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前天到城市舞台看了這部片 今天晚上還有一場,很推薦喜歡紀錄片的朋友去看 相當發人省思的一部ꐊ 以下是我在blog寫的心得混雜著劇情... (有錯請指證...:P)  英文片名Born Into Brothels: Calcutta's Red Light Kids 正好點出此片主角-一群出身印度加爾各答紅燈區的孩子。 導演二人住在紅燈區多年,和一干十歲左右的孩子混在一起, 買給他們一人一部傻瓜相機,從未看過相機的孩子們,興奮地上街亂拍, 什麼閃光燈焦距都不管,看到人看到東西就猛按快門。從此,開始了二年多的攝影課。  深色皮膚、大眼睛,穿著鼻環和耳環的小女孩在鏡頭前羞澀地說: 「上攝影課最好玩的地方是,可以選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照片。」 我問自己,是不是他們從來沒有權力選擇自己喜歡、自己所愛的,如同他們的出身。 加爾各答,印度數一數二的貧民窟,其中紅燈區的生活環境,真的不是你我可以想像。 每到傍晚時分,髒亂漆黑的巷弄中,成排的性工作者濃妝豔抹,環肥燕瘦地成列站著; 泥造建築,沒有門的房間,布簾一拉就在裡面「工作」。 孩子已經被教會只要媽媽在「上班」,就要跑到樓上。他們的母親阿姨如此, 祖母如此,甚至曾祖母,也是。  男人呢?身材壯壯的圓臉男孩阿韋說:「爸爸染上毒癮之前,大家都很喜歡他, 可是現在都沒人想理他了。沒辦法他是我爸爸,我還是會盡力愛他。」 襯著畫面中惺忪雙眼,骨瘦如柴,蹲坐在街角,手拿大麻菸的男人。  十一歲被迫嫁人、十四歲開始賣淫,都曾是導演攝影課的學生。 女導演Zana Briski住在其中,她問自己一個白人女子能為這群孩子們做些什麼? 開往市區的「遊覽車」上,孩子們顯得既興奮地又緊張, 窗外車水馬龍、鋼筋水泥的房屋,孩子手上的快門咖擦咖擦作響。 逛完動物園去到海邊,橘色小洋裝或許不是到海邊的裝扮,卻是她們最好的衣服。 小女孩尖叫著看見自己的腳掌被淺淺的波浪淹沒,沒有藍天白雲的美麗海景, 在淺黃色沙灘和灰色海水中間,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為了籌款讓孩子唸書,Zana在市區的牛津書店為他們辦了攝影展。 特殊出身加上充滿童稚的作品,吸引當地和國內媒體的關注。 鎂光燈下接受訪問的孩子們,聽到攝影展新聞登上報紙頭版, 不敢置信地睜大眼睛說:「哇~我們出名了。」  天賦異秉的阿韋,受到荷蘭國際攝影協會的青睞,有機會到阿姆斯特丹進修。 為了拿到護照,Zana帶著阿韋穿梭政府機關。車上拿著成疊資料的Zana一面清點 一面滴咕說:「有這些東西再拿不到護照也沒辦法了。」辦事處外人山人海, 捱了八個小時終於拿到護照,這個出國的機會確實得來不易。然而好景不常, 阿韋的母親在廚房爆炸的意外中喪生,男孩因此變得鬱鬱寡歡, 什麼出國進修、什麼攝影課通通不在乎了。    想要翻身,只得接受教育。Zana四處奔波,希望能找到願意收留性工作者子女ꨊ滷H宿學校,但是多數學校皆不收留家族有犯罪紀錄的孩子,偏偏他們的父母, 不是賣淫,就是酗酒、販毒。再者,孩子的健康狀況也令人存疑, 為了驗愛滋一群人帶到醫院抽血,第一次看到針頭的孩子嚇得皮皮挫, 等待檢驗結果也讓Zana憂心了好一陣子。出身證明、申請居留證(?)到說服家長,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有三位小女孩可以進到某基金會設立的寄宿學校讀書。 離家的那一刻,女孩忍不住掩面哭了起來,很難想像這個外界看來如此惡劣的生活環境ꄊ理應是恨不得儘早逃離的居所,竟是她們心中無法割捨情感的家。  電影的尾聲,阿韋終於走出陰霾登上開往機場的計程車, 既興奮又謹慎地叮嚀司機:「你開小心一點,不然出車禍我就到不了了。」 飛往阿姆斯特丹的班機上,窗外耀眼的藍天白雲,阿韋忍不住問前頭的乘客: 「阿姨,請問這個窗戶可以開嗎?」逗得戲院內笑聲不斷。  最後,鏡頭一一focus在每個孩子臉上,令人遺憾的是,他們的後續發展並不順利。 八、九位孩子,只有一位最後選擇升學。其他有的被母親接回家裡,有的逃離學校, 有的根本沒有機會唸書。 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2.178.20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