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住民文化年表 http://www.dmtip.gov.tw/Museum/Article.aspx?CategoryID=15 史前時代 福爾摩沙的古老民族 誰是台灣島最早的主人?這是一個迷人卻難解的問題!想要得到答案,可得先聽一段「滄 海桑田」的故事。 現今的台灣四面環海,被稱為美麗的寶島,但可曾想像,一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台灣可是 和中國大陸相連,當時的台灣海峽還是一片寬廣的陸地呢!在三百萬年至一萬年前這一段 遠古時代,地球歷經多次的冰河時期,台灣與大陸間的海峽也時存時沒,當海峽成為陸地 時,許多大陸上的動植物紛紛遷移來台,獵人們追隨獵物的腳步,也來到台灣,在台南出 土的「左鎮人」與台東的「長濱人」,就是這一批最早的「台灣人」。 一萬年前,台灣海峽上升成為今日的面貌,而在長濱人與左鎮人神秘消失後,善於航海 的南島民族先後渡海來台,成為現今台灣原住民的祖先,開啟了台灣島史的新一頁。 網站圖片 台灣最古老的人類 台灣目前出土的考古遺址中,年代最古老的便是出土於台東縣長濱鄉的「長濱文化」,他 們出現的時間不會晚於15000年前,最可能約在50000年前。但在約5000年前,長濱文化突 然在台灣島上消失,之後的新石器時代與鐵器時代文化,都與長濱文化沒有承續關係,而 是在冰河時期結束,台灣重新成為海島後,才由海上傳進來的新文化,以大坌坑文化為代 表。公元前2500年前後,許多不同系統的新石器時代紛紛在台灣各地出現,學者推測可能 與南島民族的遷移有關。 是不是祖先﹖ 台灣島上發現許多的考古遺址,這和來到台灣已經數千年的原住民之間是否有關係呢﹖從 文化特質來看,確有類似之處,如圓山文化人就有「鑿齒」的習慣,原住民中如泰雅、賽 夏、布農、邵與部分的平埔人,也有相同的習俗。 根據目前研究成果確定,部分遺址與 原住民間的關聯,如北部地區十三行文化(分布於台北盆地內淡水河兩岸低地及河口沿岸 一帶)、番社後文化(三芝到金山之間的北海岸)、埤島橋文化(淡水河口兩岸到金山之 間的北海岸,以及台北盆地西北側)和凱達格蘭族之間關係密切;舊社文化(三芝以東的 北海岸地帶及蘭陽平原)亦與巴賽族、噶瑪蘭族有關。而中部地區的番仔園文化與拍瀑拉 族;南部的蔦松文化(1400~550B.P.)與西拉雅族;東部靜浦文化與阿美族之間,也都 有密切的關聯。 消失的矮人 台灣原住民中有不少族有矮黑人的傳說,包括賽夏、泰雅、魯凱、排灣、阿美、邵、鄒、 布農、噶瑪蘭等,當中最著名的便是賽夏族的矮靈傳說。由於這些傳說分布極廣,令人不 由得懷疑矮人存在的真實性。在這些傳說中,矮人多半居住在山中或森林,擁有高明的手 藝與技術,並懂得法術,具備超能力,而且在各地,矮人的生存年代都早於先住民,最後 也都被後來的南島民族殲滅或趕走。 矮黑人的傳說也令人想起在菲律賓、馬來半島、印 度南部的小黑人,這些民族的語言隸屬至今不明,在遠古時代,這些民族是否曾經分布到 台灣呢?在缺乏證據下,這個問題尚待進一步的澄清。 台灣的史前文化   南島語族 我從海上來 台灣原住民都屬於南島語族這個大家庭,數千年來,他們依靠簡單的舟船,運用歷代相傳 的航海技術,已占據太平洋與印度洋上的諸多島嶼。南島語族的語言共有1200多種,占世 界語言總數的十分之一,分布地帶之廣大,比之使用人口眾多的漢語與英語,毫不遜色, 稱之為雄霸海洋的偉大民族,也當之無愧。 近數十年來,南島民族的祖源地為何﹖一直是學術界期待解決的問題。