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圖文網誌版: http://a8924275.pixnet.net/blog/post/36900763 -------------------------------------------------------------------- 我一直希望自己在看完電影之後,寫出來的東西,不只是單純的解剖電影裡的角色彼此關 係、愛恨情仇之類的「心得」,而是多多少少能帶出編劇的觀點、導演的場面調度、風格 表現之類的「評論」,至於寫出來的東西到底是心得還是評論就留待各位看官自行判斷。 這其實沒有孰好孰壞之分,我閱讀過許多電影心得,很多都看的痛哭流涕(看電影本身都 還沒那麼感動),那是因為我本身也有在嘗試寫些電影劇本、或拍些小短片,總希望能從 好作品裡偷師到什麼。最近讓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買劇本回來逐字研讀的電影是『分居風暴 』(希望有出中文版或英文版)。至於小說改編劇本,亦或是導演呈現出劇本文字的拍攝手 法,我真的覺得『凱文怎麼了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是一部可以當作範本的學 習教材。 說故事的面向可以有很多種,『凱文怎麼了』敘述的是校園喋血慘案兇手凱文與他母親, 自凱文出生到十六歲生日前犯案,彼此間的愛恨糾葛。校園喋血慘案的電影,很容易聯想 Michael Moore『科倫拜校園事件』以及Gus Van San的『大象』,前者巨細靡遺地描述了 導致事件發生的種種因素,後者具焦在事件發生前的幾小時,以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描述 受害者、加害者當時的生活狀態。『凱文怎麼了』則將焦點放在兇手與母親的互動,校園 慘案其實直至片尾才出現。但此種編排更能提高觀眾的好奇心,片子開頭有場母親Eva被 陌生老女人在路邊刪耳光的戲,觀眾會好奇Eva到底怎麼了,但直到片尾才會知道她為何 被打。而搭配開頭幾場描寫Eva的所遇到的悲慘困境,也更加深影片的壓迫感。 片名、主角都是凱文,理所當然應該以凱文為中心描述,但電影是以母親內心情感及遭遇 作主軸,帶出凱文的惡、以及凱文為什麼惡。類似這樣以他人眼光、境遇帶出劇本想要描 述的主題人物作品很多,例如近期的『李小龍』,但『李』可惜地方在於,雖然以李小龍 弟弟的記憶為主軸,描述對哥哥的回憶,卻帶不出李小龍整個人的立體感,只是一段又一 段的小故事拼湊。相對的,本片導演也刻意將母親Eva與凱文所經歷的許多事件切割,分 散在電影的各個段落,但因為劇本對各個事件的描述切中要害,再搭配電影本身高超的剪 接手法,讓整部片就像是一個母親贖罪式的,又充滿沉重壓力的回憶錄。兩者相形比較, 編寫功力高下立判。 其實,電影會這樣敘述,是因為小說就是這樣寫;原著小說是以凱文的母親寫給已故先生 的書信來呈現故事,但電影大幅刪去了小說中關於凱文在學校教育方面所受到的影響部分 ,只集中討論他與母親之間複雜的情感。由於校園喋血慘案本身就極富戲劇性,若中間再 加入太多旁支雜線,反而會顯得混亂,削弱劇情力度。猛烈挖掘母親與凱文之間的矛盾, 不斷地就單一主題重複、且越來越深的討論,會使觀眾看的更為投入,且凱文像是腫瘤式 地不斷擴大對母親的惡劣行為,那種隨劇情起伏而來的壓迫感也越來越重 (看到電影後半 簡直是要喘不過氣了)。劇本就像做菜,花花綠綠的周邊擺設決不是美味的關鍵,重點在 於知道菜肴的主角是什麼,同時對該到主菜研究的夠不夠透澈,只要煮的入味,區區幾片 叉燒加個荷包蛋,都能讓人黯然消魂! 就影像成品部份討論,看完這部電影,腦海中想起了多部電影的組合,『失嬰記』的懷孕 憂鬱壓迫,『不可逆轉』暴力直接的壓迫,『告白』裡成人面對兒童早熟的壓迫,一樣不 缺。本片的壓抑程度,絕對是我看過的電影中數一數二,這絕大部分要歸功於導演形式化 的拍攝風格。一定要提的就是那場開頭的夢境番茄狂歡派對,整個畫面萬人鑽動,像蟲子 一樣扭曲,每個人的臉上都盡顯歡愉,卻讓人沉重的汗水直流 (雖然我於觀影時一度想 到『搞笑漫畫日和』裡,澡堂篇也有類似情節而笑出聲),但這場戲經典程度絕對可媲美 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裡開場馬斯楚安尼受困車中的那場夢中戲,才一開頭就帶來了十 足的壓迫感。 本片很形式主義,卻不造作。對我這種拍攝影片的新手初哥來說,往往為了表現出與眾不 同,而加入了許多意象化、形式化的場面調度,但很多時侯不但突兀,也顯得多餘。