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pecialm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v6 (要想身體好 灌水不能少..)》之銘言: : 小學資優班都是這樣吧 : 好像都一二年級考 : 就考你一些空間觀念 語言邏輯 生活常識吧 : 國中開始 就真的如前面所說 : 需要些提前學習吧 不過對天才型的人也沒問題 不是人的問題 跟天才與否也全無關係 我很懷疑即使是IQ破萬(:P)的天才 在沒有先學過的情況下 小學畢業就會解沒教過的開根號了嗎 我當時對√的尾巴覺得很在意 總覺得題目不應該是在問除號 可是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東東 偏偏還出了好幾題 只好自己假設這符號是一個隨便掰的線性方程式 國中才會教的用圓規求一線段之中垂線 竟然也拿出來當入學考 我的答案也是寫了兩步驟卻拿不到分數的那種 1) 不用圓規(因為沒帶) 2) 量出該線段長取中點 再以直角尺畫一直線過此中點垂直於該線段 : 高中的話就真的是在考驗你聯考實力及超前學習的成果吧 : 就我考保送的經驗來說 : 雖說第一關就刷掉 : 但各科筆試的題目都很活 : 雖說需要一些超前的觀念 : 但題目型態都是坊間參考書沒的 : 而且第二關就要考驗你實驗能力了 : 不過我覺得很誇張的是 : 就三思堂出的"我如何跳考上台大醫學院"來說 : 文中曾提到說 : 智商一三幾一四幾是全國第二名 : 但是好像真正智商高的人 像唐宗漢同期智商204卻不知到在哪 : 有點荒謬的感覺 : 不過 勤能補拙真的是很可貴的 : 但是向他們這種智商更高的人 : 也付出同等努力 : 那在量化的社會中的成就 : 自然就把其他人給蓋過了 : 不過智商高的人會有點恃才傲物也不是沒道理的 : 想想一個人 : 別人要一小時才能弄懂的東西 : 他只要輕輕鬆鬆十分鐘就解決 : 如果設身處地 : 不是會對自己更有信心嗎??? 我不是高智商的人 所以我也不能很絕對地肯定或否定信心這個說法 不過以我來說 假如時間只允許我十分鐘 弄懂了 我反而會非常心虛 儘管成績也許可以支持表面的信心 但真正的信心需要的是反覆的練習熟悉 這才會讓我真正有踏實的感覺 國中的時候看過一個數據 即使是一個簡單的英文單字 你都需要看過一千遍以上 才能真正不忘記 那時暑假過後 連"我"這個單字就是"I"都要遲疑幾秒 不由得我不信 聰明是幫助你暫時渡過難關的上天恩賜 但說到成功及信心 我可以說是愛迪生"九十九分努力"說法的捍衛者 : 至於前文中提到關於愛氏智商 : 我是有點存疑 : 畢竟智商測驗是195x年才出現的東西 : 如何測出愛氏智商 : 令我百思不解 : 不過超前學習對一個非天才型的人是必要的 : 因為一個人的頭腦十歲發育80% : 如果在那段期間給予適當的刺激 : 不是更能給與神經足夠的發育嗎??? 很多親戚長輩的小孩 從小就補好多習 我對一個小三學生 竟然要同時補英文作文電腦這麼多科 感到非常驚訝 更奇怪的是並不是孩子自己說想學想補的 有個教育專家曾說 小孩子從出生到兩三歲 最好給這時期的孩子一個充滿各種顏色的繽紛環境 要灌輸孩子要啟發孩子 還要用聲音刺激孩子 我覺得當這種熱心父母的小孩好可憐好累好辛苦 如果說頭腦十歲發育80% 那我想我的腦袋裡毫無疑問塞滿了漿糊 現代父母花很多時間金錢 想塑造出聰明的孩子 這樣子被汲汲栽培的孩子 真的能有思考的空間嗎 一個人要有了非常充分的休息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 他才有辦法真真正正開始思考 先起步帶來的聰明 能讓人一時如意 可是說到影響人生的大方向 不給孩子空間時間 何來深度思考 當父母代孩子付出了這些 這一路 深怕遺露了哪項才藝 害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但最重要的思考空間才是大憾 