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useu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tonylin (There is HOPE)》之銘言: : 標題: Re: [問題] 關於本版的定義 : 時間: Sun Jul 17 10:35:03 2005 : : 我個人覺得現在台灣這裡需要的人才 : 除了策展 : 還要有典藏 : : -- : 我們有沒有可能在台灣遇見一個趨近於理想的博物館或美術館呢...:< : 推 grasslover:但是每個人對於"理想的博物館或美術館"標準不 203.64.118.83 07/17 : → grasslover:太一樣 203.64.118.83 07/17 嗯 而且針對不同客群的博物館或美術館,其設計也不相同 我在這裡講講我心裡所希望的理想博物館好了... XD 我心中的博物館主要是以典藏器物為主(所以書畫類、科技類就不太適用嚕) 我會希望有比較好的典藏空間(倉庫) (自從進國美館看到典藏庫的樣子,感觸很深,總會覺得大家都是巧婦難為) 跟比較平易近人的導覽解說遊程 對於我來說,我不是研究器物的專家,我自己很難去用肉眼觀察器物的真偽 或是其工法的細膩 因此往往需要解說牌或解說人員 可是台灣方面的解說模式,實在很難讓我瞭解器物之美 一來講得太深,二來鮮少有博物館的導覽義工或專業解說員會針對參觀者的 背景提供不同程度的解說遊程,加上我又很害羞,不敢問那種聽起來感覺滿 笨的問題... ^^; 另外,也希望館內若有研究組,是否能與大專院校相關科系的師生合作研究, 像北藝大博物館所般能有一個長期的專業實習學分以及研究課程... 我會這麼想 其實也是因為最近在看國外相關的博館guideline的關係 最近台灣的博物館開始變的活潑起來 頻頻向親子招手(例如高美館+高美兒童館、史前館) 也開始要走時尚流行風,吸引不同客群入館(例如史博館跟故宮) 但是整個展區的展示設計卻沒有跟著行銷的手法變的平易近人 我自己觀展的感覺是普遍性地 「擠」、「不舒服」、「沒有好的解說」 有時候作品名稱就給一張小到不行的名片隨便寫... 這實在有點在折磨觀眾... 或許,當觀眾的我也該改進,多做做功課才是....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0.1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