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台北電影節「主題城市」選片序言 文∕游惠貞(台北電影節策展人) 為了趕在柏林圍牆倒塌二十週年紀念時做柏林城市主題,特地和在柏林自 由大學念博士的同事周郁文帶著一大張預開片單到柏林,與柏林電影博物館及德 國電影中心洽談並看片做功課。 片單羅列我們熟悉的,或者聞名已久的德國電影,我們的專業德國友人給 我們的第一個挑戰是:「奧柏豪森不是柏林。」一句話否定了我們最熟悉的奧柏 豪森宣言之後興起的德國新電影,我想,OK的,我們可以擇期再特別做德國新 電影專題!同樣地,許多影人和影片因為與柏林沒有直接相關,也就在第一輪被 刪去了。 果然柏林不是德國,德國人也未必會與柏林有關。接著便是柏林電影博物 館策展人馬丁寇爾伯,以及前東柏林DEFA製片廠特別為我們挑選的近百部最 「柏林」的影片,郁文和我還有我們的小小看片團一一過濾,一面衡量我們吃得 下來的片量,從中挑出柏林的專業電影人和我們共同認為適合的作品。 有許多知名大師之作,有點相見不如聞名,顯然有時空上的限制,雖在教 科書上一再讀到,看時卻覺得已經過時;又有許多作品是近幾年在台灣放映過, 或者很容易找到的光碟的,例如《奧林匹亞》這部以柏林奧運為題材的經典紀錄 片,或者《柏林城市交響曲》這部都市風情畫;我們希望把機會讓給更少見的影 片,例如《星期天的約會》、《橋下戀曲》、《世界屬於誰?》,還有少見的前 東德影片… 最後,我們仍希望發揚台北電影節引介新銳導演的優良傳統,藉著推柏林 主題城市之際,同時引介幾位透過柏林影展走上國際舞台的青壯派德國導演,讓 大家談到德國導演時,不再只知道何索、法斯賓達和溫德斯。所以湯姆提克威、 沃夫岡貝克、法提阿金等人就入列了。 與我們德國友人小有不同意見的,是溫德斯的《慾望之翼》,馬丁一看到片 單上有這部片,做了個有趣的表情,說道:「我們應該有更多影片更可以代表柏 林吧。」自由主義的柏林人,對浪漫化柏林這件事有點不盡然苟同吧。我想,既 然溫德斯監製的台灣片《一頁台北》明年會隆重推出,為溫德斯做專題的機會還 是有的,就不多堅持。 反倒是叫好叫座的《蘿拉快跑》和《再見列寧》,普遍被視為最柏林也最能 代表德國當代電影復興的作品。這兩部片的導演正好是互相扶持的好友,沃夫岡 貝克又將專程來台參加電影節,我們於是再次從德國進口這兩部電影(台灣已沒 有35mm拷貝),讓觀眾在大銀幕上欣賞這兩部「非常柏林」的德國電影。 我個人最掙扎的當屬《亞歷山大廣場》,這部小說多次被搬上銀幕,我們只 看了30年代版和法斯賓達版,都是超過兩部影片以上的篇幅,還有其他版本沒 來的及觀看,真足以特別為電影發燒友做一個《亞歷山大廣場》專題展!但對胃 納量有限的台北電影節而言,排擠效應讓我卻步了。 此時就覺得,像台北光點這樣可以玩另類電影的地方,做這樣的專題,應 該會是很有趣的。其實能做的題目還有很多,馬丁做為柏林電影博物館的策展 人,做過許許多多有創意的專題,隨便舉個例,如二戰時被迫逃離柏林的電影人 作品選,專題名就叫「自柏林放逐」(Exile From Berlin)。 特別開心馬丁將來台參加台北電影節,我們會邀請他做最多場映後座談, 讓大家有機會聽他談柏林和德國的電影。 典藏柏林:看柏林今昔 文∕周郁文 (2009台北電影節節目策畫) 2009 年第十一屆台北電影節很柏林,城市專題特別端出兩大主題單元共 三十三部不可錯過的精選名作。為了精緻爬梳柏林電影風華,今年特別與歌德學 院、德國電影中心、柏林電影博物館合作,大量看片篩選,挖掘出一部部寶貴作 品並鍥而不捨地邀約。今年在柏林影展首映並且備受關注的大片《德國09》 (Germany 09),在片單截止前終於成功接受台北電影節之邀,隆重參與開幕! 《德國09》一在柏林首映就急攻媒體版面,這部片作為2009 年台北電 影節開幕片再適合也不過。對今天的德國人來說,德國是馬鈴薯或者災難?