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圖文版:http://www.wretch.cc/blog/wildflower&article_id=9102770 ) 其實本片的中文名稱稍有誤導,真正的主題只有伊莉莎白女王,提到 黛妃的部分是為了表現十年前她車禍身亡時,伊莉莎白二世處理王室 形象危機時的心路歷程。另,伊莉莎白不是女皇,而是女王,雖然大 家還是稱呼英國為「大英帝國」,但目前的英國已是「王國」而非帝 國。在英國本土,據我了解也沒有存在過帝制,所以「女皇」這翻譯 不知從何而來。 十年前,英國首相Tony Blair剛上任,沒多久就發生黛妃於法國因車 禍去世的新聞,本片故事主軸就在於女王與其他王室成員,如何因應 這件新聞,如何處理才能使英國人民認為適當,以及Tony Blair在當 時事件中的立場與角色。以當時的狀況,王室是面臨危機的。起因是 ,雖然黛妃仍保有"Princess of Wales"的頭銜,但她已經與查爾斯 王子離婚,嚴格說來不能算王室成員,依照傳統眼光來看,黛妃之死 應該是她家人的私事,與王室無關,於是伊莉莎白女王決定低調處理 ,讓黛妃家人舉行私人葬禮,王室不發表聲明,也不會致意。然而對 英國人民而言,他們認為黛妃為英國、甚至全世界貢獻良多,參與許 多慈善活動,再加上她的王室婚姻並不幸福,認為她是王室的犧牲者 。而英國人民也普遍猜測女王不喜歡黛妃,畢竟黛妃搞出了個離婚, 離婚前就與其他對象交往,接受訪問時也曾提及王室生活中的委屈, 或爆王室的料。於是,黛妃去世之後,女王竟然什麼都不表示,在英 國人民眼裡就成為心眼小的﹝前﹞惡婆婆,甚至陰謀論者還說,黛妃 是被女王謀殺的。「廢除王室」的聲音也開始蔓延。 如同前面提及,本片主角仍是伊莉莎白女王。對於黛妃的功過,以及 她是否真有那麼大的貢獻,本片並沒有選邊站。 "The Queen"強調的是伊莉莎白女王面臨的挑戰。不光是英國民意的 壓力、與首相的建議,就連女王的家人,意見也都不同。查爾斯王子 認為女王對黛妃這位「未來國王的母親」不夠尊重,但女王的王夫﹝ 菲利浦親王﹞與母親﹝王太后﹞又覺得為了黛妃的事情低頭簡直荒謬 。片中透過許多菲利浦親王的暴躁言行以及對媒體不斷報導黛安娜的 不耐、查爾斯王子的抱怨、以及王太后對傳統的堅持,讓我們更了解 女王當時的處境。在這同時,女王還要顧慮兩個小王子是否會因外界 的報導而難過等等。 本片更引導出一個有趣的問題。這半世紀以來,媒體影響力越來越大 ,人們對名人的印象也越容易被操控,常常在鎂光燈前出現的人、懂 得討好觀眾的人、長相美麗帥氣的人,都很容易博得好感。一般民眾 似乎失去了純粹就事論事的能力,喜歡一個人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事 ,而是說了什麼話、出席什麼場合、穿了什麼衣服。 黛妃的確有參與不少慈善活動,她的婚姻與幸福某一層面上也可說是 被王室而毀滅,然而這是她當時的選擇;至於伊莉莎白女王呢?她從 來沒有選擇,生下來就是王位繼承人,父親一死後沒有人問她準備好 了沒,就被鞏上去當女王,帶領英國走了五十幾年。她的犧牲非常多 ,而且她丈夫菲利浦也外遇過,別以為只是逢場做戲的小小外遇,據 說這段外遇情延續了十幾年,甚至直到前幾年女王的母親與妹妹相繼 去世,英國小報還爆料說,原本對外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女王,受 到太多打擊終於忍不住,開口請菲利浦親王多陪陪她,少陪那個情婦 ,因為女王現在真的很脆弱。伊莉莎白女王在愛情上的痛苦程度不會 亞於黛妃。但女王從來沒因此也去鬧個誹聞、或是對媒體洩漏她的心 事。反倒是女王身邊的家人,大多無法像女王一樣,把國家責任擺在 第一,個人放第二。從她丈夫、兒子查爾斯、前媳婦黛安娜、到兩個 孫子,都是將個人自由與希求擺在第一位的。 另外,伊莉莎白面臨的考驗也是空前的。也許是在位太久了吧,她面 臨的變遷是非常大的,想想1952年她登基時的世界,與現在的差距, 以往的王室不需要煩惱有人倡議廢除王室、也沒有記者媒體把王室生 活成天攤在民眾前面當成小說或笑話來看。 時代變遷,英國人民思考王室存在的必要性,也是無可厚非。只是不 可能有任何一任國王或女王,想看到王室結束在自己手上。伊莉莎白 承受了所有壓力,原本堅持謹守傳統原則的她,卻也答應了白金漢宮 降半旗、於西敏寺舉行葬禮、以及由女王本人表達哀悼等等條件。