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好讀無音樂網誌版: http://blog.pchome.com.tw/resplendir/post/1320161573 拉美的順口溜:「我穿切在身上,卻不知所以然」。 每個人都愛切.格瓦拉,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他到底是誰。 我沒買任何印有格瓦拉肖像的商品,但我好奇這位帶著 傷感笑容的美男子,何以成為商業產值最高的死人?何以成為革命的終極象徵? 高雄電影節的這兩部片,《切:28歲的革命》與《切:39歲的告別信》,     分別以兩場游擊戰──古巴革命與玻利維亞革命── 訴說切.格瓦拉的精神與理念。 坦白說,當我看到格瓦拉為哮喘病所苦,咳得上氣不接下氣時, 還一度以為我正在觀看《39歲的告別信》呢?! 由此看來,我真的對格瓦拉一無所知,但透過導演史蒂芬‧索德柏 (Steven Soderbergh)的眼睛,我開始瞭解,什麼是「真正」的革命? 而切.格瓦拉又是誰? 在《28歲的革命》,我們看到一個意氣風發的格瓦拉。 電影由兩條主線交錯而成,一是格瓦拉參與古巴革命, 二是革命成功,格瓦拉掌握古巴大權。 格瓦拉說:「真正的革命,一定是受到強烈的愛所指引」。 他熱愛拉丁美洲,他憐憫貧苦人民,他意識到革命需要武力作為後盾, 所以他加入游擊隊。然而,他認為革命不只是面對面的戰鬥, 所以他時而替平民、戰友醫病,時而訓練游擊隊新血。 在古巴革命期間,有不少農民自願加入游擊隊, 而格瓦拉的頭腦清楚,他只帶走有槍的人(沒槍自保,這些人會白白送命), 還希望隊員都能讀書識字,他說:「人能閱讀,才不會受到矇騙」。 當隊友都在休息、打混,他在閱讀寫作;     格瓦拉不是莽夫,他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男友還尊稱他為「切子」。   他忠於理想,不願妥協。當卡斯楚極力和其他共產團體合作時,他嗤之以鼻。 他也不戀棧金錢與權力。革命成功後,他看到隊員開著積架跑車, 跑車的主人從古巴逃走了,結果他向隊員大喊:「這是拉皮條的人開的車, 我們是為人民工作的人,怎能開這種車! 給你兩小時, 趕緊從這輛車給我滾下來!」,這段插曲既詼諧,又令人敬重。    只不過,有關格瓦拉掌握古巴大權的片段,多著重他的國際發言, 卻忽略他的另一項精神──站在人民那一邊。格瓦拉一直很害怕脫離人群, 所以他總是打赤膊、光著腳視察工作,體驗工人的工作條件, 儼然是一個農民模樣,留下一個個沒有「官架子」的美麗傳說。   《39歲的告別信》以格瓦拉的出走為始,道出他寧為農民戰死, 也不願當部長、庸庸碌碌過一生的堅持。哪裡有帝國主義,他就到哪戰鬥, 而他的最後一站就是玻利維亞。 他曾說:「游擊士最需要當地人民的鼎力相助」,但在玻利維亞, 他卻遭到平民所出賣。一方面,他選擇面對現實, 自覺玻利維亞的革命始終沒有爆發,一個政府正展演他強大的實力; 另一方面,他仍無所畏懼,永遠抱持樂觀的態度,堅持到最後一刻。   法國作家德布雷說:「(切)純潔而堅強。……最不易腐化的人」。 沙特也說:「(切是)我們時代的完人」。切.格瓦拉這個題材, 具有跨種族、跨文化、跨時代的潛力,任何人都能受到他的精神所啟發, 也難怪他是革命的象徵、社會主義者的楷模、勇氣與熱情的代表……   《28歲的革命》與《39歲的告別信》顯然是在歌頌格瓦拉的精神, 相較於詆毀、批評格瓦拉的言論,我比較喜歡這種切.格瓦拉的意像。 即使這只是導演所想像出來的切,卻能帶給觀眾一種正面能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59.142.71
noggww:推影評 推這兩部片 10/28 17:26
※ 編輯: xup6 來自: 116.59.142.71 (10/28 17:26)
worldlover:只看到上集 沒看到第二部 :( 10/28 17:52
EK1227:推這二部片,真的很好看 10/28 18:02
vongo:推好片~~ 10/28 20:36
semicoma:王八蛋 切的肖像已經被資本主義收編成為熱門商品了 10/28 22:46
dreamggyy:推 10/28 22:56
cheeaki:商業產值最高的死人?? 你確定嗎??? 10/29 00:55
sheeple:W大..這週光點還有在演呀..不去看就要下檔啦 10/29 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