《德 國09》邀請十三位德國導演共同拍攝,包括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沃夫岡‧ 貝克(Wolfgang Becker)、法提‧阿金(Fatih Akin)等,在經過德國分裂六十年、 學生運動四十年、德國之秋三十年之後,這群導演在這個充滿意義的時間點,拍 出了光怪陸離的德國萬象,與三十年前由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等十一位德國新電影導演拍成的《德國之秋》(Germany in Autumn)形成影史對照。 談到柏林與電影,不能不提的絕對是德國影史上第一部獨立製片《星 期天的約會》(People On Sunday)。1929年,五位業餘電影人士利用週末閒暇拍 出的柏林星期天風貌,全用非職業演員,從繁華的動物園火車站一路拍到西南市 郊的萬湖,是一場沒有聲音卻充滿表情的愛情故事。這部默片在有聲片誕生的前 幾天首映,成為默片時代的最後幾部片之一。最重要的是本片陣容不可小覷,五 位業餘人士後來都在美德電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包括西奧德梅克(Siodmak)兄 弟與比利‧懷德(Billy Wilder)。 在此時期極具代表地位的柏林電影當屬史拉坦‧杜多(Slatn Dudow)的 《世界屬於誰?》(Kuhle Wampe),史拉坦‧杜多是保加利亞人,卻拍出最重要 的威瑪共和時期柏林經典,劇本與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合寫。彼時柏 林面臨像今天一樣的華爾街危機,通貨膨脹、失業率暴增,布萊希特著迷於工人 運動以及剛盛行的電影媒介,用前衛的風格視角拍出柏林失業工人的悲慘處境, 同時也參與部份導演。與《星期天的約會》裡中產階級年輕人無憂無慮的夏日戀 曲相對,讓人看到20年代末的一個柏林,兩個世界。短片《柏林工人日記》(Current Problems)是《世界屬於誰?》的序曲,兩部片恰好從無聲到有聲,讓影迷穿越 電影時光隧道。 同時,德國女同志片的鼻祖也在柏林誕生了!萊昂蒂娜‧莎崗(Leontine Sagan)的《穿制服的女孩》(Girls in Uniform)講普魯士時代天主教寄宿女校學生 與老師之間的師生戀,1931年在柏林首映便不同凡響,飾演女主角的赫爾塔‧ 提勒(Hertha Thiele)一舉成名,成為30年代一顆閃耀的明星,並接著在史拉坦‧ 杜多的《世界屬於誰?》中擔綱演出。 威瑪共和的燦爛文化短暫,到了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電影也走向衰頹, 多為納粹時期的宣傳電影。電影節選映德國早期電影大師海爾默‧考特納(Helmut Kaeutner)的《橋下戀曲》(Under the Bridges)與沃夫岡‧史塔特(Wolfgang Staudte) 的《兇手就在你身邊》(The Murderers Are Among Us),兩部片拍攝時間相差兩年, 1944與1946,但是觀眾看了必定訝異,兩部電影呈現的柏林竟是巨大的對比! 《橋下戀曲》主要拍攝場景在柏林—布蘭登堡州的哈維爾河(Havel River),兩個 船伕爭愛橋上一名女子,一邊划船一邊唱歌,雖然拍攝的同時,柏林正處於戰火 之中,但由於攝影的技巧運鏡,使戰爭在本片完全不著痕跡,是戰時電影浪漫的 異數。 《兇手就在你身邊》是德國影史第一部「廢墟電影」(Tr?mmerfilm), 也是首部二次戰後發表的影片。炸毀的柏林,一片斷垣殘壁,醫生活在揮之不去 的戰爭陰影。當時著名的劇場演員海蒂嘉德‧·納福(Hildegard Knef)分別在這兩 部片擔綱,於《兇手就在你身邊》飾演女主角後揚名國際。關於二戰時期,《艾 美與亞歌》(Aimee And Jaguar)的故事極為特殊,改編自史實小說,講述納粹人 妻與地下運動者猶太女子之間的愛情,為馬克斯.法貝爾布克(Max F?rberb?ck) 代表德國角逐2000年金球獎的重要代表作。