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roza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身體畸形性疾患(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歷史沿革: 1886年,Morselli醫師首次報告一群堅信自己外表醜陋, 而且堅持別人也如此看待他們的病人。 Dysmorphophobia在往後的數十年間,在歐洲精神醫學界不斷的被提出。 除了Dysmorphophobia外,此病症也以各種不同名稱出現, 如Beauty Hypochondriasis、Monosymptomatic hypochondriasis等。 Dysmorphophobia來自希臘文“dysmorfia”, 首次出現於“Histories of Herodotus”中, 意指“斯巴達最醜的女孩” !(“ugliest girl in Sparta”) 在1905年左右,Kraepelin認為Dysmorphophobia的病人, 其症狀堅持度(persistent)高,且為ego-dystonic, 因而建議將此病歸為Compulsive Neurosis中。 雖然Dysmorphophobia最早於歐洲提出, 但在ICD-8及ICD-9中,均未提及此病。 而首篇相關的英文文獻,更是在1970年才在Am J Psychiatry中提出, 在DSM-I及Ⅱ及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中,均未將Dysmorphophobia納入。 在DSM-Ⅲ中,Dysmorphophobia以“例子”( an example)的方式,       首次出現於Atypical somatoform disorder中,       但並未具備診斷準則,也未區分妄想型及非妄想型。 在DSM-Ⅲ-R中,Dysmorphophobia分為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        及Delusional Disorder,somatic type。 DSM-Ⅲ-R則嘗試將妄想嚴重的個案歸類為Delusional Disorder,以區分其治療方式。     BDD歸屬於身體型疾患(Somatoform Disorder)中。     具有妄想成分的病患,仍歸屬於Delusional Disorder,somatic type中。 **定義及病因(Definitions and Etiology) 根據DSM-Ⅳ的定義,BDD病患會 (1) 專注於外觀有缺陷的想法。此缺陷或者屬於想像的,    或者即使身體型態稍微異常,此人的擔憂程度也太過分。 (2) 此專注念頭必須造成重大痛苦,    或損害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 (3) 此專注念頭無法以其他精神疾患作更佳解釋   (如發生於心因性厭食症之不滿意自己身材及體型。) 至目前為止,對BDD的病因仍未有明確的瞭解。 過去傾向於以心理因素來解釋: 如童年的創傷-過度批判的父母或照顧者、低自尊等。 Freud曾在“Wolfman”個案中,描述一位病患不理正事, 反覆藉由鏡子觀察自己的鼻子,並堅信自己的鼻子上有疤痕、坑洞及紅腫。 依據Freud心理分析的結果顯示,這位病患的鼻子隱含陽具的意義。 病患的內心其實渴望去勢,成為一名女性。 就社會文化層面而言,BDD病患往往過度重視及錯誤地詮釋社會中「美」的標準, 並常不當使用美容外科手術來「改正」外表。 BDD病人常較敏感、缺乏安全感、自戀、焦慮、完美主義、內向及有慮病傾向。 近年來發現BDD與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有極多重疊之處, 因而推斷BDD亦應與Serotonin不足相關。 但已達delusion程度之BDD(BDD診斷可與Delusional Disorder,somatic type共存), 推測應與多巴胺(Dopamine)較相關。 **臨床病徵及流行病學資料 BDD病患對於身體的任何一部份均可能產生不滿,並誇大這些「缺陷」。 BDD病患可能在不同的時刻,對不同的身體部位產生不滿; 或在同一時期,對兩種以上的部位不滿(如:抱怨“雙下巴”及“太鼓的腮幫子”)。 BDD與厭食症患者或變性症患者不同之處, 在BDD患者對身體的不滿是局部的,而非整體的body image的不滿。 最常被BDD患者抱怨的部位為臉部的缺陷(facial flaws)。 他們可能會抱怨臉部的皺紋、斑點、疤痕、痘子、膚色等等。 其他BDD患者也會過度關心的部位包含生殖器官、頭髮過多或過少、大腿、臂部等。 因而除了整型外科外,BDD患者也常至皮膚科看皮膚及頭髮; 內分泌科看毛髮過多;泌尿科看生殖器官過小等問題。 BDD一般於青春期發病,平均發病年齡為19歲。 一般認為這與青春期青年本來就重視外表,而此時期身體正歷經鉅大轉變有關。 BDD的男女比率相當(1:1.3)。 至今只有日本一項274位BDD病患的調查中發現,62%的患者為男性。 大多數的BDD患者未婚,大多數在發病後6年才開始至精神科就醫。 <人格特質> 過去的一些個案報告及流行病學研究指出, BDD患者具有obsessive-compulsive、schizoid及narcissistic等人格特質。 他們一般較追求完美,易自我批判、缺乏安全感、敏感及內向。 <臨床症狀> 典型的BDD患者每天均花很多時間攬鏡自照,來確認自以為的「缺點」是否依舊存在。 有些則完全不照鏡子,害怕見到令人傷心的「缺點」。 更有BDD患者不斷梳理頭髮、或不斷拔除某些部位的毛髮,以使自己「變漂亮」。 <共病診斷> 最常與BDD共病(co-morbid)的精神科診斷為憂鬱症。 大多數的調查顯示,BDD病患常出現Secondary depression。 其他共病診斷包含強迫性精神官能症、精神分裂病、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等。 然而,BDD與這些共病診斷的因果關係仍待進一步了解。 **病程 目前尚缺乏對BDD的長期追蹤研究。 已有的追蹤調查顯示BDD為慢性疾病,症狀在不同時期可能在不同部位間轉換。 BDD對病人的生活影響十分鉅大。 1994年,Phillips醫師在追蹤100位BDD患者後, 發現超過一半的病患曾至精神科住院,約30%有自殺紀錄。 BDD的病患常因自覺醜陋,而拒絕上學、工作; 大約有1/3的BDD患者,其生活完全局限在家中。 BDD患者較特別的副作用為不當尋求整形外科的處置。 約有一半的BDD患者在病程中,會去尋求整形醫師的協助。 然而,在開刀後,BDD患者對整形的成果滿意度較一般病患差; 或是即使對整形部位滿意,但對身體整體的body image仍不滿意, 並進而開始挑剔另一個部位。 **治療 <藥物治療> 過去數十年的研究顯示,SRI類的藥物, 如fluoxetine及fluvoxamine對BDD的療效與對OCD一樣有效。 即使對於有妄想成分的BDD患者,SRI類藥物仍有不錯的療效。 其他如抗精神病藥物、Trazodone、鋰鹽、BDZ, 除了clomipramine以外的三環類藥物及抗癲癇藥的療效均不佳。 在其有抗藥性(refractory),或有妄想成分的BDD患者, 可以低劑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 如:Risperidone來加強藥效,治療效果不錯。 <認知行為治療> 目前的CBT治療大都是針對其他種類的身體形象障礙, 如肥胖症、飲食障礙,或強迫症、社交畏懼症等患者進行, 較少為針對BDD患者而設計的。 不過一般認為針對上述病症的CBT治療方法,應同時適用於BDD患者。 一般的治療原則在於: 認知治療上強調協助BDD患者了解到他(她)對外表的判斷會導致情緒困擾。 或是一些錯誤的認知:如一個人必須完美無暇才會讓別人接受等; 會使一個人無法面對身上任何瑕疵。 BDD患者傾向於過度強調「美醜的吸引力」及誇大「自身的缺點」。 因而BDD患者的認知治療首先協助個案了解其認知上的錯誤、思考上的偏差, 同時訓練個案分辨出這些問題,並逐漸改變思考模式。 除此之外,也訓練個案減少對自己的否定, 學習用簡短、但較中性的語言來形容自己的缺點。 治療師同時協助個案分析情景,了解自己是否誇大別人對自己的評斷。 **結論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目前已知BDD為一種慢性、且對病患身心及生活功能影響極大的病症。 BDD的治療並不容易,一般建議以SRI類藥物合併認知行為(CBT)治療最為有效。 目前BDD仍有許多未被探討的一面, 如BDD與其他共病診斷,尤其是OCD、憂鬱症及社交畏懼症之間的關係、 具有妄想成分及不具有妄想成分的BDD是否屬於不同疾病診斷等均仍在研究中。 近來更有精神科醫師建議以Body Image Disorder涵蓋各式的身體形象障礙疾病, 如飲食障礙及BDD。 **參考文獻 (1) Allen A, Hollander E: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Psych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0. 23:617-28. (2) Veale D, Boocock A, Gournay K et al: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 survey of fifty cases. Br J Psychiatry, 1996. 169: 196-201. (3) Sarwer DB, Wadden T:    An investigation of changes in body image following cosmetic surgery.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2. 109: 363-9. (4) Sarwer DB, Wadden T, Pertschuk MJ:    Body Image Dissatisfaction an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in    100 Cosmetic Surgery Patients. Cosmetic, 1997. 101: 1644-9. (5) Veale D, Ennis M, Lambrou C: Possible Association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with an Occupation or edu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Am J Psych, 2002. 159: 1788-9. -- 我只看的到不幸。 因為我沒有陰陽眼, 所以我看不到那虛無的幸福。 http://www.wretch.cc/blog/joycelove http://blog.pixnet.net/joycelov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70.11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