另外,「台灣原住 民來自那裡﹖何時來到台灣?」也幾乎是所有台灣人都曾有過的疑問,早期與原住民接觸 的清朝文人,對這個問題提出許多有趣的推測,有人說他們是伏羲時代的遺民﹖也有人說 他們是金朝末年渡海來台的金人後裔﹖當代也有學者認為他們是中國古書中「百越」的後 代,到底他們來自那裡﹖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學者的解答吧! 網站圖片 分先後,到寶島 台灣島上的原住民族別繁多,來台灣的時間也有先後的差異,根據語言學者研究,至少可 以分為以下幾批,最早一批為泰雅、鄒、邵與「西北支」,西北支語來台後,逐漸分化成 賽夏族及平埔族的道卡斯、巴布薩、拍瀑拉、洪雅、巴宰、龜崙等族,來台的時間約在 6500年前;第二批為排灣、卑南、魯凱,來台時間約5000年前;第三批為西拉雅與阿美族 ,來台時間約4000年前,第四批為噶瑪蘭,來台時間約3000年前;第五批為凱達格蘭,來 台時間約2000年前,第六批為猴猴,距今約1000年前,最後為達悟族,來台時間不超過 500年前。 何處是故鄉﹖ 關於南島民族的祖居地,目前較為各界接受的說法有兩種,一為來自南洋群島,特別是新 幾內亞,一為來自亞洲大陸東南部或台灣。前者的證據是新幾內亞地區的南島語最為分歧 ,符合語言學者推定最分歧地即為祖居地的假設,但依據同樣的標準,其實也會推導出台 灣地區的南島語最為分歧的結論,端看語言分類標準的不同。 主張南島民族來自台灣或 大陸東南部的學說,主要的證據包括文化特質、考古資料和語言資料,如有學者透過對文 化特徵的比較,認為南島民族就是古書上的「百越」;也有學者透過對古詞彙的研究,認 為古南島民族的祖居地應在熱帶或溫帶,而台灣島符合這樣的氣候條件,另外,台灣島上 有最早的繩紋陶遺址,綜合這多項證據,目前學術界較為支持台灣是南島民族起源地的假 說。 我們都是一家人 同屬南島語系民族的台灣原住民,在文化與語言上,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如父親的稱呼 ,在布農族、魯凱族都叫tama、卲族、達悟族都叫ama、阿美族稱wama、賽夏族稱tamah; 母親的稱呼,在鄒族稱ino、卲與達悟族稱ina、魯凱族與布農族稱tina、阿美族稱wina; 熊的稱法,在排灣族與魯凱族稱tsumaj、阿美族與卑南族稱tumaj、布農族稱tumae。這些 中心詞彙的雷同,代表這些民族有共同的來源。 在文化上,南島民族也有許多共有的文 化特質,如取名字時的連名制(如平埔巴則海族的父子連名制)、居住的杆欄屋、喪葬習 俗中的洗骨葬、族源傳說中常出現的大洪水故事、木鼓、文身、鑿齒等。 網站圖片 網站圖片 網站圖片 網站圖片 芋頭 獨木舟 干欄屋 檳榔樹 ↑從台灣原住民日常生活文化和南島語族的相似處,如食用的芋頭、檳榔;作為交通工具 的獨木舟以及居住的杆欄屋等,多少可以推測兩者間的關係。 他們怎麼稱呼自己﹖ 台灣原住民的族名多是從自稱而來,且多半是「人」的意思,如泰雅族的自稱「Atayal」 ;布農族的自稱「Bunum」;鄒族的自稱「Tsou」;賽夏族的自稱「Saisiyat」;達悟族 自稱「Tau」等。其他如阿美族的族名「Amis」,原是卑南族對他們的稱呼,意思為「北 方人」,阿美族則自稱「Pangtsa」。排灣族的族稱原先可能是某一部落名,如在屏東縣 三地門鄉中有一個部落叫「Daspaiwan」,在瑪家鄉也有部落叫「Spaiwan」。現行通用的 原住民族稱多是日據時期學者所命名並沿用至今,而非原住民自己決定,因此部分民族有 「正名」的呼聲,如雅美族要求正名為達悟族,阿美族也有人主張改名為「邦查」。 