在柏林影展與日舞影展獲大獎的美 國紀錄片《一七五紀事》(Paragraph 175),著眼在納粹條款第175條同性戀「不 正常通姦法」,透過倖存者的訪談,為歷史作下明證。 二次戰後柏林一分為二,東邊出現國營的德發製片廠(DEFA Studio, 1945-1990),從此東德影片在此製造,第一部為《兇手就在你身邊》,另有三部 德發電影精選——西姆.哈斯勒(Joachim Hasler)的《熱舞夏日》(Hot Summer), 1968年出品,當西德青年正在哈馬克斯主義學生運動時,這部歌舞片拍出當時 東德人的青春夏日,片中有著名的卡爾‧馬克斯大道(Karl-Marx-Allee)與東柏林 街角。《出櫃宣言》(Coming Out)是東德影史上唯一一部同志片,是東德名導海 納.卡羅(Heiner Carow)的作品,描述高中男同志師生戀的一場悲劇,並揭露前 所未見的東柏林地下文化,影片於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當晚首映,意義非凡! 同年發表的《冬日再見》(After Winter Comes Spring),是學者導演赫爾克‧米塞 維茲(Helke Misselwitz)的長時東德女性影像紀錄,長達十年的攝影觀察,是重要 的東德女性影片代表,並為今年柏林影展圍牆倒塌二十年專題的開幕片。 另一部1999年的《搖滾東柏林》(Sun Alley)是德國家喻戶曉的作品,李安德. 豪斯曼 (Leander Haussmann)的柏林系列之一,描述發生在圍牆一切為二的柏林 街道「陽光小巷」(Sun Alley)上的搖滾愛情。在圍牆西邊,西德青年隔著圍牆 高舉左派旗幟,六八學運直到一九七七德國之秋,極左勢力瀰漫、也成就不少電 影。除了《德國之秋》,電影節選映法斯賓達《第三代》(The Third Generation), 怪誕風格嘲諷「紅軍派」(RAF)恐怖主義者第三代走向萎靡、失去理想。「摩登 德國」單元《心的居所》(The State I Am In),柏林學派導演克里斯汀.培周 (Christian Petzold)則柔性拍出逃亡恐怖份子的女兒的心靈世界。 說到柏林當代女性電影導演,除了06年女性影展專題導演瑪格麗特‧馮‧卓塔 (Margarethe von Trota)之外,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Helma Sanders-Brahms)與荷 克‧桑德爾(Helke Sander)可謂實至名歸。《德國,蒼白的母親》(Germnay, Pale Mother)於六年前女性影展首度在台問世,精準犀利批判德國二戰,可謂重要史 詩鉅作。柏林電影教母荷克‧桑德爾更不用說,多部作品關注柏林,此次選映劇 情片《女攝影師,圍牆以西》(The All-Around Reduced Personality - Redupers), 描寫西柏林左派單身年輕母親的生活,紀錄片《解放者得自由》(Liberators Take Liberties)則揭露二次大戰柏林婦女慘遭集體強暴的事實。除了拍片,荷克‧桑德 爾在1974年創辦歐洲第一份女性主義電影雜誌《女性與電影》(Frauen und Film), 是歐洲女性電影發聲重要管道,引領新電影時期女性主義電影運動。 --- 裡頭大概解釋了一些選片的過程及片單脈絡 從這兩篇文章看來 如果大家對這次主題城市片單不滿意  要負責的人應該就是游惠貞、周郁文、和那位德國來的馬丁兄 (看來這位外賓會來 也可在座談會中對話一下) 當然 一定還有許多人覺得今年片單不夠代表性 可參照影評人Ryan一連串的"呵護文" http://blog.chinatimes.com/davidlea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121.24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