這項機會成本可是付不起的天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140.112.220.130 > -------------------------------------------------------------------------- < 作者: ysdt (汪汪狗) 看板: specialman 標題: Re: 這一期的遠見 唐宗漢的專訪喔 時間: Sun Feb 18 13:46:39 2001 ※ 引述《dontmind (這學期一定要拼書卷!)》之銘言: : 我倒是覺得超前學習的孩子能夠得到更多的東西, : 所謂"food for think"要思考之前也要有墊底的材料, : 小學的小孩,到底會不會去主動思考呢? : 如果不會,成天只是看電視打電動對於成長和未來又有何助益呢? : 如果趁學習力最旺盛的時候,強迫他看書或學習樂器及才藝, 很害怕這樣會帶給孩子壓力 我一直認為 興趣可以真的帶領學習 而學習可能培養出興趣 卻也有抹煞興趣的可能 我家的教育是從小就很隨著孩子自己的想法在走 小時候我非常渾渾噩噩 上了小學 當全班都背好了九九乘法 我是怎麼也不肯背 因為當時的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 不知道它有什麼功用 覺得這個莫名其妙的東西一點也不好玩 本來是根本排斥去看它一眼 後來有天可能是卡通看膩了太無聊 瞥見墊板後的九九乘法 看了一下之後差點拍案叫絕 衝到書桌前 因為我發現了它的規律變化 看著它的形式 腦袋中開始有點明白這東西是用來幹嘛的了 心情超興奮 不到半小時就背完了 我認為孩子是需要觀察的 父母是和小孩最親密的人 只要肯付出一點時間心力 看幼兒的一舉一動 你可以知道要如何教育孩子 而不是說先入為主 認為要放任孩子或是強迫孩子學習 適性 真的是教育上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第一關鍵 假如爸媽老師 當初先告訴我九九乘法橫列直欄的規則性 我會很快背好 但絕不可能對我的數學觀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可是也許對別的孩子 就不適用這種方法 至於看書學音樂 哥哥和我很小的時候 喜歡聽媽媽念故事書 她完全照著書上念 絕不會多一字少一字 據說不要個幾次 我會拉著她說「媽媽這本我會背了 換別本嘛」 她起先不相信這死小孩怎麼就會背了 結果我可以全背出來 再字字指給她看說「我知道這是什麼字喔」 媽媽才開始每天考我和哥哥十個字 寫對一個字就給一元 幼稚園的我 像"尷尬"之類的字就這樣會寫了 還沒進小學 已經可以看得懂國語日報 進了小學之後才開始學ㄅㄆㄇ 書法是國小 那時有點崇拜國內一位名家周永清 而且覺得拿著毛筆靜靜寫字很nice 於是跟爸媽說要去他班上學 才開始逐漸接觸 又參加社團 書法寫久了 國中就自然而然對國畫起了興趣 不過當時我並不確定是否想學 就每天早上六七點爬起來 看國畫教學的節目 主動先有興趣 學習才快樂沒有負擔 鋼琴起步很晚 是直到高中我認為自己已經懂了五線譜 會用電子琴彈音樂課本上簡單的幾首歌 聽了些鋼琴曲 覺得有興趣 我才開始要求去學琴 爸媽從來不逼著我學什麼 所以我的鋼琴老師教我非常輕鬆 指法彈法我大概都會了 很快我們的進度就跳入拜爾和小奏鳴曲 和大家分享 是因為我實在不認為強迫學習能帶來多長久的興趣 很多孩子國小就彈琴一流 交響曲流瀉指間優雅動聽 可是若是被逼著學 並無興趣可以支持其長久的練習 幾年不練 琴藝可以退步到只會彈彈流行歌曲 我小時候很喜歡看電視打電動 到國中高中都還一直沉迷 pc game 漫畫更是常常在看 可是我不覺得這些東西會多阻礙學習 一切都只是自己有沒有心的差別 最重要的 孩子的人生不是應該由他自己選擇決定嗎 為人父母 希望孩子多才多藝 但還要問問孩子喜不喜歡自己多才多藝才是 在教育培養的路上 孩子有這樣的興趣想學時 希望我們能有能力盡量滿足他們 前提是孩子要先有這樣的興趣才是 我們可以帶孩子多看多聽多走走 但是不要先急著報名學習 會將他們設限住的 > -------------------------------------------------------------------------- < 作者: ysdt (我也要架FTP站!!!!!!) 