太平洋上的航海民族 南島語族目前約有一千兩百種語言,由於他們精於航海,經過數千年來的遷徙,太平洋 與印度洋上的多數島嶼,都已成為南島語族家園,總數超過兩萬個。這個比漢語分布更為 廣闊的範圍,東起南美洲西岸的復活節島,西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南起紐西蘭,北達 台灣島。 透過語言學家的研究,可以得知除了航海技術精良,南島民族也善於打漁,懂 得農墾,種植稻米等作物;肉食來源除透過打獵外,也養有家畜,如豬,並用馴服的狗與 陷阱協助狩獵,而極具特色的杆欄屋,也是南島民族常見的住屋。   荷西與滿清時期 被壓縮的生存空間 地理大發現之後,歐洲各國為了商業利益,紛紛東來亞洲,期待展開大規模的貿易,而日 本與中國,則是西方人眼中潛力十足的市場,於是,地處遠東航線中繼站的台灣島,就成 為帝國主義者眼中最佳的貿易基地。 1624年,荷蘭人在明朝軍隊的壓力下,由澎湖撤退到台灣南部,在安平建立熱蘭遮城( Fort Zeelandia),展開為期38年的殖民統治事業。1626年,原已據有菲律賓的西班牙人 ,為保護東亞貿易順暢,也派兵進占基隆,建城聖薩爾瓦多(San Salvador)。 17世紀 中,滿洲人在北京建立清朝,鄭成功為尋找反清復明的新據點,在1661年率軍攻打安平, 期待將明代的典章制度在台灣延續。1683年,清朝平定三藩後,又將台灣納入版圖。 在數十年間,台灣歷經多次的政權交替,這些來源各異,文化殊方的統治者,將符合各自 利益與制度的統治方式帶入台灣,首當其衝的,便是居住於平地的平埔族人,外來政權的 進駐,結束了部落自治的狀態,將原住民帶入文化衝擊的洪流中。 外國人與原住民 一般陳述台灣原住民與外國的關係,都習慣從荷蘭人說起,其實在進行鎖國政策之前,日 本人就曾試圖占領台灣。早在1593年(明萬曆21年),叱吒日本的豐臣秀吉,就曾經要求 台灣的「高山國」向他稱臣納貢,當時的高山國指的應該就是台灣原住民。而在1616年, 德川家康甚至派兵進攻台灣,不過為颱風所阻的軍隊大部分葬身魚腹,倖存上岸的多為原 住民所殺。 到了荷西時期,殖民政府常利用軍事與宗教手段雙管齊下,建立統治秩序,這些殖民官員 與傳教士,留下了許多當時台灣的記載,成為後人了解早期原住民歷史的重要材料。 而為了獲取更多的貿易利益,荷蘭人由大陸引進大量的漢人進行農業開墾,種植水稻與蔗 糖,大舉出口日本與中國大陸,當時重要的貿易商品尚有鹿皮、鹿脯、鹿角、藥材等,都 替荷蘭人賺取大量的財富。 漢人與原住民 早在明朝中葉,漢人海盜便以台灣為根據地,往來海上劫掠船隻,如打狗(高雄)便是當 時著名的海盜窩。東南沿海的漢人也會駕船到西部沿海,與平埔族進行貿易。到了荷蘭時 期,漢人除農業耕種外,還在「社」制度下,協助荷蘭人向原住民收稅。清代之後,大量 湧入的漢人移民壓縮了平埔人的生活空間,鹿場、草埔被開墾成一方方的農田。平埔人除 生計上受到影響外,文化上也備受衝擊,部分平埔人只好離開原居地,向內山與東部遷徙 。但隨著各地日漸增多的漢人移民,平埔人在歷史中的身影終究慢慢模糊了。 番秀才,好厲害 清朝統治台灣之後,官員在各地建社學,並給予補助,教導番童學習四書等典籍,成績較 優秀的,除賜給衣服與飲食外,也常被舉為佾生,參與祭孔的殊榮。同治8年(1868), 台灣道黎兆棠建議另列名額,讓番童也能參加鄉試與生員試,到了光緒3年(1877),終 於產生第一位「番秀才」陳寶華。