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ingl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雖然國情會有些不同,但是有些地方也是很雷同的,或許有參考之處 (全世界都有單身,單身一點都不孤單哦,甚至某些角度來看,單身的經濟能力更佳)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9/08/cont\ ent_5064196.htm “單身經濟”:單身部落的富貴標簽 2006年09月08日 08:48:38  來源:市場報 廣東省人口和社會發展研究課題組日前完成的一份報告顯示,該省15歲及以上未婚人 口達到2063萬,單身率為31.9%。5年前這個資料是29.9%,10年前則為 23.8%。清華大學博士後、科技社會學家鐘慶才近日則說,進入21世紀初,北京、 上海的單身男女已衝破100萬,廣東、北京、上海和武漢等省市,已同步卷起第四次單 身潮。 如果說單身能成為一個浪潮,就是選擇獨身的人越來越多,才會提出這個概念。如果說上 世紀的單身潮是帶有時代性的被動,那么現在出現的單身部落卻是對自己生活的選擇。他 們從二十七八歲到三十七八歲,他們收入頗豐、工作繁忙,他們有情趣、有期待,不找對 象並不是因為嫁不出去,而是因為不想嫁。 單身貴族的現狀分析 “賺錢、攢錢,退休後到法國或地中海邊買座小房子,一個人開個小旅館,畫畫、讀 書、做自己愛做的事。”35歲單身女性周穎(化名)的人生規劃中,沒有給家庭和伴侶留 下任何位置。作為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周穎的選擇完全出於自願,“我只喜歡這樣 的生活。” 周穎並非特立獨行,越來越多的都市適齡人口選擇暫時或永久單身。 華南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張建武曾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透過對第五次全 國人口普查的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廣東未婚人口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其中男性未婚人口 為1096萬,佔同齡男性人口34%;女性未婚人口968萬,佔同齡女性人口30% 。 在香港有70多萬未婚、離婚、或喪失配偶的單身女性,當中不乏月入數萬甚至數十 萬的單身女貴族,身價過億的富婆、富姐,叱吒官場的女中堯舜,慕煞世人的娛樂明星等 。 隨潮而生的“單身經濟” 當單身主義者們誓將單身進行到底的時候,也引出了一個新名詞:“單身經濟”。“ 單身經濟”的概念最早由西方經濟學家提出,將其定義為“單身女性經濟”——“她們是 廣告業、出版業、娛樂業和媒體業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因為獨身而且收入不 菲,她們是最理想的顧客。與其他階層相比,她們更有花錢的激情和衝動,只要東西夠時 髦、夠奇趣,她們就會一擲千金。” 目前的單身潮不只是我國的獨特現象,而是全世界的一個趨勢,國外亦有研究稱這種 現象為“逃避主義”。我國東南沿海的發達地區,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大、生活節奏的加快 ,是導致這一地區人們不願選擇婚姻的主要原因。 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左曉斯表示,婚姻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大 幅上升,是單身潮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社會學的調查表明,單身潮主要出現在白領和中 產階層人群,結婚的大額支出,往往構成他們的一個顧慮。 專家指出第四次單身潮屬於主動單身,說明社會的價值取向越來越多元化。趨向於主 動單身的這批人注重生活享受,消費能力強,有可能催生以單身人群為目標市場的“單身 經濟”。 享受生活的經濟影響 一份媒體調查結果顯示,國內30.35%的單身女性將“攢錢買房子”作為首個消 費意向,其次是“買衣服和美容”(佔30.02%)。此外,“職業充電”和“業餘玩樂 ”分別佔15%。 受影響最大的也許是房地產和汽車行業。專家認為,隨著單身浪潮的出現,小戶型房 和小排量的汽車將大受歡迎,同時,家電、保險、娛樂和旅遊等產業可能是另外受益最大 的產業。 業內人士指出,在社會保障方面,單身潮對社會保險不會有什么影響,但是可能刺激 商業保險的發展。 當然,並非所有行業都會從“單身經濟”中受益,與婚姻相關的嬰幼兒產業也許就會 喪失不少市場。按照專家的估計,目前國內嬰幼兒總人數大概在1.07億,以每個嬰幼 兒每年消費5000元計算,整個市場規模總計在5000億元以上。如此一來,如果有 30%的潛在父母選擇單身,那么整個市場空間將減少1500億元。更不用說其他與婚 慶、婚姻相關的產業了。 但是也有專家指出,單身潮出現對消費結構將產生深遠影響,但是消費總量不會下降 ,反而有可能上升。統計資料表明,單身人口的儲蓄傾向比家庭低,而邊際消費傾向更高 。 中國有句古語: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然而,現在的婚姻觀念已經演變,單身潮現像 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個必然的階段,當單身成為一種生活立場,變成一股新的經濟動力, 何不貼上富貴的標簽,快樂地生活一回呢? 