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我們總在仰望切格瓦拉的身影, 希望跟著他的腳步, 追尋愛、熱情與革命的夢。 但當然,我們常常只是拙劣地模仿…」 —《切:28歲的革命》《切:39歲的告別信》9/11上映 ● 講者: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人)、工頭堅(國際導遊、資深部落客) ● 地點:93巷人文空間 ● 簡記:Natacha 講座一開始,張鐵志便笑說這是一場「鐵頭對談」,並補充與其說今天當講師,不如是 以粉絲心態來聊格瓦拉,工頭則提到格瓦拉在許多人心中形象開始比較模糊(甚至有人 說像沈文程…),後來較多相關和電影介紹,才讓人能更加認識切格瓦拉。 工頭當時因生活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對於網路能帶動的革命,我有著無限的憧憬,我 在格瓦拉的身上找到投射和同理心。他代表我們現在大多數年輕人,我們沒有真正經歷 過那些風雲或社運、學運的歲月,因為認識他之後,讓我更加深入思考,我們是不是可 以從其他的層面多做些什麼。 鐵志 :我常思考格瓦拉對我的意義,主要有兩點,第一:格瓦拉說過的話對我影響深遠 「真正的革命, 一定是受到強烈的愛所指引。」革命中途很容易迷失對人類大愛這個體 悟,他一再強調這一部份,是很值得讓人思考也感動我的地方。第二:對於權力的不眷 戀。1956年卡斯楚和格瓦拉率領幾十人登陸古巴打敗右翼政權,但很快格瓦拉便發現他 不適合處在執政者的位置,他認為革命者必須一直走在路上。所以他選擇再度上路,繼 續替弱勢者、貧窮者爭取權利。這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意義。 工頭 :除了對人類之愛,格瓦拉的書信也透露父親對兒子之愛,非常真誠。在革命過程 中,這樣私人的小情小愛也豐富了這個人的面貌。 鐵志 :格瓦拉顯然是反全球化的,但現在他的商品化已經是全球化的一個象徵。甚至在 古巴,格瓦拉商品已經是最好賣的紀念品。我們對格瓦拉的矛盾情結,是原本的革命偶 像變成商品化偶像。 我在這方面的想法是,如果這麼多人把格瓦拉穿在身上,我願意相信他會對CHE有一定的 了解。常常在重大反全球化活動中,可以看到年輕人穿他的衣服抗爭,所以這樣的商品 化並沒有真正與革命的意義脫節。某個角度來看,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格瓦拉。所以我 看到的是不斷的矛盾和鬥爭持續進行,可能有人想從中獲利,也有人從中獲得意義,這 些是這矛盾情結中比較有趣的地方。 工頭 :我補充電影部分。雖然它是好萊塢電影,但所幸交給史蒂芬索德柏導演。其實我 原先以為會被拍成像《瞞天過海》的感覺,但我要告訴各位,《切:28/39》這兩部電影 沒有華麗的音樂,而以很冷靜的角度陳述故事。三段不同時間交錯,若先了解他的背景、 戰友甚至老婆,一定能夠增加觀看時的深度。我在看的時候一直在想,索德柏內心一定 有所掙扎,不想將它拍得太商業。我覺得相對《摩托車日記》, 它有比較不一樣的意義。 現在看到是以幾乎寫實的方式將過程拍出來。 那時候挑老班(男主角)時,我還想說,應該可以挑個更帥的吧!但看完他的演出後, 我想天啊!就是因為挑了老班,才能夠把格瓦拉隱藏在俊美臉孔底下的滄桑完全詮釋出 來。 我必須說,這兩部電影是很好看的。尤其看到最後格瓦拉被處死的時候,電影沒有用激 昂或催淚的手法,他只是以格瓦拉第一人稱的視覺,做了一個很寧靜的結束。 格瓦拉的女兒,現在在古巴格瓦拉博物館當館長,她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看到那麼多 人穿著父親肖像的衣服心中難免有異樣,但我相信穿著這樣衣服的人,心裡面一定都有 些something,有某種信念。如果是這樣,對格瓦拉來說也是肯定。」所以當我在路上 看到一個年輕人或大學生這樣穿的時候,我當然也會去審視他以及檢視自己,但不管如 何,我還是希望可以用各種管道,讓更多人了解切格瓦拉,對著格瓦拉商品化有著樂觀 的期許。 鐵志 :怎麼像在做結語的感覺。 工頭 :其實是有點哽咽。 (笑) 鐵志 我們現在不在山上打游擊,但我們可以在網路上或是實體上,在現實生活中作一 些不一樣的東西。這是格瓦拉一直提醒我的東西。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是,當你到了中年 的時候,多了許多現實或事業上的考慮。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仍然維持年輕時仍然相信 的東西,我覺得這是格瓦拉對我來說更抽象的意義。 工頭 我希望自己最終不要變成自己討厭的人,這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把CHE放在心 裡面,我還是相信著理想主義,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初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4.34.177 ※ 編輯: natacha 來自: 59.104.34.177 (09/02 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