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出自心靈小憩http://life.fhl.net,       歡迎您轉貼您的魔戒討論,到心靈小憩「藝文網友的家」。 ------------------------------------------------------------------------ 《電影、文學與音樂的對話》魔戒與舒伯特的D.950彌撒曲(4)   這個信經樂章一開使用非常輕鬆怡人旋律的輕聲合唱,唱出『我信上帝,全能的 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這麼嚴肅的宗教教條使用這 麼輕鬆美麗的旋律、而且伴奏和聲都極單純的方式來表達,相信無論是嚴肅的宗教信 徒或狂熱的反教人士都會當場摔倒!這就是夏爾,這就是哈比人。想想電影中首部曲 一開始甘道夫走進夏爾、會面佛羅多與比爾博,那種味道不就是這種輕鬆幽閒的歲月 嗎? 信經樂章一開始   再來,樂曲一轉從合唱曲變成四部獨唱與合唱輪替出現,開始加入情緒起伏的抒 情風味,正是描述一個使命發生了。在歌詞上,這個使命是由四部獨唱出『因著聖靈 成孕,從童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比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而在電影 中輕鬆的夏爾歲月過去了,使命來臨,佛羅多與山姆離開夏爾;電影特寫山姆走出離 夏爾家鄉最遠的一步,真可惜,我無法在電影中搭配這段音樂好好享受一下音樂與文 學的對話。 信經樂章四部獨唱   隨及四部合唱回應這樣的憂傷內容:『死了,葬了,下到陰間,第三天從死裡復 活後昇天,坐在無所不能的父上帝的右邊,將來要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老 實說,這個使命的結局看起來是非常光榮的,但是為什麼舒伯特在生命末期使用這麼 陰沈憂傷的合唱旋律來唱出這一段歌詞呢? 信經樂章憂傷的四部合唱   一個使命從來都不會是輕鬆怡人的,它總是伴隨著絕望與苦難,充滿掙扎與抗拒 。就像魔戒的重擔一樣,這原本應該是黯然神傷的生命歷練;即使經歷過後重新寫出 ,那種對於生命充滿了掙扎與絕望的強烈情感,仍然會從音樂與文學中流潟出來,只 是不會過度陷溺進去而己。   於是回到一開始輕鬆怡人的主旋律,但是不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哈比人了,而是 經歷過使命磨難的哈比人。這段歌詞是『我信聖靈,一聖基督教會,聖徒相通,罪得 赦免,肉身復活。』;不深究教義問題的話,一開始第一段話『我信上帝,全能的父 ,創造天地的主,我信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只是抽象的信仰表達,而後面這 段話牽涉到現實的共同生活、犯罪、悔悟、饒恕,就比較接近於信仰生活的豐富體驗 了。因此舒伯特發揮作曲才華,使用木管樂器的模仿伴奏、和聲的加厚來表現這段音 樂厚實感,與一開始那種完全無憂無慮的音樂大不相同。 信經樂章重回一開始   這首音樂最精彩的藝術表現是信經最後兩句話的賦格曲式,內容是『永生的世界 將會降臨,阿門。』,重點在於永生世界的降臨是『他者』的應許,正如同佛羅多接 受魔戒使命後,走向灰岸港與精靈一起到彼岸也是『他者』的應許。就某一個角度來 說,這意謂著安息、也可以說是死亡,但是面對這種結局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信經樂章最後   舒伯特的音樂說明了一切:貝多芬的莊嚴彌撒強調了上帝再來的光榮景像,巴哈 的c小調彌撒只是乖乖地虔誠祈禱,只有舒伯特豐富地表達出一個哈比人走向灰岸港 的特殊心情:一個天性歡樂的人,經過使命的磨難後,終於得到安息之所,會是怎樣 的景像?舒伯特使用一個變形自原始旋律的賦格主題,造成無憂無慮的本質繼續保留 ;由男低音與低音弦樂用力開始的樂曲氣氛相當厚重,但是被美麗的賦格主題一再沖 淡;等到女高音承接賦格主題後,不斷地發展這個樂曲變成歡樂氣氛。樂曲中一瞬間 音量變弱,弦樂出現美麗輕柔的副旋律,竟出現與貝多芬相似的『雙旋律賦格』手法 ,這是最容易產生『與他者對話』的作曲法(請參考我另一篇文章:賦格曲─貝多芬 音樂心靈的永恒提問)。隨後是多個樂段強弱互現,尤以弱聲樂段表現出的美麗景象 彷彿是離開灰岸港的銀白船,那是一個安息的歷程,不是壯麗,也不是哀傷,而是永 恒。   因此牽涉到,東方文化習慣認為在家鄉安享天年是人生最好的報償,而西方文化 卻認為只有找到他者應許的安息之所才是最好的報償,這或許就是我在網路上看到很 多想深入探討佛羅多結局的網友們難以理解的主因。   托爾金創造的魔戒世界不是以英雄為主體,而是以『使命』為主體。做為法力最 高強的甘道夫是來『促成使命』而不是『直接完成使命』,所以他不能用法術帶著佛 羅多直接跑到末日火山。而武功最高強的亞拉岡完全無法憑個人的智謀與武勇完成使 命,甚至得飛蛾撲火地擔任被犧牲的卒仔,完全寄望一個極難達成的任務。洛汗王希 優頓在生命中最光榮的一刻猝然戰死,更是完成使命的象徵。我們東方社會習於使命 達成後歸隱田野的逍遙文化,也許會期待最高境界的音樂藝術應該是結束於綿延不絕 空靈的泛音串列(像布拉姆斯第三交響曲或貝多芬的第32號鋼琴奏鳴曲)。相對的, 西方文化習於使命完成後尋找安息之所,最高境界的音樂往往表現出『與他者的對話』 。當然貝多芬與上帝的對話會跟舒伯特與上帝的對話大大不同,不過以舒伯特天性有 如哈比人一般的特色,還是以舒伯特的音樂與魔戒最能配合無間。   我還在想,如果電影最終部曲最後,舒伯特這段音樂響起,佛羅多踏上銀白船出 航,眼前一片光明海洋,切換著山姆回家抱著小孩,皮聘與梅里保衛夏爾家園,最後 一片光明在佛羅多臉上越來越亮,音樂也達到最後的輕聲樂段再轉以最高潮強烈合奏 而結束.....天啊!那會是多美的想像! (EN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40.1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