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roza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sak (竹子狐)》之銘言: : : 好像不是"心理衛健"是"心理衡鑑"....= = : : 我還是想問一下那是什麼? @@ : : 有人做過嗎? 心理衡鑑(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是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蒐集多方資訊 包括行為觀察、晤談(個案及家屬)、心理測驗等 常用的工具包括智力測驗、羅夏克投射測驗、自陳式量表等 對個案有初步的了解以、回答轉介者的疑問、對之後的治療提出建議等 在醫院的話常見的轉介問題如 個案認知功能狀況如何? 有無障礙? 個案之診斷為何? 個案之人格特質為何? 適合進行心理治療嗎? 過程約需三小時 對心理師與個案都是疲勞轟炸 所以有時心理師缺乏禮貌並不是專業所需 XD 個案有知的權利,在過程中有任何疑問都可提出 聽起來心理衡鑑很厲害 但大家都知道,即使有工具的幫忙 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徹底了解一個人 所以對結果也不需太過執著了 美國的臨床心理師早期主要工作內容之一便是心理衡鑑 但隨著社會越來越客觀的看待心理測驗,減低過高的期待後 他們進行心理衡鑑的機會也較少了 在台灣相當相當可惜的是 心理師在做完衡鑑後 通常不會再替這位病人作治療 這很可惜,因為心理衡鑑的主要目的就在於後續的治療 再跟大家討論另一個話題 關於心理師的 健保局給付給心理師的點數比例很可笑 在地區醫院進行一次心理衡鑑約可跟健保局要到1千多塊 但要完成一定品質的心理衡鑑"至少"需4小時(含打報告) 所以在某些私立醫院的心理師為了衝業績 (或許是院方要求) 只好簡化、草率的進行衡鑑 講難聽點,衡鑑變成幫醫院賺錢的手段,而且很難賺!! 另外大家猜猜健保局給付心理師心理治療一小時多少錢? 答案是300多塊,比家教還不如 這可怕的數值不管是對病人 或是對臨床心理師這個專業都有相當不好的影響 醫院常轉介衡鑑 而不是心理治療 (因為money) 心理師做治療的時間就被壓縮了 因此就有版友說的問題 如排不到治療時段 或是治療次數有限等等.. 對臨床心理專業來說 其定位變成評估者而非介入者 除了越來越缺少人味外 對心理治療的訓練與學習也少了 至於心理師本身呢 對我們來說 衡鑑其實有點枯燥 每週都要作類似的測驗 且缺乏成就感 唉 一個衡鑑時段可以與三位個案進行心理治療 何樂而不為? 只是現在的醫院與企業越來越沒兩樣了 一天到晚計算員工的產值 在這樣不合理的給付下 心理師變成醫院的賠錢貨 賺不了錢的心理治療更是不受到重視 實在搞不懂健保局為何會定這樣的給付 (我想跟利益權力拖不了關係) 印象中學界的老師們也曾跟健保局爭取過 結果跟狗吠火車一樣 為了讓臨床心理師能替個案提供更直接 更好的服務 請大家告訴大家這樣的現象!! 抗議不合理的制度!! ※ 編輯: hope1 來自: 163.29.19.200 (11/07 10:02)
sheepin:精神科整個科就是醫院的賠錢貨呀(嘆) 11/07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