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pecialm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tw.news.yahoo.com/2003/09/22/bweek/4268025.html 垃圾房裡的大醫生 文 /鄭呈皇 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六日的美國《科學》( science)雜誌刊載一篇革命 性的實驗報告。這篇約兩千字的報告紀錄兩隻脊椎被截斷的白老鼠,透過 兩種不同手術的成效。以傳統接合手術治療的老鼠,康復效果並不理想; 但另一隻老鼠,利用最新的醫學技術─肋間神經結合神經膠修復,六個月 後,後腳明顯恢復行動。這是全球第一宗在哺乳動物上成功的脊椎修復手 術,更推翻了幾百年來神經無法再生的理論。 ‧ 神經能再生! 他讓全世界最多癱瘓病人再站起來 自己卻因為長期彎身研究略顯駝背 這篇發表於全世界權威、同時也是人類基因完成定序首次發表的期刊《科 學》雜誌上的論文,讓人吃驚的是,發表人 Henrich Cheng並不是金髮碧 眼的老外,而是一位在桃園眷村長大的台灣人。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定 信解釋這件事的意義,過去,沒幾個台灣人的論文能在《科學》雜誌上發 表。 這位讓全世界最多癱瘓病人再站起來的醫生,就是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神 經再生科主任鄭宏志。 鄭宏志於一九九六年在瑞典攻讀博士時,打開了脊髓神經再生的奧秘。回 國後,他所領導的團隊是目前全球唯一脊髓修復手術進入人體試驗第二期 ,對比歐美團隊目前的動物試驗階段超前五年以上(編按:新的治療在上 市前,都必須先經過動物試驗無害才能到人體試驗,從動物到人體試驗所 需要的時間一般約五到十年)。 四十六歲的鄭宏志,從住院醫師第三年開始,整整花了十五年埋首研究, 身軀因長期彎著身研究而略顯駝背。 九月八日中午,鄭宏志所帶領的神經再生團隊在榮總十七樓舉行每週工作 會報,二十五位小組成員輪番報告工作進度。會間只見鄭宏志不時對各小 組研究內容提出意見與指導,還不忘在最後叮嚀說,其他歐美團隊都正在 加緊腳步研究。會議結束後,鄭宏志迅速換搭兩次電梯,來到地下二樓一 處昏暗停車場,指著旁邊一扇沒掛門牌的紅色小門,他說:「這就是我把 成果帶回國,這六年來研究神經的基地。」 這看來不起眼的研究室,是總統夫人吳淑珍女士為了重新站起來,登門拜 訪過的地方。鄭宏志表示:「這裡原本是垃圾處理間和死者遺物室。」 脊髓修復手術在近代醫學史上,始終處於尷尬位置,因為即便醫學再發達 ,脊髓修復因為神經過於繁雜(編按:人脊髓有上萬條以上神經緊密聚合 ,每根同頭髮一樣細),開刀治癒率從來都是零,可說是人體內未知的宇 宙,「所以這是個比較冷門的領域。」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認為。 ‧ 寂寞的驕傲! 他用黏合法取代傳統縫合法 原本只有眼睛能動的男生重回學校 醫界公認的「常識」,鄭宏志卻不這樣認為。身為一位外科主治醫師,鄭 宏志原來可以選擇同輩年收入上千萬元的臨床路線,但他卻選擇了一條寂 寞的學術道路。一九九三年、三十六歲的鄭宏志帶著妻小負笈瑞典卡洛琳 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攻讀博士,全心投入神經再生的研究 ,卻沒想到因此帶回石破天驚的發現。 