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構築成影的內容只有三個部份:對Allen Ginsberg的訪談以及生平的片段、針對Howl 這本書是否被禁的法庭紀錄以及Howl這首詩的動畫化,卻幾近完美形塑出Allen Ginsberg 的形象以及極其動人的魅力,還有言論自由及解放意義的辨證,另Howl的動畫化替此詩 做了具象的解析,幫助讀者了解詩的涵義之餘,透過記算良好的剪接,扮演呼應或補充 說明其他片段的角色,每個環節都緊緊相扣。James Franco的演技也是功臣之ㄧ。 這是Howl。 原文出自:http://www.wretch.cc/blog/dammi/9748458 就算你和Allen Ginsberg不熟,屬於初次見面,請多指教類型,但透過這部電影,或許 可以和他好好地相見歡。在正片開始前,便開宗明義地打出了本片組成的元素,除了經由 類記錄片的方式,去呈現Allen Ginsberg的風貌以及其讀詩的神采之外,更透過動畫去 將Howl這首詩,一番釋義,賦予了幾乎貫穿整部電影的此詩生命。既透過Ginsberg認可的 動畫師之詮釋,了解這首詩的內容或許也有些許弦外之音,而不會難以進入狀況,同時 也未流於單純讀詩的枯燥,雖然這多少破壞了自己去體會這首詩的樂趣。 即便這一切對你來說,還是有點疏離,但電影不只意圖描繪Allen Ginsberg這個人,更 有意透過Ginsberg的著作發行受到控告的法庭審判實況紀錄,對於捍衛出版及言論自由的 場景,讓你回到過去那個保守,很多事情非禮勿言的不自由年代,感受那禁錮封閉的 氛圍,體驗反駁隨心所欲作品的理直氣壯,卻好似立場薄弱到站不太住腳的窘態,實有點 令人啼笑皆非。 Ginsberg不在場的法庭之於Ginsberg的訪問、Howl的圖像化,前者嚴肅理性客觀,後兩者 相當自我,充滿著多愁善感的感性,要將之融合成一部電影,絕非易事,特別是以穿插 方式並行著。不過導演妙手剪接,將反差衝突盡量降到最低。雖Ginsberg由於事不關己, 未出庭應訊,但交錯其間的訪談和生平仍成為他呈堂証供,為他的作品從各方面辯護著, 彷彿看不見依舊存在般。 仔細觀察也會發現導演將詩有技巧性地分段,並選擇在適當的段落放入相對應的關於 Ginsberg的想法和生活,彼此遙相輝映著,一如他在訪談中所談到的從生活所見所聞 成詩,再加上法庭應訊有在討論這部作品所處理的用字遣詞及詩本身是否有意義上,Howl 這首詩的這些分段也巧妙地隨著法庭的議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對照著。 看來具象化的詩不只是試圖平易近人,更重要的是創造出一種對當時保守思想的反動情緒 ,因為這些具象化的片段讓那些爭議頓時相形見絀,讓觀影者也能隨著Ginsberg及擁護他 的發行商和律師同聲呼吸,同仇敵愾。這首詩不過是充滿感情的抒發,用盡量貼近口吻、 揀選心中首先浮現出來的字詞的方式而已,那末世疏離的深層情緒,那特有節奏的Jazz 詩韻,絕對是無法忽視的。 因此雖然資料本身的風格雖有差異,但在高明的編輯手法下,彼此互相呼應著。除此之外 ,更要歸功於James Franco的演技,在本部電影當中,展現各種不同的風貌,讓人更能 貼近Ginsberg為人與創作的本質,包括訪談時的文青神采,以及愛人的嬌羞姿態及暗戀 時,充滿慾望的眼神傳遞等等。於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讀詩戲,既在聽者眾前,羞赧地讀著 自認不成才之作,也趁著微醺之際,注入寫詩當下的情緒,讀來慷慨激昂,深具自信, 也讓聽者觸探到其創作底蘊,充滿萬分迷人的丰采。 最後在辯護律師漂亮的結辯之下,法官總算解除發行禁令,留下這本名留青史的曠世 鉅作,對照現在雖不像過往一樣極受箝制,但仍有所可為可不能為的言論,這結辯依然 發人深省。或許特立獨行的少數,要改變尋常大多數,宛如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即使不能 立馬成功,但小事件的累積,卻也是一步一腳印,然後接下來呢?世代的交棒:Allen Ginsberg是繼承者也是傳遞者,他以自己的方式突破世俗的禁錮,文學風格的確掀起了 風潮,同時繼往開來,讓人心馳神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2.105.9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