之後,各地陸續出現許多番秀才,如毛少翁社的翁文卿 、雷朗社陳春華、大基隆社陳洛書、擺街社陳宗潘等,各個能詩善文。 劉銘傳主政期間,特別注意「生番」的教育,曾經在台北建立番學堂,招募番童就讀,一 切費用由官方供給,到了光緒18年,第一期學生畢業,成績優秀者,賜給準同生員資格, 民間也俗稱他們是番秀才。 飛番墓 台南縣佳里鎮的北頭洋附近,有一座神秘的古墓,當地人稱為「飛番墓」,傳說墳墓的主 人-程天與,是西拉雅族人,在乾隆年間,皇帝聽說他跑步快如奔馬,就召他到北京,在 皇帝面前與御馬比賽。當駿馬已加三鞭後,他才從後追趕,一下子就超越了御馬,快如流 星的速度,讓綁著銅錢的辮子隨風飛起,豎直成線。皇帝非常欽佩,就賜給他很多禮物, 讓他有面君三次的殊榮。這就是西拉雅族賽馬高手程天與的故事。 生番與熟番 清朝官方以是否接受教化,將台灣原住民分為生番與熟番。熟番必須接受薙髮、納稅、服 徭役等義務,也有介於生番與熟番之間,只歸化而不行義務的「化番」,如邵與賽夏,都 曾被清代官方劃為「化番」。 依據身分的不同,清代對於台灣原住民有不同的治理方式,如為防止漢人進入內山與生番 勾結,危害地方治安,常將入山道路用巨石、大木圍堵,嚴禁漢人進入。對於熟番,除利 用土牛溝等方式劃地界線,禁止漢人侵墾土地外,也禁止漢人娶番女為妻,但因官方政策 反覆,又缺乏足夠的貫徹能力,常讓規定形同具文。另外,清代利用熟番軍力以控制漢人 與生番的「番屯制」,也是導致熟番無法親自耕種,而將土地出佃漢人,最終造成土地流 失的原因之一。   殖民統治下的悲歌 日據時代 西元一八九五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從清朝康熙年間到此時,台灣 已經隸屬清廷兩百餘年,如今再度面對改朝換代,整個台灣社會陷入前所未有的動盪之中 。 動盪中的原住民社會自然也受到巨大影響,初來乍到的日本政府對台灣原住民認識不 深,以帶有貶意的「番人」統稱他們。但他們也知道,想要有效地控制台灣,掌握台灣「 番人」是很重要的,因此從領有台灣之初,就展開有計劃的人類學研究。 於是,一群帶有理想性格的人類學家來到台灣,進入深山與傳聞中殘忍、低劣的「番人 」相處,研究他們的風俗習慣,留下無比珍貴的資料。 雖然學術研究是為了讓人類有更 美好的未來,但這些豐富的人類學研究成果,卻沒有使日本政府了解相互尊重、和平共處 的重要,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與「番人」展開血腥的流血衝突。 網站圖片 一邊研究、一邊鎮壓 日本派駐的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多次到台灣東部考察,為日本帝 國奪取台灣的野心探路。 在考察的過程中,他瞭解台灣原住民對統治台灣的重要性。因 此一上任,便展開一連串的研究,作為日後政策決定的參考。 隨著歷任總督的更替,對「番人」的政策也由相安無事的綏撫轉為武力衝突,當日本總督 開始將「番人」的存在視為取得「番地」資源的阻力,激烈的衝突再也無可避免。 日據時代的人類學者 雖然人類學家的調查是為了作為日本政府統治的依據,但這些人類學家卻大多能秉持良知 ,盡力為原住民找尋出路。 東亞的人類學之父鳥居龍藏;秉持踏查三原則,堅持「注意周到」記錄原住民文化的伊能 嘉矩;因無力阻止日本對原住民實施「五年理番政策」而投海自盡的森丑之助;年輕勇敢 精通各種學科知識的鹿野忠雄,都是台灣人類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們冒著隨時會被割頭 、大水沖走、身染瘧疾的危險,在未知的深林中進行考察。 