鏈結 第一次,“文革”前(1949—1965年)。1950年中國第一部《婚姻法》公 佈施行,男女平等的觀念正式從制度上予以確立。隨之而來的是波及全國的離婚潮,大量 “一夫多妻”的婚姻解散,形成巨大的女性單身人口,那時期的離婚率與現在相比都是最 高的。 第二次,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逐步從 封閉走向開放。知青返城,城市裏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齡單身青年,特殊歷史原因導致一批 青年人單身,其中主要的還是女性。 第三次,上世紀90年代前後。與前兩次不同的是:他們不是被動單身,而是主動選 擇單身。追求自由的思潮在青年男女中爆發,1980年《婚姻法》修改後,“感情破裂 ”這種很難量化定性的指標可以作為離婚的合適理由,使離婚人口突然劇增。(馬麗雅) --- (這是同篇報導的延伸閱讀,寫得也不錯,一起附上)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9/08/cont\ ent_5064383.htm 跳過“單身經濟”陷阱 2006年09月08日 09:08:43  來源:市場報 單身消費,意味著自由,意味著精彩,意味著樂趣,也意味著你將有份昂貴的賬單。 1 形單——所以價貴 一個人很貴。 吃、住、行三個方面,兩個人的開銷和一個人相差無幾。這就意味著,如果你單身, 你付出的生活代價就比非單身人士貴出了一倍。 此外,各種為情侶、夫妻設計的服務,也與你無關。比如:情侶保單、健身卡算起來 比單身優惠許多;獨自出遊,可恨的是有些外航非要雙人出行才可享受誘人折扣。凡此種 種“不公”,單身的生存成本居高不下。還有,公司配給的物質福利總是消耗得太慢,除 非敢於消受過期物品;而員工配偶、子女可享受的福利完全和單身人士沒有關係。 理財錦囊:多交單身朋友。同性的異性的,越多越好。團結起來,對付這一吞鈔黑洞 。看過《老友記》嗎?6位知己合租一個別墅,不僅享受了舒適生活,又節約了支出,還 賺來一堆友情。   2 愛自己——誘惑多多 因為沒有老公等著照顧,沒有孩子等著喂奶,單身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對自己 好一點上。 兩瓶葡萄酒,其中一瓶汽酒、一瓶白葡萄酒;一罐豆泥;12塊煙熏鮭魚;1塊黑莓 蛋白奶油餅。這是《BJ單身日記》中BJ們在英國最大一家商廈——馬克斯·斯賓塞百 貨公司的購物清單。BJ們比較喜歡喝酒,習慣吃方便的“微波爐食品”。而馬克斯·斯 賓塞百貨公司適時調整了商品結構,以更好地“討好”這些單身貴族們。 商人們正驚喜地發現,“她經濟”正帶給他們無限廣闊的市場“錢”景。她們比男人 更捨得花錢、願意花錢,並且拉著更多的同伴來花錢,當然值得頻送秋波。臺北一家位於 市中心的高檔酒店,針對女性推出了漂亮女人住房專案:全白的浴袍換上紅色腰帶,杯墊 中有朵玫瑰花,衣櫥裏準備絲質衣架,浴缸旁安置可隨手安放雜誌飲料的置物架……此外 ,把拖鞋從床頭櫃中取出放在門口,方便她們進門後第一個動作——脫下疲憊的高跟鞋。 最受歡迎的也許是“賴床早餐”,免去她們為外出早餐的狀飾之苦。 足夠周到、足夠體貼、言聽計從,絕對是理想“對象”,可是很容易上癮的哦。但是 ,一旦你錢袋空空,立即被打回灰姑娘原形。 理財錦囊:目前絕大多數單身新貴屬於時間型收入工作者,即以付出自己時間獲取相 應酬勞。要想獲得額外收入,適度投資是明智的選擇。將每月收入的10%至30%作為 固定投資款項:基金、房產、股票等。當然,要借助專業理財人士的智慧,為不確定的未 來預備一份可依賴的保障,看著戶頭上數位的增加,一定很有成就感。   3 我行我素——非理性消費 從來沒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精打細算,也從來不必在“是給寶寶買一架鋼琴,還 是和老公一起享受馬爾代夫天堂之旅”之間掙扎,自己愛怎么花,就怎么花。心情大好, 要購物;心情奇差,要購物;新貨上市難敵誘惑,尾市折扣正好血拼;下班早,不如到處 逛逛;加班晚,索性就晚些回去。節日假日家庭日,更是消費的好理由。如果遇到買房購 車之類的大項支出,少了另一半的中肯意見,盲目衝動的幾率也許相當高。 理財錦囊:很少有人願意每天花上3分鐘記錄一天的開銷,並且在第二天已經完全記 不得昨日的500元芳蹤何處。雖然相當枯燥瑣碎,但詳列現金流動、掌握開銷趨向是很 好的習慣。只需要1至2月,即可了解哪些支出是不必要的,而哪些是對未來有益的。 4 單身風險——危機獨立難支 全盛時期每月6000元的新居按揭付款完全不成問題,但誰能擔保長盛不衰。可一 旦遭遇不測,開銷就沒底了。單身生活表面風光,隱憂卻是不少,抗風險係數常常是出人 意料地低。尤其是貸款消費者,繁榮時左右逢源,衰退時就難免捉襟見肘了。 理財錦囊:   1.購買保險 單身新貴主要考慮的應是意外風險保障和必要的醫療保險以及為贍養 父母而購買的定期壽險。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也可以購買兼具保障與投資功能的儲蓄型、 分紅型保險。 2.留有備用金 每一個優秀的專案經理都會儲備有一筆意外開支準備金,因為再完 美的計劃也可能被突如其來的變故影響。人生的不確定因素更多,早做準備,才有迴旋餘 地,不至於毫無應變抵抗能力。 3.警惕債務 許多銀行正以附加值和優惠奉送來吸引信用卡用戶,不少人爭相申請 多張信用卡遠遠超過了真正需要的數量。刷卡方便快捷、先花費後還款也很愜意,但無意 中卻放鬆了對消費能力的警覺,超過預算。而一時不察拖欠還款,利息往往十分可觀。( 宗合) ※ 編輯: CherryVoe 來自: 61.228.242.76 (03/15 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