鄭宏志的發現在於,他突破了脊髓神經再生限制的關鍵。過去,傳統的脊 髓神經如果受損斷裂,一般醫界的做法都是直接做復健,或者試著把脊髓 神經縫合,但病人都得終身癱瘓,但鄭宏志的團隊卻可以讓這些病人恢復 行動。 前年十一月,十三歲、原本活潑的國一男生趙健閔,因為鋼筷插入頸部脊 髓,送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時,全身可以動的部位只剩眼睛。「全醫院的醫 生都跟我說,這小孩一輩子都會這樣。」從事家庭手工的父親趙明輝當場 雙腳發軟抱著妻子痛哭,心想若白髮人先走,以後誰要照顧這個生活不能 自理的小孩? 十九天後,在友人介紹下,他找到鄭宏志,經過六小時的手術後,趙健閔 的腳已經可以左右微動,將近兩年後的今天,已經恢復到正常人的七成, 可以自己靠枴杖走路。趙明輝回憶一年前手術後第一次帶小孩回學校上課 時,趙健閔說:「爸爸,好高興可以回學校上課。」原本下輩子都注定是 悲劇的趙家又重新有了希望。 讓趙健閔再站起來的關鍵,在於鄭宏志結合原來在顯微外科手術的專長, 與生長素( growth factor,主要為蛋白質,能促進細胞再生)與組織膠 (成分為人體血漿,具有黏性)組成的雞尾酒配方。 首先,在被截斷的脊隨神經中間,利用多條肋間神經(分布在肋骨周圍的 神經)架接兩端,並以自行研發的鋼環固定,再用生長素包裹在組織膠內 塗抹神經周圍,刺激神經活化,達到再生復原的效果。 目前歐美主要的脊髓修復手術,都還是用傳統縫合受損的神經,但常會造 成神經因為縫合處拉扯造成二次傷害,無法使神經重新再長出來。鄭宏志 初期也是如法炮製,「即使我已經很小心縫合神經,但就是沒辦法讓老鼠 癱瘓的腳再動起來。」他表示在瑞典前半年,每天都在老鼠身上縫縫補補 ,但就是沒辦法成功,以為是縫合技術不夠好的他,後來靈光一現,才想 到問題不在於技術,而在於用錯方法。 這個使鄭宏志放棄縫合方法而改採組織膠附著的點子,竟來自幫小孩修玩 具的靈感。 原來鄭宏志從小就對修理東西有興趣,舉凡家裡桌子椅子都是他包辦。現 在則負責小孩的玩具。「玩具零件壞掉,一般人是再買新的,他卻把壞掉 的零件通通修好,所以小孩老是抱怨都沒有新玩具。」他的妻子蘇文貞笑 著說。 就這樣,在瑞典有次照例幫小孩黏玩具,他才想到:「既然脊髓縫合的效 果有限,那何不試著把神經用組織膠代替縫合,把斷掉的神經黏起來,這 樣就不會有神經撕裂的問題。」為此他立刻進入實驗室把這個主意告訴老 師,老師只笑一笑,說了句「 funny idea,go ahead」(有趣點子,可以 試試看),這一黏就把台灣醫學接到世界水準之林。 ‧ 成就的代價! 為學切老鼠神經,擠了兩年老鼠尿 差點死在風雪夜,卻還心繫著實驗 「其中,光是學會切斷老鼠神經這項功夫,我就跟主任學了兩年。」團隊 裡最資深的技術員張文姬解釋,一隻十公分的白老鼠神經比人類神經小上 百倍,達到次厘米的厚度,一不小心就會切到神經下面的氣膜造成死亡。 為了這個手術know-how(關鍵技術),鄭宏志可是切超過一千多隻的老鼠 ,外加擠了兩年多的「老鼠尿」。在瑞典時,他每天固定會解剖老鼠脊髓 ,再接起來。由於老鼠在截斷脊髓後無法控制大小便,排泄物會囤積在膀 胱,如果不用人工方式排出,老鼠就會死亡。所以當同學週末休息時,他 還得特地到實驗室,幫老鼠一隻隻排尿,神經再生團隊的黃文成醫師透露 :「他後來私底下跟我們說,擠的太用力有時還會不小心噴到臉。」 而熱中實驗的程度,也曾讓他險些送命。在瑞典的第二年冬天,有次獨自 實驗到凌晨,外面開始大雪紛飛並積雪及小腿,急忙回家的他走到半路, 才發現右腳的宿疾開始疼痛並失去氣力。