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新聞來源:http://ppt.cc/iQpW 台灣電影 難圓大陸夢 更新日期:2010/09/19 02:25 李天鐸、梁友瑄 中國時報【李天鐸、梁友瑄】 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日前生效,由於電影位列早收清單,未來國片只要通過 大陸官方審查,就可不受現有進口配額限制,進入院線上映。針對這項協議,電影界上 下額手稱慶,仿似國片的盛景即在眼前;一向精算的科技巨頭與長年滯留海外的影人亦 紛紛表態,將以實際的行動支持國片;新聞局局長江啟臣更表示,相信未來台灣電影可 以藉由拓展大陸市場厚植台灣電影在亞洲的競爭力。是嗎?憑什麼? 電影是整體文化創意產業中,最耗資、也是風險最高的一項。因此,多數國家的電影發 展會以鞏固國內市場為首要,再考慮進軍境外。比如日本、韓國、泰國,過去兩年,它 們的電影在國內的市佔率均在四成到六成之間,年產電影在五十至八十部不等。有相當 數量的作品,有強固的發行體系,有豐碩的映演回收,方能為電影產業帶來良性循環。 台灣電影近年來充斥著一股情勢看漲的假象。環顧這十年內,國片市佔率最高的二○○ 八年也只有一二.○九%,那是因為《海角七號》。等到海角熱潮退逝後,二○○九年旋 即掉入二.三%的低谷。所以儘管每年總有幾部票房驚豔的影片竄出,那都不是產業的常 態,而是「手工業」的個案奇蹟。絕大多數國片均以虧損收場。這使得國片高度仰賴政 府的無償性輔導金,製作普遍局限在一千五百萬左右的小規格中,其議題與視野多膠著 於特定區域情境裡,青年男女的情愛糾葛與成長經驗。「頗像偶像劇的濃縮版、簡直像 電視電影」,這是六月在上海舉辦的「兩岸交流─台灣電影展」,大陸媒體的普遍反映。 一般而言,台灣電影沒有超脫於多元媒體之上的明星,沒有能聯結金融資本與創製的製 片人,也未見有能統合業內外資源的企業機構;有的是酷哥美眉型的偶像,還有一群以 導演為主體的微型工作室。電影產業要有競爭力,關鍵在於緊密統整,從募資、製作、 發行到映演的價值鏈。政府的天職在於:排除外部環境障礙,扶持產業導入健全發展。 但我們政府的舉措,卻不在於檢討產業內部,如作品構思與發行策略的重構(像韓國) 、或是資源結構性的整合(像泰國);亦不在於產業外部,多元媒體的聯盟與匯集相關 娛樂產業創造群聚優勢(像日本);相反的是,用納稅人的錢編列預算,直接無償補貼 拍片。 十多年來,經由各式名目的輔導措施,已送出十多億;近年再以「策略性」之名,提高 補助金額,每部最低兩千萬,另外還有影片賣座後再追加補貼的辦法,這又是好幾億。 眼前配合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政府又宣佈投入七.六億補助國產影片製作。卻仍不見在 健全電影產業的具體作為。 這種豪邁加碼的結果是,整體產業的重心就是拍片,至於拍完後的發行行銷與映演佈局 則異常羸弱。若以這種結構進軍大陸,碰到大陸壟斷性的國有發行體系,將毫無議價的 籌碼,再加上大陸黑箱式的票房算計,映演的收益將任人宰割。北京華誼集團董事長王 中軍說道:「台灣電影到大陸來,不能只是拍拍片、放放片,要像香港的環亞或英皇, 走的是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總體性的經營策略。對大陸而言,台灣好說,後面 馬上要到的好萊塢才難辦。」 經數年纏訟,中國已準備遵循WTO的裁決,在明年三月十九日前對美國影音娛樂產品 做全面的開放,這意味著未來台灣電影在大陸的競爭對手,除了當地高度壟斷的組織體 系與豐沛的人員,早已生根卡位的香港電影工作者,還有同樣不再受配額限制,在台灣 內部壓得國片喘不過氣來的好萊塢電影。 台灣電影進軍大陸,可謂艱難重重,憑的應是業界長期與總體性的經略,需要的是政府 務實的強化產業體質作為,不是五日京兆式的官話與聖誕老人式的補貼。 (李天鐸為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教授、梁友瑄為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研 究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1.5.134
zuesbear:台灣的文藝片拍的很好﹐很有內涵和深度﹐商業片不行 09/19 19:02
wanderjay:又要靠政府了= = 09/19 19:30
cccaptain:文藝片拍得好?也要看那些文藝片吧....最近也一堆很差勁 09/19 20:29
Marcom:沒錯 電視電影 09/19 20:43
Marcom:真正致命的不是政府 是台灣電影圈那種不願學習的消極心態 09/19 20:46
shower:忽然想到金牌製作人的橋段...拍片只為了A金主的錢.. 09/19 21:17
skybug:大陆得到国际认可的文艺片导演更多。 09/19 22:09
foxhound1204:簡體字毀了整個美感 09/20 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