高砂義勇軍 日本統治台灣將近半個世紀之後,二次世界大戰的號角響起,來勢洶洶的日本一心統一東 亞,日本本國的資源卻漸漸無法支援強大的野心。於是戰爭末期開始在台灣募兵,其中募 得了一千八百多名原住民,編成「高砂義勇隊」。「高砂族」是日本人給予台灣「番人」 的新稱號。日本在霧社事件中發現原住民高超的叢林作戰能力,連哄帶騙地讓台灣原住民 甘願為日本上戰場。這些軍人大都被派往南洋,從事叢林野戰,他們驍勇善戰,在戰爭中 失去生命,卻由於是原住民而受到十分嚴重的差別待遇,至今都沒有得到合理的賠償。 血淚斑斑的抗日事件 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任後,便推行「五年理番政策」,決心以武力解決與「番人」 之間的衝突,卻引發布農族激烈反抗,雙方傷亡慘重。布農族領袖拉荷‧阿雷在堅守二十 六年後,眼見大勢已去,接受日本招降,成為全島最後歸順的一族。 雖然全島歸順,原住民與日本警察之間仍然時常爆發衝突。其中最激烈也最具代表性的, 當屬一九三○年的霧社事件。 由於日本強制勞役以及日本警察拋棄「番女」的婚姻問題,長期對日本人不滿的霧社泰雅 族人在首領莫那‧魯道率領下,對當地的日本人展開大規模攻擊,這是原住民反抗運動中 最成功的一次,但卻也逃不過被毀滅的命運。 霧社事件後,總督石塚英藏引咎辭職,台灣總督府也開始檢討高壓的理番政策。   日本人的影響 網站圖片 日本是一個民族成分單純的國家,所以面對台灣這個多民族多語言的社會,他們並不清楚 該怎麼處理「番人」問題。當時的美國駐台大使便為日本獻計,移用美國對付印地安人那 一套弱肉強食的「政策」,將台灣「番人」視為低下生物,一方面殺戮掠奪;另一方面卻 又實施教化,企圖讓他們成為高尚的「人種」。 在這樣的想法之下,日本政府一直都十分關心原住民的教育,著名的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就 曾經收養一對泰雅族的少年少女,試圖透過教育將他們變成知書達禮的文明人。而在霧社 事件中自殺的花岡一郎、花岡二郎,其實是道道地地的泰雅族人,他們接受了日本教育, 擔任日本公職,在霧社事件中,他們面對日本栽培與泰雅族身分的兩難處境,無奈地選擇 了自殺。透過他們的故事,也許我們可以稍稍體會,原住民與日本人之間那種愛恨交織的 複雜情感吧! 但是日本人的目標仍然是「番地」的樟腦等珍貴資源,除了初期少數的幾項與教育、衛生 有關的「近代化」政策之外,卻仍是用更多的隘勇、地雷、電流鐵絲網來限制原住民的生 活範圍,許多部落更是被強制遷離原本生活的地方。這樣的政策嚴重地破壞了原住民依附 在土地上的文化,離鄉背景的原住民,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原住民社會也就快速的崩解。 除此之外,原住民也被要求改變許多「不良」的習俗。什麼是「不良」的習俗呢?仍然是 從日本人的角度去觀察,例如「出草」習俗。所謂「出草」,就是獵取他族人的人頭,作 為祭祀神明的祭品。這個習俗聽起來十分殘忍,但是對原住民的社會來說,卻有十分重要 的意義。過去原住民部落之間時常發生爭戰,「出草」是訓練部落年輕人成為勇敢戰士的 方式之一。而當這個活動被禁絕,忽然之間整個社會中與戰士有關的祭典、習俗、價值觀 也都無所適從,對日本來說也許是削弱了原住民抵抗能力,卻對原住民的社會造成大地震 般的影響。 其實即使沒有日本的強力禁止,文化本來就會隨著時空而轉變。但是用政治強迫的方式去 改變一個民族的文化,會造成這個社會無法適應、消化不良的反效果。