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regime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關機、不掛網 減少干擾 生活很easy 【記者梁玉芳】 即使電子科技無遠弗屆,社會中仍有人能清醒地對新科技保持理性距離,他們關機或根本 拒絕使用。前年苗栗科技大學引進國外的「關機運動」,算是集體反省的濫觴,參與者可 以用電視遙控器換書回家看。 洪蘭/ 省下時間 看更多的書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是資深「無電視族」,她四處演講,呼籲把看電視 的時間省下,可以看更多書。 洪蘭說,這都要感謝當年那家彆腳的搬家公司。一九九二年她和曾志朗帶著孩子舉家由美 返台,搬家公司卻把所有電視機、微波爐、碗盤,全都摔碎。自此,她家不再有電視,同 時也體會「人只要有一隻碗、一雙筷子,也可以過活」的簡單哲學。 由認知專長,洪蘭更有拒絕電視的理由。她說,美國知名大學如史丹佛的研究,早證明臥 室裡沒有電視的三年級學童,在語言能力的表現上要比有電視的小孩高。 她解釋,看電視是被動接受訊息,閱讀時卻是主動的神經活動,主動的認知才能形成記憶 ,才是有意義的學習。 除了電視,科技對人類生活的侵擾,也讓許多人在科技潮流中,寧願反其道而行:拒絕手 機,拒絕掛網(成天掛在網上)、關上即時通,對新科技更顯謹慎與主動選擇。 呂秉怡/ 只用叩機 不想被打擾 在人手不只一支手機的年代,要找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只能打「叩機」(呼叫器 )。這是呂秉怡的堅持,「我不想讓手機打擾我的生活」。 用呼叫器用了十三年,呂秉怡自嘲:最大的噩夢就是「有天中華電信會通知我:喂,呼叫 器沒人用了,維修硬體不划算,您換用手機吧。」 呂秉怡說,一旦有了手機,不論走到天涯海角,總是會被找到,而且不時打斷手邊正在專 心做的事;但叩機就溫柔多了,「可以選擇回電的時機,而且,回電之前可以先想想要怎 麼說,喘口氣」。 無殼蝸牛運動召集人李幸長幾度哀求呂秉怡:「拜託,送你一支手機好不好。」呂秉怡不 太好意思,弄了個手機,但只打不接,功能是省得找公共電話回電。 黃道琳/ 力求簡單 不玩新把戲 翻譯「菊花與劍」的知名譯者黃道琳也是這類人物。他一年前終於接受手機,但只打不接 。他一直覺得自己「可以不需要手機」,但後來發現,手機有時可以拿來對付「台北市很 難停車」的問題,比如開車送東西給朋友,可以打手機請對方下樓取物,他省得找停車位 。 他說,他一向對使用新科技「很落後」,總是朋友圈中最後一名,因為他的生活力求簡單 。「手機應該是我最後一個使用的科技產品了吧。」黃道琳說,他年紀大啦,年過半百, 不想再學新把戲。 唐諾、朱天心/ 一字一字 堅持手工業 在網路時代,作家夫妻唐諾和朱天心幾乎和電腦絕緣,寫稿堅持「手工業」,仍是一字一 字爬格子。 唐諾說,寫字是他思考的一部分,他寫稿修改得厲害,一修就重謄一次,每次重謄是思緒 的釐清。一天大概就寫個三五百字,多的話,一千字;但第二天,仍重謄最後那三百字, 「這樣思緒才連得上」。 唐諾說,寫字是他很大的樂趣,他並不排斥電腦,但他排斥視電腦為帶來美麗新世界的神 話。 唐諾對上網十分節制,「我不瀏覽,不聊天」,看完消息,立即下線,因為「我本來就不 是愛聊天的人」,不會因為面對電腦就突然轉了性。他也不用手機,因為「許多事不需要 比別人更早知道」,生活中沒有大不了的急事,所以手機對他並不重要。 朱天心說,萬一朋友有急事,非得傳電子郵件找他們,只得寄給女兒謝海盟,女兒甘心成 為收發秘書的條件就是「她玩線上遊戲時,我少念兩句」。 對科技工具的態度,其實反映了人的生活價值。唐諾說,他不用電腦、不用手機、不開車 、不愛哈拉,其實是很一致的生活態度,都是因為不想給自己找麻煩。「不用電腦和上網 ,只要帶著筆和墨水,我就可以到咖啡廳寫稿,不被人找到。」 林萬億/ 面對科技 保有主控權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面對科技,人類還是保有主控權,並不是只能被動等著被科 技帶來的資訊焦慮淹沒,生活步調隨著科技工作團團轉,「關機、斷線」就是一種逃離與 反抗,主動對抗因為科技引起的生活干擾,至少證明人面對科技還是保有一點主體性吧。 【2005/08/08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LIFE/LIF1/2831395.shtml --      女色多瞞人﹐人惑總不見。龍麝暗薰衣﹐脂粉厚塗面。      人呼為牡丹﹐佛說是華箭。射人入骨髓﹐死而不知怨。                            —慈受禪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8.217.133
bobhsiao:最近小弟也有這樣的念頭,好像會流行耶。220.130.192.229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