以很自然,群眾第一次在無助的新經驗下。傾向於一種特 別暴烈的民族主義。」(《極權主義的起源》第十章 無階級 社會) 這點完全可以對照到為什麼這群青年會如此狂熱,現代社會的 疏離和缺乏(一致的)規制,不被家庭關心的、沒有歸屬感的 少年正是masses的一種型態,導演一開始就刻意刻劃了Tim「送 」毒品給班上同學,只為了求得歸屬感,Tim作為班上最被邊緣 化的份子,在投入運動時最為狂熱,因為「忠誠使他們感覺到 ,只有當他屬於一個運動,他在政黨中是一個成員,他在世界 上才能有一個位置。」而「這類忠誠只能產生自完全孤立的人 ,他們沒有其它的社會聯繫,例如家庭、朋友、同志,或者是 熟人。」(《極權主義的起源》第十章 無階級社會) 圖-因為「浪潮」,在Tim被欺侮時,同樣穿白襯衫(浪潮制服 )的同學挺身而出,讓他第一次感覺到歸屬感。 接著,片中透過課堂上師生的問答,透露出一個獨裁(極權主 義)應該具備的元素,例如統一的名稱、一致的服飾、一致的 標誌、一致的手勢……,透過消除團體之間的差異讓每個人都 成為團體的分子,表現忠誠的方式就是遵從規定,與大家「相 同」,透過樹立共同敵人(無政府班)來鞏固這個群體,透過 對立的激化來激發團體的向心力。最後,在極權主義運動中的 群眾開始為了浪潮而消滅異議份子……。 .極權主義的內在矛盾 極權主義運動的開始是它的意識形態,它給群眾一個烏托邦, 要大家都投入一起來改造社會,但是烏托邦之所以是烏托邦, 就在於烏托邦與現實之間永遠的距離,永遠沒有縮短的距離會 讓群眾不滿,但極權主義政府卻又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這個烏 托邦,因為他們的正當性正是來自奠基於烏托邦的世界改造, 放棄意識形態等同於政權的崩潰,因此極權主義運動必須不停 地運動、動員。 如果運動被宣佈解散了呢? 那個覺得自己因為屬於運動,在社會中才有一個位置的Tim變做 出了無法預料的舉動,彷彿象徵著極權主義的命運……。 圖-在確定「浪潮」的制服白襯衫之後,Tim把所有「個人性」 的衣物焚毀,因為他只屬於「浪潮」。 所以我說這整部電影,從開頭到結尾,幾乎所有的設定都符合 Hannah Arendt的極權主義理論阿!當然,完全不看理論的部份 ,光是看《英雄教育》的導演丹尼斯甘塞爾加上《縱慾》的男 主角約根沃格爾的組合,就知道陣容堅強!更別說緊湊又邏輯 清晰的節奏了。大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30.186 ※ 編輯: weitzern 來自: 123.192.230.186 (12/08 04:45)
maxlinhunter:感謝分享 12/08 08:49
jecyu:推推~ 12/08 22:13
Commando:不過覺得亂塗亂貼logo那段戲沒什麼必要,多著墨校內情境和 12/08 22:49
Commando:球賽感覺比較接近原著一些。另外女主角的轉折感覺太突然. 12/08 22:49
Commando:老媽一句像修女就悟了 @@?? 12/08 22:50
Commando:原著也蠻強調那句"紀律就是力量",電影就只有一些... 12/08 22:58
Commando:不過整體算很好啦。 12/08 22:58
Commando:跑去塗鴨亂街那段,感覺就和原著那句話有很大的違和感 12/08 23:02
weitzern:老媽說修女那一段 只是導致女主角因為愛美所以沒穿白襯衫 12/08 23:51
weitzern:她原本覺得應該沒什麼 但沒想到因為衣著的歧異 12/08 23:51
weitzern:讓她在那個團體裡被徹底忽視 所以她才感覺到運動的可怕 12/08 23:52
weitzern:我覺得女主角的轉折是這樣 至於原著我沒看過.. 12/08 23:52
Commando:原來如此,愛美的臨時決定所以造成..。也算合理。0_0 12/09 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