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roza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情緒之苦不一定等同於心理疾病,我們必須停止把情緒之苦當作一種病態, 接受自己的陰暗情緒,才能藉著它們的力量療癒傷口。這即是本書作者米莉 亞‧葛林斯潘〈Miriam Greenspan〉書寫的中心意旨。 事實上,在現今普遍憂鬱的時代裡,絕望成了一種醫學症狀。通常絕望會所 謂的憂鬱症作為表現或探討的依據。當人憂鬱時會去看醫生,吞下克憂果或 百憂解等藥丸後,感覺自己的情緒獲得了舒緩,然矛盾的是,這種治療方式 反而降低我們對絕望的耐受力。葛林斯潘並不否定醫療手段有一定程度的幫 助,但除了醫界觀點所說憂鬱是血清素匱乏的生理疾病論調之外,她提出了 另一個可能的思考方向:負面感受應是能促使我們正視陰暗的事實,從痛苦 中創造出意義、讓心靈重生並轉化的補償過程。 身體總會默默承載大量的情緒創傷,一般人藉著身體以外的忙碌--有助於 分心的事物,陷入強迫性的耽溺、焦慮或任何一種能讓我們攀附的消遣,讓 自己逃離因情緒所產生的身體不適,形成將感受與思考分開的意識狀態,精 神病理界俗稱的「解離」,因此造就出各種成癮者。 從小我們被教導要切割自己的情緒,不能輕易展示自己的脆弱,使我們忽略 許多長年因未提及或未哀悼的失落而引發的悲傷,用淡漠麻木的態度將其包 裹起來,不斷壓抑遏止的結果,終將在日後逐漸顯露出來。悲傷的威力是強 大的,若用逃避的心態掩蓋它的力量,我們永遠無法學習隱含於其中的智慧 。 作者在書中不厭其煩地告訴讀者:要關注自己的身體,承受絕望而不恐慌及 逃躲,與內心的絕望對話,以痛苦為引,將能看見陰暗的核心,證明生命的 存在價值。這樣的論點雖然顯得過於樂觀,但或者正如她所言:「陰暗情緒 本身並不會傷害我們,傷害我們的是一般人對它所抱持的負向態度、毫無技 巧的因應方式,以及一碰到陰暗情緒就不自覺產生的情緒恐懼症。」 一個人若未曾置身悲傷,那麼他就無法完成悲傷。惟有當我們徹底經歷心碎 、拓展自我並停止抵抗悲傷這一連串的歷程,才可能看清生命的有限,冶鍊 出感恩的心靈。以這樣的角度來看待,抗鬱劑或許就不是唯一的選擇,陰暗 情緒也能成為治癒自己的最佳解藥了。 ******************************************************** 以上是我的讀後感想 其實書裡講的東西很多 包括為什麼一般人對於情感疾患者無法願意傾聽的原因 還有面對憂鬱的情緒練習 讓我在閱讀的同時得到很多.... 雖然我真的覺得作者真的過於樂觀了 不過也因此提供我另一種處理憂鬱的可能性 或許我不應該再逃避我的憂鬱 而是學會正視它的存在.... 推薦這本書給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83.213
musiccalo:我倒是很欣賞她的論調,也滿認同文章裡的一些東西:) 10/27 18:32
rainning13:這本書被我劃得滿滿都是紅線XD 10/27 20:48
chaos0807:哇賽…真的是不推不行的啦!寫的超好的XD 10/27 22:08
chaos0807:借轉Psychiatry版一下@@忘記先告知了 囧 10/27 22:27
nyee:我的輔導老師也說過類似的話..應該是有看這本書吧 10/28 19:28
chaos0807:也有可能是看過類似的書,或者是她個人經驗有所體悟… 10/28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