看板: specialman 標題: Re: 這一期的遠見 唐宗漢的專訪喔 時間: Sun Feb 18 22:02:15 2001 ※ 引述《prc (第七號交響曲)》之銘言: : 看到你的文章 讓我想到前幾天 : 我和我一位三十多歲已經當爸爸的朋友的對話 : 他也提到了 在他眼裡 台灣小孩都是被保護地好好地 : (從回應的幾篇文章看來 會不會是台北比較嚴重?) 沒錯 我是南部人 北上讀書之後 很驚訝台北人竟然蠻多請家教的 我同學所接的家教case中 有的家裡環境還並不富裕也不小康 這樣又何必呢 請家教真的那麼不如補習班嗎 高雄我所生長的環境中 大概學琴學古箏等音樂性才藝 或者像游泳什麼的 還聽過蠻多人請家教 一般學科中 請家教教學的真的很少 : 做事少了一股衝勁 沒有什麼突破 : 他現在有一個明年準備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 : 他說他的女兒相當熱愛畫畫 : 前幾天還看到有一幅畫 是一個人斜眼睥睨著別人 : 應該滿厲害的吧 我幼稚園畫的東西都不知道是什麼樣子 :P : 不過我很佩服他對女兒栽培的用心 : 他說他們家的牆壁也是女兒的畫紙 她想怎麼畫就怎麼畫 : 要翻新的話 油漆粉刷一遍就可以了 又是一張新的畫紙 Great!!!!!!!!!!!!!!!! 說的真好 油漆一刷又是張新畫紙 我家雖然沒這麼隨興 不過教育我們的方式我一直很喜歡 以前小時候 爸媽在忙 我們又不想睡的話 就會把我們丟到圖書館去讀書 家教很嚴 所以即使在圖書館無聊 我們也絕對不會吵 不過後來我自己很愛去 什麼書都看 父母從來不設限我看什麼樣的書 雖然還不懂英文 可是翻著看ChinaPost上的漫畫跟照片 猜猜意思也覺得很好玩 這真的是孩子學習認字的一個好方法 : 他稍微提了一下他的人生觀 : 他認為興趣是一輩子的事 年輕的時候還不是什麼大問題 : 但是老年以後 興趣是活下去的動力 : 所以他對他兒女的責任 是幫助尋找興趣 然後積極培養之 : 我想這一系列文章 後來引申出一個問題 : 怎麼樣是「培養」? 怎麼樣是「強迫」? : 從那位朋友身上 我看到一個不錯的答案 : 先拋棄自己的成見 無論各方面才藝都給孩子接觸 : 當孩子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 再積極地培養 : 拋棄自己的成見 其實是重要且困難的 : (你瞧台灣父母多麼難以拋棄填鴨至上的應付方法) : 興趣這東西是很難說的 : 例如敝人生長在一個觀念比較詭異的家庭 : 父母認為音樂這種東西 是給女孩子培養氣質用的 : 結果到頭來 妹妹們琴學過以後 對鋼琴碰也不碰 : 反倒我還滿有興趣的 卻從高中藉由社團學長才開始自己摸索 : 父母如此一廂情願 當初花在妹妹們身上的心血 : 在現在看來 其實全是白搭 對呀 千萬不要擔心起步早晚 只要想學肯認真 沒有什麼起跑點可以成為進入障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相同的經驗 小時候爸爸不是都會教怎麼玩棋嗎 我爸爸是跳棋五子棋圍棋西洋棋軍棋什麼都教 就連動物棋三軍棋都教 ^^;;; 可以說起步很早 但看我的戰績就知道功力粉差 可是他一直不願意教我們麻將和橋牌 不是不會 而是他覺得要上高中後再學比較有定力 但是現在玩起來手氣最好的就是這兩項 ^-^ > -------------------------------------------------------------------------- < 作者: dontmind (這學期一定要拼書卷!) 