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有些地方可能沒有翻得很好 語意不恰當的地方煩請批評指教!! 原文出處 視與聽雜誌 2012/九月號 p80,81 聲明:版權屬英國BFI雜誌社所有 ======================================================================= 電影準則 「論壇」是一個針對電影藝術反思,辯論與爭議的新專欄. 在這第一篇連載之中,我們將反映支持電影準則正當性或者反對的意見---特別是針對 在具有藝術形式的電影遺產之中被視為最偉大也最重要的那些電影所組成的一份名單. 但是像這樣的一套準則,真的具有參考價值嗎? 還是只是像一家由少數菁英人士壟斷,並且實行裁員政策,終究注定走上失敗的企業? 以下由我們的兩位特約作者來作辯證. 立場:在「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清單」裡 [譯註:英國影藝學院(BFI)每十年舉行一次的影評人票選, 為全球公認最具專業與指標性的一份電影票選名單] '大國民'以常勝軍的姿態歷次穩坐榜首[譯註:2012年終於掉到第二名] ,真的使過去所有針對它的那些評論都變成沒有意義了嗎? 贊成 By Henry K. Miller 許多年前,我開始研究電影是如何被人們嚴肅看待. 我早先是油嘴滑舌反駁,或著高度懷疑我現在所寫的內容:那些對電影很有意見的人. 但是當我讀了某些前輩的資料: 他們創立了最早的劇碼電影院跟影片檔案館,寫下最早的電影文獻, 與官方審查制度對抗,在政治與文化上達成共識,贏得初步的勝利, 引進而且展覽了很多大牌發行商與通路商不願接觸的影片, 我開始了解到我過去的一些想法有多麼自以為是. 像是Elsie Cohen,30年代 Academy電影院的經理, 在他的催生之下,「電影準則」這樣的概念開始在社會上發揮實際影響力. 有聲電影的興起讓默片失去商機,那些看出默片有價值的人也得加緊腳步保存它們. 在過去,企圖讓已退流行的事物重新流行是沒有前景的,而且也沒有人有那種動力去達成. 看老片的觀眾也不是因為懷舊或者對歷史有興趣,他們單純只是因為老片有些娛樂性; 對於過去或者現在,還有很多故事可以大書特書. 而我認為電影準則會讓過去與現在的事情都變得有道理. 老片絕跡的危機早就成為過去.雖然最早在<視與聲>雜誌投票的影評人 常常是從獨廳老式電影院的觀影經驗得到(因為稍縱即逝所以他們很珍惜的)靈感, 但是一連串的家庭劇院革命,已經使得很多老片重新發行, 甚至多到一般觀眾都消化不良的程度. 但是還存在著一個「哪些影片需要詳細地修復,復興,研究,教學,討論」的實際問題. 我所知道的情況是,總是這一部片特別受到青睞,而另一部就不是; 那這樣子辯論已經超出範圍. 影片評價排序不可避免的具有階級制度傾向,但是影片選擇的自由度 (我在這裡不是要宣傳那些晦澀難懂的老片或是有潛力的外國片)更是如此, 像這樣的限制會讓符合歷史觀點偏好而且逐漸減少,走鑑賞家路線的電影最受到青睞. 不,當然,每個人都同意也許有一部電影是公認最好的,但這就是這番討論的立足點. 從最基本來說,電影準則就是由社群或機構進行評估的程序,所得到的最後結果. 跨國銷售的人氣商業片,在過去,稍晚才被認定同樣符合藝術形式, 而且之後還被電影學院列入教材(甚至還以某些已經過時的藝術手法聞名), 電影一直處於一種身分認同的危機之中, 我們也驚訝的得出電影文化是生機盎然而且由許多不同事物所組成的結論. 理論上,在想當然耳非一言堂的圈子裡, 關於電影準則的爭論與電影最有生命力的部分相比之下,顯得很特別, 但是以我的經驗來說,圈子也不過就是由一群過度投入的影評人所組成. 用比較學術的口氣來說,電影價值的評估常被人們懷疑, 雖然「反對電影準則」不能與「反對準則」搞混了,而這也是所有影評人的想法. 該有的認知是(有些事情被我們給忽略了),這些想法早就應該被納入電影準則的考量裡; 雖然這也不是最終定論. 特別以英國電影研究領域來說,電影準則顯然常被社會學觀點抨擊: 價值評估只是一種邏輯運算過程,而所謂的爛片,至少對於製造它們的工商社會這一塊, 可以教懂觀眾的東西,其實一點也不少於所謂的好片. 的確剛才所講的甚至也是一種價值評估,儘管非常難懂. 支持電影準則觀點的精髓,其中又以Frank Kermonde說得最好, 雖然他把電影看得太神聖了,就是: 真正的好片會持續地被新方法發掘出價值. 在過去輿論造成的壞評價形象,也許沒辦法挽救了,但是, 這些壞評價的枝枝節節也不會成為吸引我們持續關注與談論這些電影的主要理由. 藝術本身的狀態就能創造出更強的動力. 引用詩人T.S.Eliot的話,Frank Kermond這樣描述: 對藝術家與詩人來說,「革命性的行動才能保證來自傳統的真實度」, 而對影評人來說,介紹新作品的同時也會調整「對老片的感受度」. 電影準則的起起伏伏,其實也可以由類似的概念詮釋. 電影準則不需要與過去的主流學術歷史混淆,它的候選電影, 如Kermode在Forms of Attention一書中所辯證的,常常被「無知的意見」映襯出價值, 或者是「有熱情卻沒專業」的電影迷,而這些人的鑑賞品味往往與真實脫鉤了. 