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對話陳摯恒:認識老馬就能入圍? 沒那麼簡單! 2011年09月14日 08:06 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方夷敏 http://ent.ifeng.com/movie/news/mainland/detail_2011_09/14/9164483_0.shtml 剛剛落幕的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把影后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頒給了華語電影。華語 電影這一趟奪獅之路從出發開始就肩負著國人的期待。今年參加威尼斯電影節的華語片數 量可以說是近年來之最,和往年不同的是,這次入圍的作品中有很多新導演的面孔,比如 憑第二部作品就摘取最佳導演獎的蔡尚君,還有第一部作品就入圍的徐浩峰(憑《倭寇的 蹤跡》入圍地平線競賽單元)。可是,這條奪獅之路並不好走。名單公佈後,義大利媒體 指責馬可‧穆勒“親華”,國內有導演則炮轟他看重“人情”。電影節開始後,《白蛇傳 說》、《賽德克‧巴萊》、《人山人海》、《倭寇的蹤跡》等各單元華語片上映後,都受 到不同程度的質疑和批評。這使得威尼斯電影節的選片標準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這些華 語電影是怎麼進入威尼斯電影節的視線的?為什麼是它們?它們走入電影節需要過什麼關 卡?有一個人可以回答這些問題,那就是負責威尼斯電影節華語選片工作的陳摯恒。 威尼斯電影節期間,在很多華語片的發佈會或採訪現場,我們經常遇到一位中國工作人員 在現場調度安排,頒獎後的新聞發佈會上,他陪葉德嫻、蔡尚君出現在現場,表情專注, 卻面帶喜色。後來我們才知道,這位年輕的“工作人員”,就是威尼斯電影節的選片顧問 ———陳摯恒。陳摯恒自2004年開始成為華語電影進入國際電影節的推手,其間更擔任多 個國際電影節的選片顧問。2009年,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親自打電話給“小陳” ,讓他擔任電影節華語區的選片人。他是威尼斯電影節的第一個華人選片顧問,也是三大 國際電影節(戛納、威尼斯、柏林)唯一一位華人選片顧問。《人山人海》和《桃姐》奪 得大獎,也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這位年輕的選片人的眼光。 南方都市報近日專訪了這位華語片進入威尼斯電影節的“幕後推手”,面對諸多爭議,陳 摯恒大方表示:“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當然希望競賽片單元中國電影的數量越多越好”, 他也承認馬可‧穆勒對中國有很深的感情,但“沒有人會因為中國式的人情而受到照顧” 。 質疑1 能入選威尼斯電影節必須認識馬可‧穆勒? 馬可‧穆勒是對華語片有感情,我們不可能因為所謂的“人情”而失去最本質、最核心的 判斷一個電影品質的標準。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馬可‧穆勒在中國呆過,對華語片很有感情,所以今 年有那麼多華語片入圍了,是這樣嗎?你覺得存在這個問題嗎? 陳摯恒:他在中國生活過多年,毫無疑問對中國電有感情。但是好的電影是沒有國界的。 而作為一個國際電影節,需要去平衡各個洲和各個國家,也希望各地的優秀導演都能把作 品彙集到這裡,這其中也包括中國。所以,華語電影的數量多不應該被說成是他的問題。 南都:有人說要來威尼斯電影節,就要認識馬主席。 陳摯恒:蔡尚君、徐浩峰這兩個導演都不認識馬主席的,連我都不認識他們倆,我是看了 片之後跟進選片工作才接觸到他們。每年收到的華語電影很多,甚至也會收到一些東南亞 國家的華語電影,“認識”這種方式從何談起?