由 於這樣的能伸能屈,才保全了王室在英國人民心中的聲譽。以這點來 看,女王是非常勇敢的,她甘冒破壞傳統的風險,以及母親、丈夫的 不贊成,解決那次危機。對一般人而言,可能覺得由王室為黛妃搞個 大葬禮沒什麼大不了,但考慮女王的背景與她被教導的傳統價值,這 是很了不起的讓步了。畢竟,看到把個人自由放在第一、無法接受王 室責任的前媳婦,受到人民如此強烈的支持,還讓女王被迫屈服於人 民意願;而女王自26?登基以來,犧牲自己成全國家,卻似乎沒有人 在意。在這種情況下女王還能保有她的風度,從善如流,卻又能維持 她的尊嚴,實在是非常了不起。 若從諸多「事實」考量,而非以「出現在電視上的故事」考量的話, 或許我們對伊莉莎白二世十年前,處理黛妃車禍事件的方式,以及對 這兩個女人的觀感,可以更公平一點。我想這部片的最大效用,就是 讓大家以不同角度去思考。這部片的編劇尋訪了許多相關人士,拼湊 出當時最貼近事實的樣貌。從每個劇中人物不同的觀點與反應,觀眾 可以有更多思考空間。即使伊莉莎白二世沒有天天嚷著她有多委屈、 做了多少事、犧牲多少自我,但並不代表她的奉獻比其他人少。 另外,劇本中最神來一筆的,就是那頭公鹿。女王有天在度假地的森 林裡看到一頭公鹿,但遠方傳來獵槍聲音時,女王趕緊示意叫公鹿逃 走,別被捕殺;幾天後,女王回到倫敦,聽說那頭公鹿被遊客﹝倫敦 的銀行家﹞殺了,還回去看牠的屍體。整場劇情連貫下來,觀眾明白 女王對公鹿的死是難過的,但因為她從小的教養,教導她要保持儀態 ,不能隨意表露情緒,因此她也只平靜地看了看、摸了摸,說她希望 公鹿死時沒有受苦太久,最後還禮貌地向莊園主人說,請他向那位獵 者表達祝賀之意。 這段似乎也隱喻著女王對黛妃的感受。她或許不喜歡黛安娜,更不太 可能愛她,但她倒不至於冷血到不為黛安娜的死而難過。只是,黛安 娜既然已經不是王室成員,以傳統禮數而言,女王不應該也不需要去 表達什麼,她不想只為了做公關、打形象,就跑出來對人民講些灑狗 血的屁話,這是她的原則,就如同片中所說,她是這樣被教大的。因 此公鹿死亡時,她在現場看著屍體非常冷靜;黛妃死亡時,她也認為 不用表達任何感情。就連後來她改變主意回倫敦,看到人民悼念黛妃 的卡片上充滿貶損王室與女王的文字,她都還能忍住眼淚,微笑轉身 讓媒體拍照。 另外,這頭公鹿原本也是女王的王夫與小王子們想獵捕的對象,結果 卻被一個銀行家給獵走,也象徵著王室的地位已經下降許多,可能比 不上許多受惠資本主義的有錢人們。 又或者,公鹿也是女王的自我投射。這頭公鹿擁有十四枝犄角,既美 麗又少見,但這天生的特點卻決定了牠的命運,注定要讓許多獵人垂 涎;如同女王天生的身分與繼承權,讓她不可能逃離自己的命運。最 後,公鹿被個槍法不準的有錢平民﹝銀行家﹞射殺,掙扎而死;女王 也為廣大民意所迫,做了讓步以避免王室走向終結之路。 最後,當然一定要提一下女主角海倫米蘭(Helen Mirren),她那種 不怒而威的儀態,簡直是完美的女王形象;而當她表現出脆弱一面時 ,卻仍保有身為女王的高傲與尊嚴,我想她拿了那麼多種最佳女主角 ,實在是實至名歸。 -- 我的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wildflowe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5.60.142
dsch:推!很棒的影評! 09/22 10:51
KurtWarner:推 看完這部也深深覺得黛妃的形象是媒體塑造出來的 09/22 12:59
wil891607:推好文章與好電影 09/22 14:01
Dolce:好文推! 我愛海倫米蘭^^ 她演的伊麗莎白一世也超棒 09/22 14:03
willkill:推 09/22 15:35
linlo1126:女王愛犬柯基也真可愛 劇終前還在花園裡抬腿尿尿 09/22 21:05
socrazy:我看完這片反而覺得戲中的Queen形象是在諷刺女皇耶 09/22 21:30
socrazy:感覺有女皇一直藉由媒體操弄形象的感覺 09/22 21:31
zihking:說的好,分析的很棒 09/23 00:34
awakim:英王在1948年之前身兼印度皇帝,但伊麗莎白二世1953即位。 09/25 23:49
vampyre:推這篇 12/22 19:27
vampyre:我也很喜歡戴妃 但我覺得其實女王的還蠻委屈的 12/22 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