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wretch.cc/blog/calvinoblog/23050691 納粹、越戰、麥卡錫主義是好萊塢電影永不疲乏的沈思題材。 純以後者來說,也許崇尚個人主義與思想自由的美國,在遭受赤色 恐怖逾半世紀後,依然餘悸猶存,非得經由不斷的重讀與重寫,才 能開始釐清事物的核心,與人性黑暗的本質。歷史劇當然是一種可 行的方式,雖然不一定比較容易。在喬治克隆尼《晚安,祝你好運 》(Good Night,and Good Luck)一片黑白反差與迷離爵士中,捕捉 到歷史透露出燦爛顏色的可貴時分:那是一段關於小蝦米媒體主播 對抗政治大鯨魚的幽微記憶。 歷史劇若是太明顯的指涉書寫,「科幻」作為一種怪獸文本, 就適時提供了托喻與借諷的言論免責。妮可基嫚與丹尼爾克雷格近 年所主演的《恐怖拜訪》(The Invasion),看似新穎,卻早是經典 《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的再度翻 拍。正如同原初電影對於「變種」、「衍生」與「複製」的恐怖想 像,《天外魔花》也複製了半個世紀的系列異種,從《變形邪魔》 (1978)、《異形基地》(Body Snatchers: The Invasion Continues ,1993)到2007版本的《恐怖拜訪》,幾乎乏善可陳-遠不及《突變 第三型》(The Thing)翻拍1951年的同名電影,也不若創新題材《 極光追殺令》(Dark City)那樣有趣。 貴古賤今當然是件容易的事,可是《恐怖拜訪》與原作真的差 的太遠。九十分鐘觀影下來,雖然毫無冷場,卻也是這種強調「追 逐、特效與廉價的腎上腺素刺激」拍攝手法,架空了原作那令人激 賞的身體政治。整部電影,仿若24小時搶救小孩大作戰,僅有的一 道創意-外交桌上的唇槍舌劍,以物我不分論文明毀滅-聽起來卻 像是刻意的學術援引,虛晃一招的大發論調,與電影的爽快明朗的 風格不太契合。一張神祕且錯置的外卡。 此外,《天外魔花》那特有且迷人的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從本 奈爾醫師的經驗出發,以「獨白」方式呈現事件的開始與經過;但 在《恐怖拜訪》中,聽不見妮可基嫚的內心聲音,我們不太知曉她 對整個事件的思考過程。畢竟,原作最讓人感到戰慄的是,本奈爾 醫生從絕對不信的懷疑論者到片尾自身淪為車陣中呼喊「他們已經 來了!下一個就輪到你們了!你們就是下一個!下一個…」,令人 不禁不斷反芻「誰才是瘋子」、「誰才是他者」如此詭譎的辯證命 題。可惜,《恐怖拜訪》那有些樂觀的結尾,缺乏如此爆炸般的省 思力度。 ◎ 延伸閱讀: 《極光追殺令》:歡迎光臨真實荒漠 http://www.wretch.cc/blog/calvinoblog/17231246 -- 存在主義 Stella! 洛可可 2001:太空漫遊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夜巡 華爾滋黛比 神聖的瘋狂 61號公路 斯萬家 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 斷 了氣 波爾多 擬像 四個四重奏 陳黎 假文藝青年俱樂部 聽聽那冷雨 黑膠復興 捷克變形蟲 卡夫卡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第七封印 仿聲鳥 人文主義者的十四行詩 未完成 1812 失眠上帝獨白 無伴奏e=mc2 銀翼殺手 後現代 至高的愛 德國表現 暢爽 吸血鬼荷索 馬勒巨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5.127.168 ※ 編輯: cafelight 來自: 59.105.127.168 (05/17 02:00) ※ 編輯: cafelight 來自: 203.73.207.197 (05/17 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