看板: specialman 標題: Re: 這一期的遠見 唐宗漢的專訪喔 時間: Thu Feb 15 02:32:19 2001 ※ 引述《ysdt (汪汪狗)》之銘言: : : 不過超前學習對一個非天才型的人是必要的 : : 因為一個人的頭腦十歲發育80% : : 如果在那段期間給予適當的刺激 : : 不是更能給與神經足夠的發育嗎??? : 很多親戚長輩的小孩 從小就補好多習 : 我對一個小三學生 竟然要同時補英文作文電腦這麼多科 感到非常驚訝 : 更奇怪的是並不是孩子自己說想學想補的 : 有個教育專家曾說 小孩子從出生到兩三歲 : 最好給這時期的孩子一個充滿各種顏色的繽紛環境 : 要灌輸孩子要啟發孩子 還要用聲音刺激孩子 : 我覺得當這種熱心父母的小孩好可憐好累好辛苦 : 如果說頭腦十歲發育80% 那我想我的腦袋裡毫無疑問塞滿了漿糊 : 現代父母花很多時間金錢 想塑造出聰明的孩子 : 這樣子被汲汲栽培的孩子 真的能有思考的空間嗎 : 一個人要有了非常充分的休息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 : 他才有辦法真真正正開始思考 我倒是覺得超前學習的孩子能夠得到更多的東西, 所謂"food for think"要思考之前也要有墊底的材料, 小學的小孩,到底會不會去主動思考呢? 如果不會,成天只是看電視打電動對於成長和未來又有何助益呢? 如果趁學習力最旺盛的時候,強迫他看書或學習樂器及才藝, 那麼當他們長成可以開始主動思考的年紀時, 他們的識見就會比純粹用常識判斷或只憑生活經驗思考的人來得多且廣, 起跑點的先後和未來的發展一定有很深的關係, 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偏見,我是中部人,當我上台北以後發現台北長大的孩子 和台北以外的,我所認識的同齡的人在氣質和想法上就有顯著差異, 當然南部上來的高手也很多,但感覺比例上,優秀有氣質又才華洋溢的台北人 比例較高,而我一直認為這是在成長歷程中從很小時就開始被強迫不斷接受 各種灌輸和刺激的結果,所以顯得早熟,能夠將人生中的青春時期妥善運用 而更有效率的充實自己或者是深入思考. 非天才的人,教育應該是最大的補救法了,如果不抓緊頭腦發育的關鍵時期, 那麼在效率上輸人一籌,努力程度又只能和別人打平時,一點勝算都沒有了. : 先起步帶來的聰明 能讓人一時如意 : 可是說到影響人生的大方向 不給孩子空間時間 何來深度思考 : 當父母代孩子付出了這些 : 這一路 深怕遺露了哪項才藝 害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 但最重要的思考空間才是大憾 這項機會成本可是付不起的天價 > -------------------------------------------------------------------------- < 作者: Geigemachen (阿姨) 站內: specialman 標題: Re: 這一期的遠見 唐宗漢的專訪喔 時間: Thu Feb 22 06:26:45 2001 ※ 引述《dontmind (這學期一定要拼書卷!)》之銘言: : ※ 引述《ysdt (汪汪狗)》之銘言: : : 很多親戚長輩的小孩 從小就補好多習 : : 我對一個小三學生 竟然要同時補英文作文電腦這麼多科 感到非常驚訝 : : 更奇怪的是並不是孩子自己說想學想補的 : : 有個教育專家曾說 小孩子從出生到兩三歲 : : 最好給這時期的孩子一個充滿各種顏色的繽紛環境 : : 要灌輸孩子要啟發孩子 還要用聲音刺激孩子 : : 我覺得當這種熱心父母的小孩好可憐好累好辛苦 : : 如果說頭腦十歲發育80% 那我想我的腦袋裡毫無疑問塞滿了漿糊 : : 現代父母花很多時間金錢 