導演 Lynn Ramsy則用本片告訴觀眾,如何在生活化的劇情走向當中,巧妙地加入個人風格;本 片不斷出現「紅」,除了開頭那場紅色主義夢境之外,其餘的紅,都是出現在日常生活當 中,紅油漆、紅番茄、麵包擠壓出來的紅果醬、雙手因為刮掉顏料而沾滿的紅、紅色的大 幅海報,凱文身穿紅衣…奇士勞斯基『紅色情深』裡的紅是博愛,本片裡的紅卻是緊張、 恐懼;上述那些紅色出現的時間點,絕大部分都是母親Eva內心不安的時刻;女兒出事時 ,Eva在醫院穿的是全身紅衣。Eva趕到出事的學校時,警車的燈光打的她全身通紅。更別 說超市裡最經典的一場戲,貨架上排滿番茄湯罐頭的安排,真是紅的讓人拍案叫絕。    此外,許多生活裡平凡的聲音在本片也都刻意的形式化;嬰孩尖銳的哭鬧聲,就算路面施 工鑿地的噪音也無法掩蓋。鄰居的割草機聲音,磨牆壁的刺耳聲音,再再顯示Eva內心的 不安與壓迫。若在搭配導演十分細心的安排,風扇吹起牆上沒有粘牢海報的一角,Eva大 著肚子在觀察同樣是懷孕大肚的女人們的緊張感,幾個小細節將Eva的敏銳、細心的個性 給帶出來,再回頭配上這些嘈雜的聲音,更能雙倍感受到Eva所承受的壓力。此外,本片 的音樂部份也別有用心,許多英文老歌『Everyday』、『The Beach Boys』、『In My Room』、『Last Christmas』的使用,歌詞就彷彿是劇中角色的潛台詞。而當Eva與凱文 對峙時,每每總會響起『十面埋伏』的琵琶聲,童年的凱文還曾在車裡時對Eva說自己不 喜歡這首曲子。對於再熟悉這首曲調不過的我們而言,也算是趣味性十足。 本片的剪接亦很有特色,看似淩亂的回憶穿插,剛開始會讓人看的不明究理,但到影片中 段又能將各種片段天衣無縫的彼此銜接,直至片尾劇情明朗,觀眾才恍然發現,這種分散 又重組的過程,其實就是Eva那混亂的心路歷程。而某些形式化的剪接,例如Eva吃著和著 雞蛋殼的炒蛋,從嘴裡把蛋殼吐出來,一片片擺在盤子上,對比之後Eva探視凱文時,凱 文從嘴裡吐出自己咬下的指甲,一片片擺在桌上,也恰恰呼應了Eva與凱文彼此性格的相 似處,母與子,其實雙方都是對方的化身。 為這部電影加分的,還有Tilda Swinton的出色表演,開頭的萬人蕃茄派對抬轎真是大大 犧牲。我一直很欣賞Tilda Swinton,五官不算美,高聳的鼻子讓人覺得她不像英國人, 反倒似北歐或東歐人多點。但妙就妙在她的五官組合在一起,不但高貴、美麗,還有一種 性感的韻味。這種五官只要有個部位稍稍突出,就不會那麼優雅,(Fiona Gordon『愛上 冰山的女人』、『雲端求愛記』女主角,長的就很像Tilda Swinton滑稽版,希望各位不 要介意。) 在看小說時,我壓根沒把母親的形象與Tilda結合在一起,但觀影結束後, Tilda前半段那俐落、獨立的藝術家形象,與後半段滄桑、落魄的喪家犬母親,活脫脫就 是小說中描寫的人物。此外,Tilda驚恐的表情與面對凱文那種猶疑不安的眼神,也加重 了本片的壓迫感;本片一開始在劇情還不明朗時,就讓觀眾感受到沉重的壓力,除了高超 的攝影與剪接外,Tilda的表演絕對是關鍵。但就像梅莉史翠普一樣,5分進步到7分很容 易,但要從9.7分進步到9.8分就很難,本片比起她去年的『我愛故我在』那充滿內心憂愁 鬱悶的苦澀感表演,只能說一樣精采,卻並無超越。我猜想,這或許也是今年她雖憑此片 入圍橫掃多個影展影后獎項,卻在奧斯卡頒獎典禮跌跤的一個原因吧。 本片無論是心得、或影片背後的分析,能夠說的部分真的是太多了,無論是凱文的反社會 主義、伊底帕斯情結,Eva對凱文的疏忽與不情願,凱文犯罪之後Eva的作為,甚或是凱文 於片尾的最後一句話:「Now I'm not sure why I did it」,都可深入討論一番,此一 部分就留待更高明的人詳述,我則將焦點集中在劇本以及導演的場面調度上;相較於史蒂 芬史匹柏、馬丁史柯希斯這種個人風格已經行雲流水,不鑿痕跡的出現於各部電影中。亦 或是如費里尼、高達、伍迪艾倫這類個人風格強烈到已經是一種電影招牌的表現手法。『 凱文怎麼了』算是剛好落於中間位,劇本、鏡頭、色調的刻意,相信任誰都看的出來。但 本片高超的部份就在於,這樣的片子搭配這樣的形式剛剛好,所有的刻意都落在一個恰恰 好的位置。若然以後他片要仿效,諸如在片頭放個極具風格的概念式鏡頭,做的不好或許 還有可能被當作是東施效顰。因此,想要學習寫出壓抑、沉重、卻又不想流於個人感情式 呢喃、無法取得共鳴的作品,亦或是要將劇本完美幻化成影像,又想巧妙地配上個人風格 ,說出一個好故事的人,都應該好好研究這部電影才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6.165.35
LR08:大推這部完全走出跟原著不同的視角,Tilda也詮釋的超棒 02/21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