但是另一種“認識”是我們會主動去發現 去接觸不同地域的導演們,主要是通過他們的電影作品。品質好的電影是最終和我們對話 的物件,因為對於電影節來說,選片的品質是核心競爭力,只有好的選片,才有可能吸引 世界各地製作方、發行方、專業媒體以及明星。 南都:馬主席的經歷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傳奇。 陳摯恒:他每年都會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並且實施,這些創新對電影本身都會有很大的推動 ,同時也會使每個來到電影節的人產生新的展望。假如從中國電影方面回溯他的過去的話 ,他曾經以電影節的名義修復過十多部中國電影,包括《李時珍》、《紅色娘子軍》、《 東方紅》、《小城之春》、《媽媽》等。再者,從他在任選片顧問時,親自把侯孝賢的《 悲情城市》的字幕翻譯成義大利文帶到威尼斯開始,他便和華語電影結下情結:從謝晉到 楊德昌、從張元到賈樟柯、從劉傑到聞海等,他一直陪著這些優秀的華語電影導演們,將 他們工作狀態最佳地展現給世界。 南都:說說威尼斯電影節選片的過程吧? 陳摯恒:選片的工作一般從前一年的11月份開始,提早二到三個季度。我要在那時候知道 哪些導演在5到9月份會完成他的影片;哪些電影會在那個時間之後推出市場,算是對導演 的一個調查吧。我也會關注一些正在拍和拍得差不多的電影,看看他們的後期啥時候完成 ,這是個跟蹤性的調查。這些基本上都是針對已經成名的導演,只要跟蹤就好。另外,我 個人比較喜歡找一些新導演,比如北京電影學院學生的作品,他們的作品每年都會集中起 來給我看;美術學院學生的實驗短片我也會看。除了這些,我還特別關注了一些導演第一 、第二部作品,蔡尚君獲獎的是他第二部作品;徐浩峰入圍的也是他的第二部作品。這個 時期應該是他們最好的狀態,他們的作品都很需要讓大家看見,電影節就是一個很好的展 示作品的平臺。我們努力讓國外的觀眾和媒體知道中國導演是在怎樣的基礎上慢慢發展而 成的;第二,這些新的導演也可以通過電影節的平臺培養自己的媒體群,積累關注度。這 對年輕導演這也算是一個鼓勵吧,他們的成績對於國內很多年輕導演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 鼓勵。 南都:那你關注的管道是什麼呢?那麼多的新導演,怎麼樣才能關注到他們? 陳摯恒:首先我是掘地三尺,這是真的。因為那一批成名的導演已經在那裡了。一些成名 的導演會推薦一些新導演給我。同時,我也會通過我的各種關係瞭解哪些地方有哪些導演 在拍電影,我再跟他們溝通。也有些導演自己會主動找到我,因為整個華語地區就我一個 人在選片,不難找到我。 南都: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幫威尼斯電影節做華語選片工作? 陳摯恒:從前年開始,我就負責香港、大陸、臺灣,就整個中國都是我一個人,找我真的 不難找。有些導演會主動寫信過來自薦,他們知道我是一個選片顧問,所以他們會直接把 片寄給我。 南都:一般來說,你11月份開始選片,那什麼時候會確定第一輪初選出來的片子? 陳摯恒:在3月份的時候我們就有一個大概的方向,會鎖定一批導演的作品。在5月份的時 候會更集中,在7月份的時候,快要公佈了,這名單就會顯現出來。 南都:第一輪討論過後還要經過多少輪才知道這個電影是否入圍電影節? 陳摯恒:三輪,我的初次篩選、委員會討論、主席看片。 質疑2 口碑兩極的新導演作品何以突圍? 假如這個導演在他電影裡所展現的思考方式或者價值值得我們去討論,而且會推動電影思 潮,我們會非常重視。 南都:今年有沒有這樣的片子,是通過你的據理力爭來到電影節的? 陳摯恒:我會把年輕導演的作品為什麼今年作為中國電影的代表出現在威尼斯,從導演的 製作、美學、思潮的方向和委員會進行溝通,年輕導演需要有一個被接受的過程。 南都:國內的一些導演比如婁燁、賈樟柯、王小帥都是電影節的寵兒,今年比較明顯地發 現這屆多了很多新導演,這跟你們的思路改變有關嗎? 