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在威尼斯,能看到中國電影導演努力的軌跡”——賈樟柯威尼斯電影節評審筆記 “我們也會有一些攝影機面對當下,但是那種迂回、那種曲折、那種改寫、那種小心翼 翼,顯然沒有辦法充沛地、飽滿地反映當下的生活。” 2011年威尼斯電影節被認為是又一個“中國年”,魏德圣的《賽德克-巴萊》、許鞍華的 《桃姐》、杜琪峰的《奪命金》和蔡尚君的《人山人海》四部華語片入圍“競賽單元” ;徐浩峰《倭寇的蹤跡》入圍“地平線”單元;婁燁的《花》入圍“威尼斯日”單元。 最終《人山人海》、《桃姐》分別拿下金獅獎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獎。 對于威尼斯的“中國豐年”,有人認為是“熱愛中國”的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在離任 前送給中國電影的一份大禮;也有人質疑,是因為“那些導演”跟馬可·穆勒“私交很 好”。 賈樟柯覺得質疑非常荒唐:“不認識人,你要他一下飛機拿個地圖,進了城找個旅館, 然后開始滿北京地問誰有電影?馬可·穆勒20年前就開始把中國導演介紹給歐洲了,那 時他們在都靈電影節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中國電影回顧展。” 2000年,30歲的賈樟柯第一次參加威尼斯電影節,那年他的《站臺》獲得最佳亞洲電影 獎。此后11年里,賈樟柯前往威尼斯電影節七次,一共有6部電影在此首映,其中4部獲 獎,2006年的《三峽好人》捧回金獅獎。 2011年,他的身份是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的評委會主席——這個主席身 份,也被認為是“中國豐年”的一部分。 華語片:我們沒有失去抵抗 杜琪峰保持了持續的創造力,他又一次成功地捕捉了香港。我第一次看到有一部電影把 香港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經濟聯接呈現出來。香港是一個金融城市,它和全球金融系統關 聯密切。《奪命金》展示了金融危機所影響到的底層民眾的生活,這一點使它具有特別 強的本土性,同時又有特別強的國際性,套用匯豐銀行一句廣告詞,“環球金融,地方 智慧”。 這部電影對香港城市空間的拍攝、理解也非常精彩。它恰好和《槍火》相呼應,《槍火 》拍的是一個空蕩的、寂寞的香港;《奪命金》拍的是人潮涌動、人口密度極大的香港 。這兩種香港我都感受過。 《倭寇的蹤跡》是地平線單元惟一的華語電影。在這部電影中,徐浩峰展現出非常強的 重新建構自己獨特武俠世界的自覺性。 我覺得拍武俠片一定要在動作上有新的想象、新的嘗試,徐浩峰對武術、對動作都有獨 特的處理。你能明確感覺到導演在突破、在尋找一個新的路子,雖然并非所有觀眾都會 接受它。《倭寇的蹤跡》對聲音的處理也很有創造性,許多動作的節奏會通過聲音提煉 出來。 這部電影實際上是一部涉及到當代社會和政治的古裝片。從電影里可以看到導演對現實 ,特別是對權力結構的思考——當舊的權力秩序中出現新東西的時候,會引起什么樣的 激蕩? 在威尼斯能夠看到中國電影導演努力的軌跡,從蔡尚君的《人山人海》、徐浩峰的《倭 寇的蹤跡》、杜琪峰的《奪命金》,許鞍華的《桃姐》,我覺得它是一個很清晰的軌跡 ,它代表了華語電影人我們沒有失去抵抗,還在抗爭。 電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工作,優秀的藝術家一定可以通過自己的電影工作很好地生活, 這是最好的狀態。但是拍電影的原初動力一定是因為自由表達的渴望,所以在自由和現 實利益之間,真正的藝術家一定選擇自由。 我們看世界各地的電影,藝術家通過他們的作品能夠直接地對社會發表觀點,對生存在 其中所存在的種族問題、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性和暴力的問題都有毫不掩飾的、直接 坦蕩的電影的表達,這種當代性在中國的電影里面顯然是缺少的。我們也會有一些攝影 機面對當下,但是那種迂回、那種曲折、那種改寫、那種小心翼翼,顯然沒有辦法充沛 地、飽滿地反映當下的生活。 如何理解人性、理解社會、理解政治、理解今天的世界、理解自然和人的關系,如何與 人類總體的認識不脫節,中國電影在這方面的意識基本上呈現了陳舊的狀態。我覺得我 們的電影不能稱之為現代電影、當代電影。 我們的電影文化處于全方面保守狀態。這首先來自于意識形態的保守、來自作者自身缺 乏創造性和缺乏勇氣的保守,也包含了整個中國電影觀眾在接受電影時的一種保守。 地平線單元:從來沒拍過電影的民族也來了 今年地平線單元一個很突出的主題是自我放逐,這樣的影片有十幾部之多。它們講述人 從城市放逐到大自然、放逐到山區、放逐到與世隔絕的地方時,獨自面對自己的生活處 境。 比如一部泰國影片《去做他的鄰居》,講述一個人從城市回到村莊的故事。攝影機跟隨 他,關注他的日常生活,拍攝他進山、種田、種水稻,非常自然主義,對大自然的呈現 也非常有力,有一種當代藝術的感覺在里面。 最令人驚喜的是在地平線單元中看到世界電影版圖的擴張。一些從來沒有生產過電影、 拍過電影的民族,也帶著他們的電影來了。 有部薩摩亞和新西蘭合拍的電影叫《演說家》,這是薩摩亞民族拍的第一部影片。講了 一個發生在古村落中的故事:村子里有個小矮人,他被視為弱者,他的生活與整個村莊 起了沖突,最后他勇敢地站起來,面對整個權力進行辯論。 從題材上來說,它直面本民族傳統的生活形態。從電影語言上來說,它非常嫻熟,散發 出一種獨特的民族氣質,這種氣質是熒幕上很少見的。 地平線單元就是這樣,一面是全球化;另一面是許多過去不存在電影的地區、民族陸續 拍出電影,很快被威尼斯接納。 一個地區的電影受不受關注,當然不會因為某一個具體的人離開某個崗位就發生變化。 中國文化之所以受關注,還和中國國情有很大的關系。中國是發展非常快的全球經濟體 ,處在劇烈的變革時代,電影它是一個窗口。 我并不擔心馬克·穆勒主席離任會怎樣,華語電影最大的憂慮其實是能不能有更多的新 面孔,他們的電影是否有能力、有機會來到威尼斯、來到戛納、來到柏林,特別是能夠 進入到更加矚目的主競賽單元,這是華語電影要反思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老是來常客? 為什么新人非常少?是創作的問題、通道的問題、還是整個文化氛圍的問題? 【南方周末】本文網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315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4.227.197
nightwing: 還是被吃豆腐了 09/18 21:38
ziwi:要講中國電影是無所謂,但是賽德克又莫名被歸為中國電影是怎樣 09/18 21:41
caonimashen:你真的是廢文瘋 09/18 21:42
blueslovetw:《桃姐》 還滿期待的說!! 09/18 21:42
ionchips:魏德聖不是中國人好嗎 09/18 21:49
des1267:這麼大個國家 整天吃這些小豆腐 真的很沒氣量 09/18 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