在無人可求救的情況下,就這樣 忍著疼痛,一步步用左腳慢慢跳著回車上,平常只要十分鐘的路程,那次 差點走不到終點。「當時腦中只顧著實驗還沒做完,所以絕不能死在這裡 。」現在回想還餘悸猶存。 直到一九九五年九月的一個晚上,他赫然發現,幾隻被截斷脊髓的老鼠又 恢復活動,趕緊和老師一起衝到動物房,結果還因為太興奮,不小心把老 鼠籠打翻,但他們卻不以為意,就在一大群四竄的白老鼠中高興的擁抱起 來。「從那一刻起,一切都不一樣了。」他高興的拿起當年的博士論文翻 了翻。 他口中的不一樣,在於改變了醫學界的主流認知,上了《科學》等大小媒 體,當時的瑞典媒體還預言這項突破有可能拿下一座諾貝爾醫學獎。 然而諾貝爾獎的口袋人選,一九九七年回國卻遭遇沒錢沒地方的窘境。 ‧ 拮据的研究! 曾為建研究室趕三點半 四十萬做出四百萬機器 鄭宏志回憶第一年回國後,拿《科學》雜誌去國科會申請新台幣六十萬元 的研究計畫,卻吃閉門羹。據實驗室同仁透露,因為拿不到經費,所以鄭 宏志剛回國時,還曾度過一段為建立研究室到處籌錢的「三點半」日子。 初期成員只有他和另一位醫師、實驗室則是一張桌子的空間。「後來還是 跟院方拗很久,才勉強拿到地下二樓這個擺放垃圾的雜物間。」他笑著說 。 為了在有限的經費裡繼續研究,許多機器設備他能借就借,不能借就自己 畫圖,請國內工廠幫忙生產。其中,研究室內一台仿造瑞典實驗室的顯微 手術實驗台如果從國外進口必須支付新台幣四百萬元,這金額相當於整個 實驗室的設備預算。於是,鄭宏志土法煉鋼。他尋遍台北縣三重市附近的 鐵工廠,請他們幫忙做。「做出來的效果一樣很好,而且只要四十萬元。 」他說這就是踏遍三重市的報酬。 終於今年,國科會將脊髓修復研究列入重點發展計畫,相較於一般六、七 十萬元的經費補助,鄭宏志的團隊拿到一年新台幣一千五百萬元、為期三 年的國家型計畫。「然而相較歐美等先進的實驗室,我們的經費只有別人 的零頭。」實驗室的資深研究員郭懷聲在稍嫌擁擠的實驗室中說,日本同 樣的研究實驗室,一年經費就新台幣幾十億元。 在八十坪、一人約三坪的實驗空間,外加碩士研究員平均月薪三萬元的條 件下,留不住人才的結果。鄭宏志進一步說,過去幾年此研究室的同仁流 動率有三到四成,「許多人把這裡當成跳板,對於研究室累積技術是一個 打擊。」 在經費捉襟見肘的地下二樓,鄭宏志度過這六年的研究。平均一年有十二 篇期刊投稿,去年三月再把脊髓神經再生手術成功,複製在修復老鼠頸部 神經根斷裂,並投稿在美國《實驗神經學》(Experimental Neurology) 期刊,經過七個月的委員審查,成為今年四月的封面故事。隔一個月,英 國《自然》(Nature,全球第一隻複製羊桃莉首次發表的雜誌)期刊這樣 寫:「目前各國脊髓手術最大的問題是無法複製( reproducibility), 但鄭宏志的團隊卻做到了。」 另一方面,七年前的研究只告訴世人脊髓可修復,但成功背後的關鍵因素 還未知。如今團隊將把這些年研究脊髓修復促成的原因,年底對全球發布 新研究成果,並將再度投稿《科學》,「七年前,我在瑞典告訴大家what ,年底則要在這告訴全世界 why。」他說。換言之,當年找到了鑽石,如 今要告訴大家為什麼鑽石會發光。 在鄭宏志的藍圖裡,目前正在著手的人體第二、三期試驗,據黃文成估計 ,還要五年才可能完成,屆時便能將這項技術以授權方式推展到國際。中 華民國脊髓損傷協會統計,目前光台灣就有五萬名脊髓損傷病患,且以每 年一千五百個病例增加,全球目前則有千萬人以上坐在輪椅上。 ‧ 成功的距離! 