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由電影《鋼琴師》(Shine,1996)導演Scott Hicks所執導的 2008年音樂紀錄片Glass: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s ,在形式上並沒有超越吉哈德的《顧爾德的32短篇》。Girard運用 的媒材更為多元,他並不侷限紀錄片為傳統意義上的訪談文本,摻 雜了廣播劇、前衛的視覺動畫等。相較之下,Scott Hicks的Home- video式紀錄片觀點就比較保守了,雖然同樣以數字作為某種人生不 同切面的隱喻。粗略來說,吉哈德的顧爾德像是一首獻給中毒Gould Fans的禮讚,許多線索惟『內行人』知之。Hicks的葛拉斯卻親近許 多了,沒有預設的特定觀眾(targeted audience),不懂極限音樂 與劇場,也能通過這十二面玻璃側寫,勾勒出藝術家的生命風貌。 所有偉大的藝術家都不喜歡被標籤化。某某派別、某某主義,他 們說,藝術家說,都只是陳腐的理論家用來鞭屍真正具有活力事物的 玩意兒。葛拉斯也不喜歡被定格在『極限主義』這樣一個深具/不具 任何意義的詞彙中。六零年代的狂飆運動中,Glass需要的只是一個 位置,一個可以發聲或如詩人Ginsberg般咆哮(Howl)的位置,藉以 反動他認為過時或已死的音樂語言。 然而,由簡單的動機堆疊/延展/變奏成龐然、華格納式的新音樂 語法,從《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到柯慈的《等待野蠻人》,我們聽見, 葛拉斯絕非古典樂的背教者;他只是想提出一種新的可能,一種前所未 見聞new articulation,像文學的意識流或繪畫的立體風格。Glass的 音樂哲學是多元而開放的,他能從東方取經,領悟出節奏和旋律的關 係(相較於西方音樂以和聲為基礎),內化後成為他獨樹一幟的標誌。 Glass的理想是近乎馬勒式的,「從一首交響曲中,聽到星球天體間所 有聲音」,超越『極限』,沒有『主義』,橫東且貫西,Glass試著將 世界音樂寫入他的筆尖下的意志。Such is a real cosmopolitan! Twelve Parts的構想,原擬仿巴哈賦格的藝術,是技巧與構想的總 呈現。Scott Hicks的十二樂章,看似隨興,沒有嚴謹的句法,卻很輕 巧地為我們打開通往心靈的門,彼端謂之葛.拉.斯。 http://www.wretch.cc/blog/calvinoblog/26788248 -- 存在主義 Stella! 洛可可 2001:太空漫遊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夜巡 華爾滋黛比 神聖的瘋狂 61號公路 斯萬家 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 斷 了氣 波爾多 擬像 四個四重奏 陳黎 假文藝青年俱樂部 聽聽那冷雨 黑膠復興 捷克變形蟲 卡夫卡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第七封印 仿聲鳥 人文主義者的十四行詩 未完成 1812 失眠上帝獨白 無伴奏e=mc2 銀翼殺手 後現代 至高的愛 德國表現 暢爽 吸血鬼荷索 馬勒巨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