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olitic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李登輝在這幾年來,一直將自己對於十二年總統任內推動台灣民主的貢獻掛在嘴邊,說他 自己讓「台灣老百姓免於恐懼」、讓「戴白帽仔」(憲兵)不會再來、讓「台灣人可以暗 暝好好睡」。而一群馬屁者更是大張旗鼓地封給他「台灣民主之父」的名號;而一旦有人 批評李登輝,更有頭腦不清的人跳出來說:「沒有李登輝,你現在可以這樣批評政治人物 嗎?早就被抓去槍斃了!」    要說李登輝對民主的貢獻,必須探討他在主政時有沒有辦法實行獨裁;如果在有能力獨裁 的情況下,但卻肯放棄權力來實行民主,那的確是真正有魄力的做法;但如果是「非不為 也,乃不能也」,那麼他對於民主的貢獻就必須打折扣。    先來看看李登輝在國民黨的資歷:李登輝在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加入國民黨;一九七 二年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李登輝入閣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農復會顧問;一九七八年蔣 經國就任總統,李登輝任台北市長;一九七九年李登輝當選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一九八 一年行政院局部改組,李登輝出任台灣省主席;一九八四年二月,蔣經國提名李登輝為副 總統候選人,三月蔣經國連任總統;一九八八年蔣經國病逝,李登輝就任總統,同年七月 ,李登輝在國民黨十三全大會中被選為黨主席;一九九O年五月,李登輝當選第八任總統 ,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長;一九九三年,國民黨第十四全大會,李登輝連任黨主席,李元簇 、郝柏村、林洋港、連戰四人為副主席。 從上表可知,李登輝從加入國民黨到接任蔣經國的位子,不過短短的十八年;在這段時間 中李登輝以一名學者的身分受到蔣經國的重用,最後才榮登大位。李登輝在國民黨的經歷 這麼短,而且又是本省籍(此用本省籍並非要挑起省籍對立,只是用來對照當時國民黨內 部結構會比較容易說明);自然沒有辦法培養起自己的班底,所以在剛接位時也是有一番 風雨。 在《替李登輝卸妝》(作者徐淵濤,其父徐慶鍾曾任行政院副院長、總統府資政,是李登 輝在台大的老師,並且在日後大力提拔、護航李登輝)這本書中的上篇第十八章<舊強人 與新強人>,提到蔣經國去世後國民黨內部的情勢變化。 「一位和父親(徐慶鍾)交情頗深的黨國大老,那時(蔣經國去世後)曾經向我作過深刻 的分析。他認為,蔣氏父子威權統治的時代,不要看那群王公大臣或者軍事將領,個個威 風八面,似乎權傾一時,但實際上在蔣氏父子眼中,都僅不過是一群供其使喚的奴僕而已 。這些長年在蔣氏父子左右的親信大臣,當然非常明白『君能貴之,亦能賤之』的道理。 他們的仕途完全掌握在主子的手掌心。蔣經國去世不久後,李登輝權力又還沒站穩,誰能 接掌主子的寶座,實在說任何一位大臣都有爭取的空間,至少這些大老都要鞏固既有的地 盤,就算是集體領導,也是當家作主千載難逢的機會。」 「尤其是在外省大員的眼裡,李登輝的黨政資歷明顯不足,只是拜省籍因素,以及蔣經國 驟然病逝所賜,捷登大位。而李登輝平日對國民黨黨內大老向來是謙恭有禮,卑抑自持, 這些大員認為可以掌控李登輝,所以才推舉李登輝出任黨主席,這樣既可對外杜攸攸之口 ,對內也可以暫時維持集體領導的局面,各取所需。當時,大家最忌憚的不是李登輝,反 而是蔣公的夫人宋美齡女士,他們擔憂這位在蔣經國時代退隱多年的老夫人,可能會利用 權力真空的機會,出面干政。」 「公推李登輝出任黨主席,是早已安排妥當的事。不料宋美齡女士突然捎來一封信,及幾 次電話轉達,希望能將黨主席的繼任人選問題,延後處理。至少應先辦完蔣經國先生後事 ,甚至能推遲到那年的七月十三日舉行的『十三全大會』召開時,再作議決。」 「蔣夫人這招意外之舉,幾乎打亂了原本的佈局。在接到蔣夫人的這封信之後,最感為難 和焦慮的,莫過於黨的秘書長李煥,和行政院長俞國華。李煥是經國先生的親信,但他和 老夫人的淵源並不深,而俞國華則出身官邸侍從,對夫人一向敬畏有加。為了因應這個局 面,相信他們傷透了腦筋。」 「當時,如果他們順從老夫人的意思,把推舉黨主席的日子延後,社會各界得知上情,必 然招致各種反彈批評;他們更惟恐夜長夢多,萬一夫人派抬頭復辟,老夫人重掌大權,蔣 經國遺臣們的地位豈不等於回到從前當『家臣』的年代,自己當家做主的美夢可能成空。 但如果違逆了老夫人的意思,蔣家畢竟根深柢固,昔日威權一息尚存,仍令大家惴惴不安 。」(154~155頁)    從上述可知,當時國民黨各大老之所以會推舉李登輝當黨主席,是各心懷鬼胎的、是害怕 宋美齡老太婆會重新掌權的、是害怕又要在蔣家勢力之下做奴才的。 