還有五年,技術就可推向國際 要得到諾貝爾獎,還差六十分 過去台灣醫學在肝炎、蛇毒的研究一直在先進國家領先群間,台大醫學院 院長陳定信也認為台灣的醫學實力相較歐美其實不差,尤其是臨床技術經 驗,但這個優勢正在消失中,「人才與經費是原因。」陳定信接著說。各 個國家在發展醫學技術方面都不遺餘力,像今年七月初,伊朗連體姊妹就 是在新加坡政府極力爭取下才到新加坡開刀,雖然後來失敗,但仍對世界 證明這個國家有這方面的技術。 雖然如此,鄭宏志還是努力發揮他的影響力。目前團隊的一個學生也在美 國加州以同樣的技術使癱瘓老鼠恢復行動,證明他的技術成功不是僥倖, 所以他積極培養這項技術的團隊,也計畫在未來招收一些醫師教他們這項 手術,「我一個人能治多少病人呢?但一百個醫生就不一樣了。」目前也 有和國外的研究機構洽談合作,就是要把這項技術推廣出去。 此外,團隊也將研究的觸角,伸向其他神經引起的疾病,如腦中風、腦瘤 與巴金森氏症等,所以目前也和陽明大學組成「榮陽團隊」,就是為了讓 研究的廣度增加。因為誠如台大醫學院院長陳定信所言:「諾貝爾獎多半 會頒給有廣泛運用的基礎科學。」 鄭宏志也知道要靠單一技術得獎,有極高的進入障礙。言語間,對於諾貝 爾獎還是有所期待。 然而距諾貝爾獎還有多遠呢?鄭宏志對目前自己離成功滿分表示只到四十 分,四十六歲的他,剩下的六十分,顯然還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九月十六日,鄭宏志一如往常的在榮總幫病人復健,看著病人終於可以站 起來走,「我覺得很驕傲。」一位剛開完手術的病人試著推開輪椅站起來 走,好不容易花幾分鐘才跨出第一步。鄭宏志的研究如同病人這一步,好 不容易跨出台灣,卻可能因為經費或人才問題而不知能走多遠,就像國際 接力賽,空有一流選手卻沒有好鞋可穿,終究跑得蹣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181.8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181.81 ※ 編輯: SPEman 來自: 140.112.181.81 (09/22 17:45) ※ 編輯: SPEman 來自: 140.112.181.81 (09/22 17:58) ※ 編輯: SPEman 來自: 140.112.181.81 (09/22 18:49)
sandalwood:我也替這位醫生覺得很驕傲說 推 210.85.52.76 09/22
wind1982:台灣需要多一些的這種人~:) 推 140.129.56.45 09/22
shyachi:讓我想到日本的野口英世~ 推 61.217.136.221 09/22
DEAL:他是個男子漢 推 211.20.41.78 09/23
shawen:好偉大!!!! 推218.167.168.128 09/23
chiels:如果你在榮總你就不會這麼認為了. 推 203.64.247.100 09/24
geniusw:很佩服 推 140.129.39.186 09/24
gracehung520:好了不起 推218.166.125.149 09/24
sandalwood:我想我能理解六樓的話,毀譽參半 推 210.85.52.76 09/25
Carreychen:我覺得很感動阿!那些犧牲的老鼠~ 推 140.112.224.40 09/26
Zionward:他在榮總有什麼壞名聲嗎....? 推 210.58.30.55 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