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opmus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時電子報 】 林采韻/專題報導聽過原住民有拍手歌會嗎?蘭嶼達悟族有一種拍手歌會,歷史最早可追 溯至17世紀,不過,歌會屬娛樂場合非祭典儀式,族人鮮少對外提及,長期缺乏文獻紀錄 。 在傳藝中心民音所的支持下,有史以來首篇拍手歌會研究論文,將在下周「國際民族音樂 學術論壇」發表,使得台灣原住民音樂研究出現嶄新扉頁。 在原住民音樂領域中,拍手歌會屬達悟族特有演唱型式,始終沒有完整紀錄。這回負責研 究計畫的東吳音樂系教授呂鈺秀表示,包括1920年代日人北里闌及1960年代許常惠採集記 錄中,都不見拍手歌會蹤影。 現今留存有關拍手歌會的資料只有簡單文字描述,包括1923、1931年日本學者淺井惠倫兩 次造訪蘭嶼,文章中寫到達悟族的生活狀況,有一句:「年輕人在夜晚聆聽拍手歌會。」 另一個資料出自1950年學者鮑克蘭進行的口述歷史,據他推算,17世紀達悟族曾坐船至菲 律賓巴丹島參加拍手歌會。 所謂拍手歌會,乍看下是一群人圍坐,邊唱邊拍手,長期被忽略,呂鈺秀指出和達悟族人 態度有關,原因在於拍手歌會,以現代語言形容,類似卡拉OK大會和男女交友聯誼會,達 悟族人覺得不夠高尚,因此鮮少提及。「拍手歌會大都是單身男女參加,過程有人傳紙條 ,有人送禮物給對方,耆老們談起來,臉都紅了。」 拍手歌會大多在夏日舉辦,1個月唱個2、3次,大概從晚上9時唱到凌晨5時,過程十分瘋 狂,會中大家喝酒、吃烤肉(新聞、網站、商品)和水果。歌會分4部份:獨唱、獨唱加拍 手、眾人唱加拍手、眾人唱。歌曲旋律起伏不大,乍聽像是嗡嗡叫的噪音,呂鈺秀強調: 「他們的音樂無法用西方音樂美學判定,就像現代音樂一樣。」 雖然是男女聯誼的場合,但是演唱的歌詞並非讚頌愛情,而是記錄生活,述事手法充滿反 喻和譬喻。像是「我們前代擁有一切的芋頭」中的「芋頭」代表財富。形容捕到大魚,歌 詞中不用「魚」而是「豬」,因為達悟人相信魔鬼,如果把話講白了,魔鬼就會搶走他們 的魚貨。 隨著老一輩族人凋零,拍手歌會傳統逐漸失傳。呂鈺秀指出,在蘭嶼6個村落中,有2個村 落已湊不足參加人數,「椰油村」20多年沒舉辦過,在錄音前還花了3天練習。此外耆老 們已不再年輕,請他們熬夜演唱,大家都猛吃檳榔提神,非常敬業。 目前達悟族約有4千人,據呂鈺秀統計,從1970年代至今,國內外只有3本學術論文研究達 悟族音樂,顯示外界對達悟音樂了解十分有限。她以一年時間採集蘭嶼有聲資料,都保存 於民族音樂中心,提供未來深入研究的材料。 -- ※ Origin: 碧海藍天 <bbs.ntit.edu.tw> ◆ From: ccsun25.ncn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