但是嚴謹就是從這個立足點起步逆流而上. 反對 By Hannah McGill 如果你(妳)在電影業工作,你(妳)會習慣它的生態. 相對的,計程車司機,派對賓客,約會對象---他們也都一樣. 太好了,說得好像從沒有人這樣問你(妳). 「所以,妳最喜愛的影片是哪一部?」 並不是因為太多以至於答不出來.就是沒辦法回答.我的心念凍結了. 我應該採用一部能取悅所有人的預設電影---<法櫃奇兵>!<四海好傢伙>! ---但是即使像這樣有名氣的角逐者都讓我想逃避,冷汗直流. 事實是我沒辦法在這樣一個偶然又不合理的處境之中召喚出答案, 我倒有點希望年底影評人票選能帶給我一些刺激. 所以一份企圖定位十部有史以來最偉大電影的名單? 幫我買一張機票,讓我飛離這裡.我做不到.我想逃避. 在截稿日時我也常想逃避編輯,但那是因為工作太過疲憊. 為什麼?不安全感?我會害怕我的同事跟前輩怎麼說我嗎? 倒也不是這樣---我很能嘴砲,也不怕被別人批評. 我策劃一整個電影節;那意味著把你的電影品味放在大太陽底下讓全世界的人品頭論足. 我對於十大影片名單的問題是, 我不確定是否那是一種能詮釋我們對藝術作品之複雜回應的形式. 這份名單試圖讓本來就沒有規律的東西變得有規律. 我怎麼比較<馬太福音>跟<希德姊妹幫>給我的衝擊? 那在我十九歲時讓我腦袋都呆掉的<重慶森林>或<天堂陌影>呢? 雖然現在來看感覺也還好,部分可能是因為被太多片模仿到氾濫了. 那要不要說某些歡樂片在荒涼小島上可能因為太常撥放而刮壞, 但是像<Ordet>,<Shoah>跟<廣島之戀>卻積了一堆灰塵? 我也許知道所有<現代啟示錄>跟<搖滾芭比>的對話,但是我喜愛其中一部勝過另外一部嗎? 這些電影各自有不同的作用,如果硬要比較的話很明顯就是風馬牛不相及了. 數量之巨阿.當我回顧二十年來密集的觀影經驗---不管是以學生,影評人,電影節主管 或是影迷的身分---選出十大影片顯然不只困難,而且毫無意義. (在影評界地位,跟我很多同事相比,我只是個小咖) 如果你每年看的電影跟一整年的日子一樣多, 而且已經持續十年的話,挑出十大影片真的可行嗎? 然後還有生命經驗的問題.感受會隨著經驗增加而變化; 關於離婚的電影,或著分娩或死亡,在我們遭遇這些事件時都有不同的影響. 哪一種感受更加真實?是經驗之前的感受,還是經驗之後的感受? 還有一部電影要花多久時間才能被視為準則? 大國民年復一年存在名單裡使得所有針對它的評論都沒有意義了: 要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電影這頭銜,它也不會這麼有名. 我覺得<4月3周又2天>這部更好.或者<我心遺忘的節奏>.搞不好是<海底總動員>. 但是像這樣的電影有辦法像大國民一樣累積雄厚的基礎嗎? 老資格與懷舊扮演一個新片沒辦法匹敵的巨大角色 (而且許多來自於名聲極端響亮電影的瑕疵都被選擇性原諒). 我在擔心雜誌社的朋友要求我提供我的十大影片名單, 部分理由是因為他們的影評人智庫不足以代表女性意見. 這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制訂準則是否為一種男性天生的衝動? 先不談我們多少行為跟過程受制於生理,而多少是因為環境或社會化, (實際上,這兩者有什麼不同?) 一般也都認為男性大腦比較傾向想把任何東西組織化. 修改規則與制定清單這些事物因此被認為對雄性生物較具吸引力. 我不曉得事實是否像我想得那樣. 但是我希望票選可以換個形式,或著採用某種平衡的機制避免外界對計分有過多猜想. 每年我們都增加數以千計的新片到這大雜燴裡. 不管你(妳)是哪一種性別,一份名單真的能在這樣浩瀚的電影領域裡充當指路明燈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6.25.74
jerry9988:我不知道是原文作者的問題還是怎樣 09/08 19:57
jerry9988:我完全看不懂正方行文試圖想要講什麼.... 09/08 19:58
jerry9988:不過感謝您的翻譯 :P 09/08 19:58
正方觀點真的很抽象...翻譯的時候也很頭痛XD 我的解讀是他認為偉大的電影不需要在意一般的(他認為外行的)輿論 專業人士自然能挖掘出它的價值 他也認為電影藝術存在著凌駕其上的準則(雖然可以調整) 換言之對他來說所有電影都是可以拿來比較優劣的 所以他很贊成視與聲'最偉大電影清單'的正當性 ※ 編輯: Mishima 來自: 125.228.246.119 (09/08 20:29)
g39958:感謝你的翻譯 09/08 23:01
AllaK:正方的意思大致上就是他現在認為就群眾大體的觀點是有辦法 09/08 23:41
AllaK:在抉擇最有影響力的電影上取得共識 09/08 23:42
Mishima:轉錄至看板 Artfilm 09/10 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