陳摯恒:是的,威尼斯的電影節每年都會提出新的電影議題,供大家討論。有一天馬可‧ 穆勒先生給我打電話,說希望我能幫威尼斯選片。 南都:知道為什麼找你嗎? 陳摯恒:是因為我有多年為電影節做選片顧問的經驗。那天給我打電話的時候他說:“小 陳,我們接下來要煥然一新……要做一個新的體系。”後來我才知道他把整個選片委員會 的人換了,進行了一次很大的調整,那是2009年。我到任以後才發現選片顧問委員會年齡 普遍年輕,我是年紀最小的一個。 南都:徐浩峰跟蔡尚君他們的這兩部電影放映後爭議蠻大的,當時為什麼會選中他們? 陳摯恒:我先說爭議的問題。第一,電影節希望每年選出來的作品都是最好的;第二,電 影節希望每個作品都能帶來討論。希望大家一起去思考、進步、去關注當代不同的文化、 去討論電影語言。 我個人認為,徐浩峰跟蔡尚君在電影語言的表達上是有共同之處的,這在於他們都在尋找 一個新的語言表達方式,而這個統一的表達方式是建立在他們獨有的美學體系、職業觀的 思考基礎之上,這非常難得。 徐浩峰的片子像是《水滸傳》裡面截出來的一段,這是一個涉及權力和地位的電影。雖是 古裝武俠片,但其實是一個現實題材的電影,電影裡的人物關係、情感關係、甚至他們比 武時過招的關係,都很反映中國當下的現狀;而蔡尚君的《人山人海》雖然是現實題材, 但我個人把他看成上世紀70年代英雄主義的傳統武俠片,從電影一開始的命案到千里追凶 。他們倆探討的東西,思考的方向是一致的,簡單裡求細、大氣裡求含蓄。蔡尚君是學戲 劇出身的,而徐浩峰是學電影出身的,恰恰有意思的是,徐浩峰的電影是平面的轉軸,像 中國古畫一般慢慢展現開來,人物的塑造、比武的動作等都是由很多個點構成,甚至電影 裡面還留了很多留白。蔡尚君學舞臺戲劇出身,但他電影結構卻是縱深的,除了典型的克 林特‧伊斯特伍德式人物一直帶著整個電影往前發展之外,“社會”經驗的概念也是在電 影的觀影過程中慢慢地聚焦和縮小。 他們兩人思考的東西都不一樣,但我認為他們思考的本質相通的。他們很用功地在思考: 要用什麼樣的語言表達方法來更好地講述故事。 質疑3 《白蛇傳說》這種商業片為何能展映? 它是我們今年看過的那麼多商業片中,相對比較容易進入海外市場的。 南都:國內不少人在討論,為什麼《白蛇傳說》會成為電影節的展映片。 陳摯恒:電影節選影片,除了有好的藝術性,我們還考慮有沒有好的商業性,像《白蛇傳 說》在外國是有一定的市場的。 南都:是不是展映單元會更多地考慮市場因素,對藝術性的要求就不是那麼高? 陳摯恒:藝術性肯定會有所要求,但是可能要求的方向會不一樣。每個電影都會有對市場 有獨特的價值點。 作為我來講,我肯定希望每年來這裡的中國電影的數量越多越好,但是這不現實,因為國 際電影節需要平衡。所以我就盡可能把國內有可能輸出的電影,無論是藝術片還是商業片 ,希望能通過電影節的平臺進行輸出,讓更多的發行商看到。 南都:《白蛇傳說》在這邊展映後海外片商觀眾喜歡嗎? 陳摯恒:據我所瞭解到的,他們很喜歡,賣片也賣得不錯。在西方市場裡面,他們看人蛇 的東西覺得很新鮮。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大家可以自由地和製片人、發行商交流,去討論 電影,去思考電影,這是威尼斯電影節對中國電影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其他華語片入圍揭秘 《桃姐》 許鞍華能樸實地關注這些“簡單生活”的狀態。 南都:許鞍華也不是威尼斯電影節一直關注的導演,《桃姐》入選時大家有點驚訝。 陳摯恒:從2010年下半年,投資方之一的博納總裁于冬先生就和我溝通過這個影片,那時 候我就開始跟蹤,直到三月份在他公司看到剪輯初稿。這部題材上有點義大利現實主義傾 向的影片確實讓人很喜歡。現在中國現實題材電影裡很少有關注這種很單純的情感,而且 製作上也很精良的影片。導演對於情感把握的尺度掌握得很好,所有的思考讓時間去說吧 。