想塑造出聰明的孩子 : : 這樣子被汲汲栽培的孩子 真的能有思考的空間嗎 : : 一個人要有了非常充分的休息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 : : 他才有辦法真真正正開始思考 : 我倒是覺得超前學習的孩子能夠得到更多的東西, : 所謂"food for think"要思考之前也要有墊底的材料, : 小學的小孩,到底會不會去主動思考呢? : 如果不會,成天只是看電視打電動對於成長和未來又有何助益呢? : 如果趁學習力最旺盛的時候,強迫他看書或學習樂器及才藝, : 那麼當他們長成可以開始主動思考的年紀時, : 他們的識見就會比純粹用常識判斷或只憑生活經驗思考的人來得多且廣, : 起跑點的先後和未來的發展一定有很深的關係, : 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偏見,我是中部人,當我上台北以後發現台北長大的孩子 : 和台北以外的,我所認識的同齡的人在氣質和想法上就有顯著差異, : 當然南部上來的高手也很多,但感覺比例上,優秀有氣質又才華洋溢的台北人 : 比例較高,而我一直認為這是在成長歷程中從很小時就開始被強迫不斷接受 : 各種灌輸和刺激的結果,所以顯得早熟,能夠將人生中的青春時期妥善運用 : 而更有效率的充實自己或者是深入思考. : 非天才的人,教育應該是最大的補救法了,如果不抓緊頭腦發育的關鍵時期, : 那麼在效率上輸人一籌,努力程度又只能和別人打平時,一點勝算都沒有了. ^^^^ ^^^^ "打平"與"勝算"等字眼都是具有一種固定價值評斷方式才有的想法, 也是扼殺台灣學生創造力與自我實現能力的最大危害.... 學習的目標是為了贏別人的人, 最後已經失去了自我規劃與實踐的能力, 迴旋在旁人隨時勢而改變的流行風潮而已.... 其實如果評斷成就的方式是多元的, 我們的社會也不需要花這麼多的資源製造出很多假資優, 也不需要有很多人自卑... 金希文說,天才就是自己會摸索且找出自己發展方向的人, 即使不被外人強行安排各種課程,也會使自己進步的人... 除此以外的人都是凡人,也沒有強迫他發展的必要了... 其實每個人照自己的性向隨性發展就好了, 是不是天才,能不能贏別人都不是最重要的... 而且是不能勉強的... 即使在這個階段勉強贏了, 下個階段還能繼續勉強嗎? 勉強到什麼階段? 這種生活又會快樂嗎? : : 先起步帶來的聰明 能讓人一時如意 : : 可是說到影響人生的大方向 不給孩子空間時間 何來深度思考 : : 當父母代孩子付出了這些 : : 這一路 深怕遺露了哪項才藝 害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 : 但最重要的思考空間才是大憾 這項機會成本可是付不起的天價 > -------------------------------------------------------------------------- < 作者: gold (非君莫屬) 看板: specialman 標題: Re: 這一期的遠見 唐宗漢的專訪喔 時間: Fri Jun 15 11:11:05 2001 我在幾年前就知道唐宗漢和他媽媽一家人了,因為那時有些緣故,所以我們 老師借給我李雅卿寫的「成長戰爭」----那本書後面有提說唐宗漢和他爸爸的 對談,收錄在遠流出版的「縱浪談」一書,但我找了好久都沒找到, 請問有誰有看過嗎?要在哪裡買? 還有,我覺得他弟弟也很特別--------應該說,他們今天能有今天的成就,應該 是父母所給予的,因為如果是生長在一般的家庭,是不可能讓他們隨便在家自修 ,或是找一個地方讓他們自已「思考」的,一般人只會覺得這是小孩子不想上課 的藉口,而不肯相信小孩子是真的要跟「自已體內的思緒」做溝通。 也許,也許你和我之中也有像他們一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