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regime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現代人的文明病--身心症 精神科 王興耀副教授(90年4月) -------------------------------------------------------------------------------- 所謂「身心症」,並不完全就是「心理病」。一般而言,它可分為兩大類︰(一)當事人 原先就有生理疾病,如十二指腸潰瘍、偏頭痛或冠狀動脈病變等。而當面臨生活壓力時 ,難免引發錯綜複雜的情緒變化,且間接惡化了既有疾病的症狀,變本加厲。例如嚴重 的腹痛、心臟病復發等。(二)當事人本身並無任何器質性疾病,但卻有胃脹、胸悶、 疼痛、心悸等問題。 對於第一類身心症的患者,傳統醫療行為多著重於器官的治療,而鮮有針對情緒管理、 壓力調適來處理,故常造成既有生理疾病慢性化,且復發率高。例如,十二指腸潰瘍 復發多次且容易出血的患者,經研究發現,其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比例遠比控制組還多 出三倍。而導致冠狀動脈疾病復發率高的傳統危險因子,除高血壓、高膽固醇、肥胖、 糖尿病外,研究也證實,若患者合併有憂鬱症、焦慮症時,亦是復發之危險因子,且統 計解釋量遠比傳統危險因子還高出許多。換言之,憂鬱症、焦慮症對於心臟血管疾病復 發的危害比起膽固醇、高血壓等來說,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二類身心症的患者,常見的症狀就是胃脹與胸悶,前者即使透過腹部超音波、胃鏡, 或其它檢查,卻無法發現患者生理上有任何病變。而後者,透過X光照射、超音波或心電 圖也多是徒勞無功。結果是患者為找尋病因,便經常到處逛醫院(doctor shopping),並進行各式各樣的檢查;而研究發現,這些病人背後隱藏有憂鬱症、慮病症 者約佔87%。在我國目前健保支付制度採「論量計酬」下,遭遇該類病人,也只能讓醫 師順便為其作全身檢查,因應上顯得無能為力。然而,在英國、加拿大、德國等先進國家 ,目前多採取疾病管理制度,其要求患者要先看家醫科,處理初步可能的心理、情緒問題 ,嚴重者才轉介「精神科」或「身心科」診治。藉此措施,病患可事先經家醫科篩選、 限制而避免重覆檢查,浪費醫療資源。諷刺的是醫療品質雖提高,但病患的醫療滿意度 反而下降。據瞭解,台灣病患的醫療滿意度約為75%,居世界首位,而德國、加拿大等 國的病患醫療滿意度卻只有約52%,探究其道理就在於台灣嚴重缺乏疾病管理概念, 行事過於順從病患要求,促使醫療相關檢查浮濫,造成高滿意度的數字假象。 總之,不論是第一類或第二類的身心症患者,皆應先由家醫科或內科處置,若經評估肇 因可能是合併有憂鬱症或焦慮症時,才需轉介至「精神科」或「身心科」,以作進一步 的治療。 【End】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004/4684b.htm -- 歡迎參觀我的新聞台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occst2002/ 與我一同分享快樂時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