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k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314/17/220ne.html 2010/03/14 10︰12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英格蘭達拉謨大學(Durham University)科學家Dave Alexander等人,利用雙子北座望 遠鏡近紅外積分光譜儀(NIFS)觀察位在宇宙大霹靂後僅30億年的類星體(quasar)SMM J1237+6203,發現導致早期宇宙星系中恆星誕生速率猛然降低的災變證據。這些科學家希 望這個發現能增加對星系形成與演化的瞭解。 類星體是中心大質量黑洞非常活躍的大質量星系,又稱為活躍星系核(AGN),Alexander 等人觀測發現SMM J1237+6203光譜中出現氧離子(O III)寬發射譜線,顯示星系中物質 流動速度非常高,這是表示有遍及整個星系的物質流(outflow)。 他們認為,這個觀測結果顯示SMM J1237+6203星系在幾近數百萬年的期間,受到星系中心 大質量黑洞發出的星系物質流或超新星爆炸產生的超強恆星風影響(superwind),不斷 發生一連串威力相當於原子彈數兆倍的劇烈爆炸,總能量瀕臨使星系瓦解的程度。 爆炸發生時會使星系中的氣體炸散,最後連星系重力也無法留住這些氣體,使製作新恆星 的原料減少,星系中的新恆星誕生速率才下降到一般程度。 科學家之前對銀河系鄰近區域的大質量星系進行研究,發現這些星系中的恆星形成速率, 似乎在宇宙早期猛然驟降,限制星系繼續擴展。科學家雖然很早就提出是星系向外吹出的 能量流或超新星的強烈恆星風造成此現象的理論,但在此之前一直苦於證據。Alexander 等人計畫繼續尋找其他早期宇宙大質量星系是否有相同的現象,以支持他們的理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2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