而在《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李登輝唯一受訪,鄒景雯採訪紀錄)中也有關於當時李登 輝處於弱勢的描述:「當時的台灣,政治權力由蔣家人轉移到台灣人手上,史無前例,不 少知識份子對於既有勢力能面對強人已逝的新局面,抱持相當的疑惑,正在靜觀其變他們 是否與如何接納新主。面對騷動的民心、詭譎的權力現況,李登輝採取勤勞、謙卑的方式 來應對,顯然是有效的。...李登輝同時展開一連串的拜會行動,馬不停蹄會晤蔣夫人 宋美齡、蔣方良女士、前總統嚴家淦、總統府資政張群、俞大維、陳立夫、谷正綱、徐慶 鍾、孫運璿,戰略顧問劉安祺、王叔銘、黎玉璽、彭孟緝、于豪章,向他們徵詢國是。. ..在當年的政黨結構下,李登輝在一九七一年才加入國民黨,七二年入閣擔任政務委員 ,資歷短淺即接掌大位,不少國民黨人在情緒上的冷眼觀望,李登輝心中非常了解,因此 他必須完全放空自己,以取得舊勢力信賴。」 所以李登輝那時根本沒有所謂的班底,而且面對個個在國民黨資歷都比他深的大老們,他 也只能放低姿態;而他的實權也沒有深入黨政軍三方面,更何況情治單位。既然如此,就 算李登輝想要繼承兩蔣的獨裁作風,他也沒有這個能力。 別說是李登輝繼承蔣經國的位子,就算是國民黨其餘的大老們,甚至是蔣家第三代繼位; 在那種情況之下,誰都沒能有像兩蔣般的威權及勢力而能夠回到獨裁的時代。我認為,李 登輝並沒有結束兩蔣威權統治,而是在兩蔣死後,根本沒有人能夠再像兩蔣那樣的「獨攬 乾綱」;是「死亡」結束了兩蔣時代。 至於「蔣經國後期」開放黨禁、報禁、解除戒嚴及「李登輝時代」對民主的貢獻,我們不 能忽略當時黨外與民進黨的努力,而把功勞給了蔣經國或李登輝。蔣介石搞個人獨裁就不 用說了;蔣經國運用情治單位來為「父」作倀,在繼承大位後依舊黨國不分,大搞獨裁, 雖然死前實施了一點民主,但我們怎麼可以接受像李登輝那樣稱讚「兩蔣替台灣奠定民主 基礎」的說法?(見《台灣的主張》270、271頁) 我這樣比喻:民主趨勢是一條大河,台灣是河中的一條船,而黨外爭取民主的力量則推動 了水流。蔣介石這位船長一輩子違背了民主逆流而上(他小時後看到魚群逆流而上受到啟 發,難怪長大後也逆民主的潮流大搞獨裁,真是他媽的見賢思齊);蔣經國接位後,到了 晚年才允許這條船稍微順著水流;而李登輝則是根本沒有逆流的本錢,所以這條船也就漸 漸地順流而下。 有人會問:「難道李登輝都沒有功勞嗎?」 李登輝的功勞就是他沒有像袁世凱搞帝制那樣硬要違背潮流,但是他對於民主實在也沒有 破釜的改革。他當國民黨黨主席及總統的十二年間,國民黨內的體制依舊沒有好好地走上 民主這條路;國民黨照樣掌控媒體、掌控了國家資源;地方派系與黑金政治橫行等等,而 這些問題李登輝都沒有解決。 縱然李登輝對民主有貢獻,可是我們能夠過份地賦予他「台灣民主之父」的名號嗎?這樣 做豈不是太對不起當時為爭取民主而犧牲的黨外人士嗎?我們可以這樣不明究理嗎?可以 這樣拍馬屁嗎?可以這樣是非不分嗎? 至於那些每當有人批評李登輝就跳出來替他護航的人、說什麼「沒有李登輝就沒有台灣目 前民主發展」的人、說什麼「沒有李登輝就沒有目前言論自由」的人;這些人更是腦袋不 清楚之尤者。 首先,李登輝對台灣民主的貢獻並沒有那麼大;再者,就算李登輝真的是「台灣民主之父 」又怎樣?難道這樣就不能批評他嗎?你可以說批評他的人不按照事實、可以說批評他的 人有意識型態、可以說批評他的人感情用事;但是怎麼可以用李登輝對台灣民主有貢獻這 個理由來反對別人對他的批評呢? 如果這樣可以成立,那麼照李登輝「幾十年來,如果沒有這兩位(兩蔣)性格堅韌的領導 者,台灣恐怕早已被中共吞併,淪入與中國大陸同樣悲慘黯淡的情境」的說法(見《台灣 的主張》270頁),是不是我們也不能批評兩蔣了?是不是當初批評兩蔣的人都算是忘恩負 義? 當前人好不容易打倒權威後,難道我們還要創造出另一個權威嗎?這樣民主怎麼會進步呢 ? 2004/1/17 -- 我的新聞台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ivtec/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85.150.79
avis9:李登輝是很好的負面教材 推 218.172.99.198 01/17
yisdl:哈哈 原來李登輝如此無能 是國民黨太智障? 推140.112.213.153 01/17
inung:李登輝的偉大在於把文內所提之人全數鬥垮 推 61.231.196.4 01/17
yisdl:還有 文章中根本沒有民主過程的論點 推140.112.213.153 01/17
inung:也許把他們鬥垮不符合民主吧 推 61.231.196.4 01/17
damm:時無俊傑 使豎子成名 推 61.227.53.104 01/17
yisdl:無俊傑..XD 當時的環境之險惡 還無俊傑XDD 推140.112.213.153 01/17
damm:還ok啦,而且民主社會並不期待俊傑 推 61.227.53.146 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