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k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突然暴亮的天鵝V407 震驚天文學家 2010.03.29 NowNEWS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329/17/22wrj.html 日本業餘天文愛好者 K. Nishiyama 和 F. Kabashima 在2010年3月11日發出快訊, 指出他們在天鵝座新發現一顆7.4等的新星(nova)。但後續觀測發現,這顆新星 其實是天文學家早就已知的變星—天鵝座V407(V407 Cygni);然而天鵝V407的亮 度一般在12~14等之間變化,是什麼原因造成它這次突然暴亮到原本的40~250倍? 天鵝V407是個共生變星(symbiotic variable),即密近雙星造成的亮度變化。共 生變星的其中一顆子星通常是M型紅巨星,另一顆則是溫度比較高但比較小的白矮 星,紅巨星的物質會隨其發出的恆星風而逐漸轉移到白矮星上,被白矮星加溫游離 後,在雙星周圍形成共生星雲(symbiotic nebula)。 造成這種共生變星系統產生變化的原因相當複雜,有因雙星運動而造成的週期性變 化,有因紅巨星脈動而造成的變化,有因拱星塵雲(circumstellar dust)遮蔽恆 星而引起的變化,或是因紅巨星表面有黑子活動而引起的變化 ,或是紅巨星物質 落往白矮星過程中所造成的變化。物質以一定速率在白矮星周圍累積形成吸積盤的 過程中,若累積速率突然增快,或是物質累積達到穩定點上限而突然落向白矮星表 面,便會引起類似新星的爆發現象(nova-like eruption)。 約有20%的共生變星子星中的巨星是米拉型變星(Mira-type variable,即鯨魚座 omicron 型變星或??增二型變星), 即會因體積漲縮而造成亮度變化的長週期或 半規則脈動變星;這種雙星通常周圍有含塵量很高的包層(envelopes),天鵝V407 便屬於其中之一。 此外,共生米拉變星的亮度通常增加得很慢,通常要花上幾個月才會達到最大亮度, 且沒有明顯的物質噴出現象。天鵝V407約幾個星等的典型變化主要是因為米拉型變 星的脈動所造成,天文學家從未觀測到這個變星系統有類似新星的爆發現象。因此 這次日本業餘天文愛好者報告的暴亮事件,才會震驚了許多天文學家。 天文學家快訊發出2天後的3月13日首度觀測這個系統的光譜,結果發現與這個系統 之前的光譜特徵,甚至是其他米拉型共生變星爆發時的光譜特徵都不相同。一般米 拉變星吸收光譜會被更明亮的白矮星藍連續光譜掩蓋掉,然而天鵝V407此次卻明顯 有2種不同活動造成的發射光譜特徵,其中一種是米拉變星發出、由游離粒子組成 的慢速恆星風,另一種則是新星爆發而造成向外快速膨脹的噴射物質(ejecta)。 事實上,這個光譜看起來與另一個共生再發新星(symbiotic recurrent novae) 蛇夫座RS(RS Ophiuchi)或北冕座T星(T CrB)非常類似,因此天鵝V407可能步 上星途的另一階段,加入了非常罕見的共生再發新星家族。 故事到此尚未結束。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 )上的大面積望遠鏡(Large Area Telescope,LAT)偵測到來自天鵝V407的伽瑪 射線,但是天文學家從未在共生系統中觀測到伽瑪射線過。天文學家推測這些伽瑪 射線很可能來自使向外拋射的物質加速的震波,或因被雙星系統內的強磁場限制而 導致的,但還無法確定真正的原因。 最新的官觀測結果,天鵝V407的亮度已經降到9.6等左右,天鵝V407座標為赤經21h 2m10s、赤緯+45o46.6',大約位在天鵝座主星天津四(Deneb)以東3度之處、北美 洲星雲(NGC 7000)的北緣。 由於巨星正在逐漸流失質量中,周圍的拱星物質愈來愈多,因此像許多新星或再發 新星爆發時一樣,天鵝V407爆發後的數週或數個月內,爆發的拋出物質撞擊到周圍 的拱星物質時,兩者間的交互作用會使這個系統的亮度變化顯得複雜而有趣,有興 趣者不妨持續觀測。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84.127 ※ 編輯: Morbert 來自: 123.193.84.127 (03/29 15:08)
evaof31734:望遠鏡故障…沒拍到…QQ 03/29 15:11
ji31g42go61:科科......祝望遠鏡拆得快樂......XD 03/30 00:05
teadoggy:這樣的意思是說天鵝座爆炸了嗎ˊˋ? 03/30 10:19
evaof31734:不… 是天鵝座有一顆肉眼看不見的星爆炸了肉眼還看不到 03/30 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