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文/張士達   20歲那年,我在大學的英美文學教材裡發現了艾倫金斯堡的《Howl》,當時老師 並不特別上這首詩,我卻不由自主地受到吸引而私下研讀。詩中那些對於同性性愛與 毒品幻象大膽而具象的描述、有別於正統文學的俚俗措辭,以及爵士樂般碎裂而不規 則的節奏,都讓即使是就讀英語系的我也大開眼界。而事實上,那首詩是在1955年首 度發表,距離現在已經長達55年。   當年艾倫金斯堡在一場朗誦會中,帶著酒意首度朗讀《Howl》,從全詩的頭一段 就立即抓住了在場群眾的注意力:「我看見這世代的精英們被瘋狂摧毀/飢渴歇斯底 里而赤裸/在黎明時分蹣跚走過黑人街道/找尋一劑憤怒的毒」。這首將他自己與身 邊友人作為素材的詩,就在那個晚上注定晉身經典,隨後卻因內容被視為猥褻而遭禁 止出版,而引發了一段成為美國出版自由重要判例的法庭攻防戰。 一首詩 一個年代的縮影   即將於11月19日在台上映的電影《Howl》,將這首影響了好幾個世代的詩作搬上 銀幕,透過金斯堡創作發表該詩前後的生活與訪談、那場改寫歷史的法庭論戰,以及 以動畫呈現的詩中意象,以結合多種影片類型的方式,重新讓當代觀眾透過一首詩, 看到一個年代與一個創作靈魂的縮影。   導演勞勃伊普斯汀和傑佛瑞佛萊德曼曾以《哈維米克的時代:邁向自由大道》與 《電影中的同志》等得獎紀錄片,為同志歷史留下重要見證。他們為了忠於《Howl》 這首經典現代詩不從於流俗的精神,嘗試踏出紀錄片的格局,請到詹姆斯法蘭柯飾演 金斯堡,以戲劇形式在銀幕上重建其人其事。 金斯堡 初發光神采再現   但紀錄片出身的他們一本過去節制情緒與忠於素材的作風,並不將片中主人翁過 度英雄化,詹姆斯法蘭柯收斂克制的演出,也並不流露出擺明了要角逐奧斯卡影帝的 野心。曾在《自由大道》中飾演西恩潘愛人的他,已經非常清楚如何以不誇飾造作的 方式飾演同志,僅管俊帥外型與大家印象中後來禿頭發胖的金斯堡大相逕庭,但朗誦 詩作時那種結合了緊張害羞與激動自信的神情,卻絕對足以讓人信服那就是一個29歲 初次發光的詩人應有的神采。 不妥協 如今看來仍前衛   最常被用來對觀眾操弄感情左右立場的法庭戲,在這部片中既不煽情也不慷慨激 昂,因為全由當年法庭紀錄重現的攻防過程,光是對照如今令人驚訝地其實並沒有進 步太多的言論自由現況,就已足夠耐人尋味。不過以動畫呈現詩作意象,卻可能是個 見仁見智的選擇。雖然設計動畫的艾利克杜克,是金斯堡本人非常欣賞認可的插畫家 ,但畢竟動畫的美學價值太過主觀,反倒可能為詩中原應寬廣的想像空間加諸武斷的 定義,與其他紀實風格的劇情連結後更可能落入扞格不入的危險。   在《Howl》詩作出現的1950年代中期,嬉皮風潮尚未風起雲湧,成為同志運動濫 觴的石牆事件也還未發生,艾倫金斯堡卻就已在詩中坦然面對自己的性向與生活模式 ,並透過背離傳統的作品風格昭告世人。那種不向主流妥協的堅持,是為了忠於自我 而不是故作姿態,後來更他的生命裡維持了一生不墜。諷刺的是,如今電影《Howl》 在當年詩作的50多年後推出,美國與台灣卻都正同樣落入時代脈絡裡相對的保守氛圍 與創意枯竭,金斯堡當年的離經叛道如今看來竟同樣前衛。 半世紀 嚎叫依然撼人心   當代台灣的文藝青年與憤怒青年,也許可以從金馬影展和地下樂團享受某種自以 為是的姿態,但文青要從中追求遙想的是什麼?憤青要反叛掙脫的又是什麼?當同志 與毒品都已不再稀奇,當反政府早已成為習慣動作而不再具有衝撞體制的快感,當就 連文青也早已不再讀詩,相隔50年再透過大銀幕讀一次《Howl》,金斯堡打破疆界探 索生命的真誠依然走在時代前端,那是詩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 也是一記如今依然震撼人心的嚎叫。 ─資料來源───────────────────────────────────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 showbiz-news-cnt/0,5020,10010904+112010110700094,00.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177.8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