原住民面對這一切 的壓制當然有許多的不滿,也因此在日後爆發了激烈的流血衝突,可是遭到破壞的秩序, 卻是再也難以復原了。   走入時代的原住民 光復至現代 忘了從何時開始﹖石板屋換成了鋼筋混凝土;矗立的電線桿與交纏的電線,切割了原本一 望無垠的藍天;尖頂的教堂、耶穌受難的十字架,也悄悄進駐部落的一角;轟隆的引擎聲 ,則帶來了觀光客好奇的臉孔,肆無忌憚的在部落裡遊蕩、張望;而當獵場也都變成了果 園,獵槍鎖進了派出所,失去戰場的獵人們,只能空望山林,遙想著祖先縱橫其間的瀟灑 與光榮。 於是,當外來的衝擊已經摧毀了原本寧靜而傳統的生活,徜徉山林與海濱的原住民也開始 走入大社會,以優異的天賦,在運動場上吸引眾人的目光;以獨到的眼光融合了傳統與現 代,為藝術與歌壇注入新血,豐富了閱聽人的心靈。但嚴苛的考驗依然橫亙眼前,不斷流 失的傳統文化、瀕臨破產的部落經濟,與鎂光燈下的光鮮成為極不協調的對比,這群擁有 偉大傳統的南島民族子孫,處在傳統與現代的十字路口,期待在困境中浴火重生,迎向未 來。   在祖靈與耶穌之間 到過原住民部落的平地人多會對部落中動輒兩三座教堂的現象感到驚訝,根據官方統計, 當代的台灣原住民幾乎都已是上帝的子民。雖然早在荷西時期,基督教(此指廣義的基督 教,包含天主教在內)便在殖民政府的推動下進入台灣,但當時的傳教範圍多在平埔族群 當中,其餘的原住民族群接受基督教信仰,已是在日據與光復初期。 基督教在部落的流 傳,對於原住民傳統文化曾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如基督教中禁止崇拜偶像與異教神靈, 雖然與傳統的祖靈信仰產生牴觸,但在當代的原住民文化復振運動中,教會卻扮演了積極 角色,成功的在祖靈與耶穌之間找到平衡,成為部落公共事務重要的主導力量。 傑出的原住民運動員 網站圖片紀政、楊傳廣、古金水、郭源治、鄭志龍等在各領域傑出的運動員,有什麼共通 點呢?答案是他們都是原住民。 這些在體壇發光發熱的選手,都曾留下輝煌的紀錄,如 我國第一面奧運獎牌,便是由楊傳廣先生在1960 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時,以打破奧運記錄的8334分獲得的十項鐵人銀牌;飛躍的羚羊-紀 政女 士,在1970年,曾經6次打破世界紀錄,並曾當選「世界最傑出女子田徑選手」及「 世界最佳運動員」。 原住民以優異的體能條件、吃苦耐勞的精神與智慧、敏捷的反應力 ,在各個領域的運動中屢創佳績,撐起台灣體壇的半邊天。 觀光發展的矛盾 隨著台灣經濟的工業化,農村人口大量移居都市,原住民部落也被捲入此波都市化的洪流 中,許多原住民離開原鄉,到大都市另謀發展。除從事漁撈、土木建築等體力勞動的工作 外,部分原住民利用漢人對異文化的好奇與嚮往,將傳統文化作為商業賣點,一方面向漢 人介紹原住民的生活樣貌,一方面也可改善經濟狀態,如花東公路沿岸常見的原住民美食 店,觀光地區原住民藝品店等。 網站圖片台灣各原住民鄉鎮多位處山間,山明水秀、風光明媚,極具觀光潛力,但觀光業 的發展常形成將傳統文化標籤化與空洞化的風險,使原住民對於發展觀光業處於矛盾的拉 鋸中。 發光的傳統技能 基於生活環境的陶冶與傳統文化中的特質,在部分特定的領域中,原住民都有相當搶眼的 表現,如憑藉對台灣山地動植物的了解與優異的體能條件,許多原住民成為優秀的高山嚮 導與巡山員。另外,與漢人相較,原住民文化生活中有較為豐富的歌舞文化,因此也孕育 出許多傑出的歌手,而這些歌手樂風中夾雜著或多或少的原住民音樂元素,一方面重新詮 釋了傳統歌謠,也向大社會表達原住民的聲音與抗議;一方面也替台灣樂壇帶來許多新的 刺激,體現了台灣文化多元的風貌。 