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Ourmovies 看板] 作者: fansss (新天堂樂園) 看板: Ourmovies 標題: [影評] 金穗獎後記(三) 時間: Wed Jun 27 14:43:02 2007 當我看完了33部入圍影片後,我仍然認為紀錄片類的競爭大概是裡面最激烈的,這 也意味著此屆紀錄片的水平都相當不錯。 紀錄片類 在這六部入圍的紀錄片裡,我發現了某種相似性存在於其中三部,這三部影片分別 是《河口人》、《炸神明》以及《遺忘的國度》。他們工整無缺,像是遵循著某種 公式,並都以長期跟拍作為攝製模式,建立在「現實」的基調上,然後採取各自對 人物、事件的立場,講述著不同的故事。 談論淡水河污染的《河口人》的立場當然強悍明顯,一步步探究問題核心的過程豐 富且用心,孩童適時的調皮更是為影片增添了不少趣味,可是影片卻也只讓我們聽 到單方說法,並且有將問題簡化,淪為政治控訴的疑慮。相較之下,導演的前作《 城市農民曆》就顯得大器許多。 《炸神明》則有一個相當吸引人的題材,當黑道人物、炸邯鄲爺這些神秘客被呈現 在螢幕會造成怎麼樣的激盪呢?這是我相當關心的一點。片中有一段用好客樂隊的 高亢嗩吶配上炸邯鄲爺影像的藝術性呈現,那真是整部影片裡相當高潮的一刻。然 而,或許導演也正預期到影片中的爭議人物可能會遭受到某些道德批判,因此更加 小心翼翼的在維持著中立立場,不讓主角的人生發展在影片中被讚頌或成為悲歌, 這令人相當疑惑導演的觀點。在我和朋友討論過後,覺得周星星對此片的批評相當 一針見血,他寫道:「該令人戰慄的不是那些駭人的言辭,卻是導演從頭到尾都不 想管的盲點。」 而以樂生療養院為題的紀錄片,在這次金穗獎的影片中,除了《遺忘的國度》外, 還有另一部學生作品《樂生活》。相較之下,《樂生活》在影音的處理上較有新意 ,特別是片頭用工地聲加上樂生院區影像的錯位搭配,讓我非常激賞。而《遺忘的 國度》則在內容與深度上勝出,幾位主角的口述倒敘,真的讓人感受到他們過去曾 遭受到的不公和痛楚。而也正逢著捷運與拆遷樂生院的爭議時機,影片自然地帶出 了這個議題。 不過,片尾有個鏡頭讓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導演跟著阿伯們來到院區內一處老舊 的建築,由於路磚年失失修,差點讓人摔了一大跤。這時便有人提議要趕快把路修 好,另一人則搭著腔說,又沒有人會來…。而某位阿伯居然接著說:「現在報導還 沒出去,這個鏡頭要是出去,以後會常常有人來啊!」 這是令我相當惶恐的一刻。這個鏡頭相當程度展現了被攝者的「表演」性質,以及 導演對於自己手上的攝影機喪失了自覺性(紀錄片被利用、被操弄了?)。縱然我 們幾乎可以清楚知道導演反對樂生院被拆遷的立場,但也請你告訴我們事物的另一 面,告訴我們更多更多的事情,這並非所謂二元的正反辯証,而是一種讓觀眾可以 開放、自由的思考,不把自己對正在進行之事件的態度強迫灌輸給觀眾,不再用感 性思維凌駕理性判斷,這正是紀錄片「絕‧對」不同於宣傳片的重要關鍵。 而我個人相當喜歡《唬爛三小》。這部像是成長史的紀錄片紀錄了導演身邊的各個 死黨,從中學畢業歷經而立之年,念(考)大學、畢業、當兵、工作、負債、結婚 …等等,影片看似散漫瘋癲、玩世不恭,但每個人不同的際遇卻體現了生命無常的 涵義,以及同一世代面臨時代變化的衝擊,拍攝時間的積累更展現了某種生命的厚 度。對我來說,《唬爛三小》是部絕對的深情之作。 最後,最後。我一定要提《台北京之比賽》。 初看此片,相當驚訝佩服,影片居然跳脫了一般紀錄片既守的拍攝模式,以概念先 行,再循著某個環節去切入事物的核心。而在我們一直困擾於身份、國家、種族認 同的同時,導演鍾權想到了利用「比賽」,去看看台灣、大陸、日本人民對此所展 現的激情和民族主義。這顯然相當聰明,當比棒球時,台灣對上大陸、大陸對上日 本、日本對上台灣時,各地的群眾是為誰來加油呢?這其中富含了極大的衝突性, 特別是當某個大陸球迷對著鏡頭問了導演究竟是哪裡人,而導演說出「台灣人」時 ,那球迷臉上的表情簡直就是尷尬尷尬再尷尬。 但這畢竟是個龐大且難以處理的題材,藉由「比賽」的切面固然可以看清楚不少迷 霧中的真相,但卻對於釐清認同的迷惑並無多少幫助。因此我們也看到片末,導演 無力對此做出更多的陳述,只將能原本的龐大議題回歸到自身,利用字卡談論自己 對此的心情感想,然後繼續宣誓要朝下一個目標出發,這真的好可惜唷,好不容易 跳脫出了一般紀錄片刻板印象的巢窠卻只能草草收場。我私心的想給導演很多鼓勵 ,並期待他接下來的作品。 觀於金穗獎,我大概就寫到這裡了,動畫的部分就不談了。雖然今年紀錄片的攝製 水準很高,但我仍覺得少了好多新意。大家轉而向週遭、環境關懷固然是好事一件 ,但我更期望看到的是一種關於影像的自省,也就是說對於「紀錄片是什麼?」和 「紀錄片美學」的再思考。在90年代末期時,有好多紀錄片一直在對自我提問,探 討所謂拍攝者和被攝者的權力、詮釋關係(譬如《在高速公路上游泳》),但為何 到現在卻沒有了。我以為這種對影像的不停思考才會展現創意,才有開創更多可能 性的機會,而使紀錄片不會只有「一種」工廠流水線的拍攝方式。看了這次金穗獎 的影片,這也是我目前所擔憂的事情。 創作者們請繼續努力加油,我也繼續加油努力。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3.14.18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3.1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