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導演很會運用場面調度和演員的表演,慢慢地讓人感受到時間 的變化:她讓觀眾看到時間悄悄逝去這一個過程,我覺得這是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一個地 方。假如可以這樣說的話,我覺得這是香港新浪潮的最後一部影片。因為這一批導演已經 功名成就了,大家做的製作非常大。只有許鞍華還能樸實地關注這些“簡單生活”的狀態 。 南都:之前她的《天水圍的日與夜》也特別好,你有關注過嗎? 陳摯恒:關注過。 南都:雖然你們有很多管道來挑影片,但是有一個類似於冬這樣的人還是蠻重要的,會不 會有些好的影片因為缺乏一個穿針引線的人,所以沒法進入到你們的視線? 陳摯恒:我們肯定是努力地去挖掘,當然中間不免會有遺漏和疏忽。假如有發行公司的話 ,那當然更好。比如說,我們看到《桃姐》是因為於冬,有這樣的角色在溝通上會方便很 多。 《奪命金》 雖然後期沒完成,但我們已經看到一個大概的東西了。 南都:杜琪峰是威尼斯電影節的常客了。但他今年的《奪命金》是很晚才宣佈的,後期還 沒做完就入圍了。這是為什麼呢? 陳摯恒:這個和杜導演沒有關係,和他的電影有關係。其實在我們看片子的時候影片已完 成了七八成了,剩下的可能是聲音沒有做,顏色沒有調。當然這些會對影片起到豐富的作 用,但對於某一些影片,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最基本的東西。比如說故事的表達方式、人物 、導演創新的內容、導演尋求的目標等等,這些我們都看到了。 杜導在西方有一個固定的影迷群體,我相信這部影片會給所有喜歡他的影迷們帶來一個新 的認識和一份驚喜。 《賽德克‧巴萊》 它把文化探討藏在後面 南都: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放映之後口碑也很兩極。 陳摯恒:魏德聖這個電影在臺灣電影裡面比較少見,魏導演一直以來很關心身份的問題, 他總是在探討“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對於臺灣這個地方是比較敏感,原住民 方面也罷,外省人也罷。《海角七號》的時候他已經在探討這個問題。文化探討是我們選 擇它的原因之一。文化探討的載體可以有不同,但是有關身份、文化在哪裡的問題在中國 電影裡面也是比較少的。以前賈樟柯的電影會探討,而且探討得非常具象化。這次《賽德 克‧巴萊》是把文化探討藏在影像後面的。 南都:聽說威尼斯的兩個半小時版本是你們建議的? 陳摯恒:我們可能會給出一個從電影節角度瞭解到的市場規律,然後才給出“怎樣會讓西 方觀眾更容易地去接受這個電影”的建議。因為我們希望每一個來到威尼斯電影節的電影 都能很好地被世界各地的觀眾和市場接受。 南都:假如他堅持拿4個半小時的作品來電影節,你們會接受嗎? 陳摯恒:我們肯定會接受。但是我覺得導演應該不會用4個半小時的版本作為電影節版本 或者國際版本。先不說西方的觀眾,就是中國的觀眾要接受這個故事,也要有對背景文化 的深刻瞭解為前提,如果有了這些瞭解再去看這個電影,就會容易理解一些。因為電影是 即時性的,進了那個黑匣子,電影就開始放,觀眾就開始接受資訊然後被攝入到資訊所產 生的假定情景。所以導演沒有堅持四個多小時的版本,也是出於更好地進行溝通的考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9.20.65 ※ 編輯: hot5566 來自: 114.39.20.65 (09/18 08:58)
onlymandy:這樣應該要用個半小時啊.就是不了解.還縮短那不更難懂 09/18 09:06
shimo:剪到讓人看不懂說不定就有機會得獎了(誤) 09/18 09:15
lovetravel90:推 陳也知道藏在裡面的"我從哪裡來" 09/18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