現代原住民藝術家 「創作時,我常夢見和祖靈對話,而得到靈感.....。」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這樣說。許 多的原住民藝術家,以長期在傳統文化的浸淫,所培養出來的獨特觀察力與創造力,在藝 術的殿堂正逐漸嶄露頭角。除了撒古流,季˙拉黑子、帝瓦撒哪、撒可努,這些名字逐漸 為人熟知。不管在雕刻、繪畫、文學、音樂等,原住民藝術家們以異於漢人的刻板視角, 重新再刻劃原住民的當代面貌,思索著傳統文化未來的發展。   台灣原住民處境的演變 清代大量的漢人湧入台灣,漢式的農村紛紛在各地出現,清代中期以前,官方雖曾制定各 項措施保障平埔族地權,都因缺乏足夠的政策貫徹能力,紛告失敗,到了嘉慶年間,部分 失去原有生存空間的平埔族,開始往內山與東部遷徙。清末時,失去經濟依靠的平埔族, 文化上也深受漢人影響,逐漸隱沒在漢人社會中。 清末「開山撫番」以前,官方對高山原住民的政策是設立番界,防止「生番」出草殺人 ,影響平地治安,但對於「生番」的居住地,則置之不理。同治13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 清朝開始警覺生番地區的重要性,於是以軍力為後盾,積極開拓番地,將原先的化外之地 都納入版圖。 日據時期,平埔族在生活上已經與漢人無異,因此日本政府的「理番政策 」對象是高山原住民。為開發山區資源,日本政府在山地修築理番道路,設立警察駐在所 ,將統治力深入部落中,並將部落從深山遷到近山或山腳,以方便統治,並將山地收歸國 有,另劃部分土地為「保留地」,供原住民使用。而為了加速台灣的日化與西化,努力推 行日式教育外,也開始壓制原住民傳統文化,如對文面的取締、祭典的禁止等。對原住民 的經濟與文化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台灣光復之後,對於原住民的政策雖較前期寬大,但在漢文化本位的影響下,仍以同化為 主要目標,加上被迫捲入平地的商品經濟運作中,傳統文化流失更加快速。 當代原住民的困境,可從幾個角度觀察。在政治上,隨著中央與地方原住民相關專職機構 的成立,原住民事務有較具統整性與前瞻的機會,政治地位也有極大的提昇。 在經濟上,近來農村經濟的低迷,連帶影響以務農維生的原住民,加入WTO後對農業的衝 擊逐漸發酵;而在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萎縮的雙重影響,也導致從事低階體力工作的原住 民,面臨失業的困境,近來部落回流許多原先在都市謀生的族人,即為明顯的例子。 在文化上,除漢化與西化壓力持續作用外,因文化隔閡而造成的適應不良,也壓縮了原住 民在大社會的競爭力,而漢人對原住民的歧視與偏見,在號稱多元文化社會的當代,也不 見太大的改善。 當代原住民的處境,是個包含階級與文化等多重因素交互影響而成,文 化傳承正面臨前所未見的困境,如原住民學者孫大川先生所言,如果原住民文化即將走入 黑暗,我們只能點亮一盞燈,守護它走過漫漫長夜,期待它能在未來有嶄新的發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4.56.131
iamcarrieok:推一下詳盡認真 09/11 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