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pecialm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算是舊聞,不過他們真的是一對相當偉大的夫妻,希望這樣的感動可以散播出去。) 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6/02/24/06D02231/index.html 【記者胡慕情國姓報導】      中輟向來是教育關注的議題,雖然政府不斷「加強」所謂    中輟的輔導措施,但執行面上未盡理想,流於空泛。 缺乏人力 學生難尋      南投縣國姓鄉國姓國中前幾年曾連續締造零輟學的成績,    歸根究底,並非政策方向正確,而是有一群人默默且努力地付    出。國姓國中校長張日新表示,中輟學生原因很多,幾乎脫離    不了家庭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國姓鄉,地震之後,家長沒工    作,整天躲在家酗酒,孩子根本不想待在家。」他更進一步表    示,國姓國中隔代教養的學生高達7、80人,「我們也不過3百    個學生。」失親或隔代教養的家庭,在追蹤上十分困難。      國姓國中輔導主任表示,目前國姓有4個中輟生,一個電話    被停話、另一名家長帶走後不知去向、一位女同學因家庭太複    雜,選擇和男友在一起,而另一名則因地震目睹奶奶被壓死,    產生精神疾病。她憤憤不平地說:「像這種我們要怎麼追蹤?政    府只會說去找,可是我們正式輔導老師才一名,另一個代課老師    無法減課,怎麼挪出人力?」 家庭失能 孩子受害      中輟生絕大多數來自家庭結構、功能、氣氛、凝聚力、管教    及親子關係有缺陷的家庭。張日新說,他相信天下父母心,對於    孩子的中輟雖然憂心,現實上卻無法配合,孩子中輟之後,有些    父母後來對孩子中輟幾乎抱持放棄的心態,對學校要求與需配合    事項都冷漠以對,「他們就說:『我也管不動啦!』那是叫老師    怎麼辦?」張日新無奈地說。      國姓國中輔導主任更不客氣地批評,學生中輟問題:種因於    家庭,顯現於學校,表現於社會。「政府在政策上制定要幾個中    輟生才能配一個老師,難道1、2個中輟生,問題就不嚴重嗎?」    張日新進一步說明,患精神疾病的中輟學生,學校透過很多管道    希望獲得協助,「因為他動不動就自殺,前幾天差點跳樓,今天    還拿刀割腕!」但是社會局與衛生局都互踢皮球,社會局甚至表    態:「我們只處理經濟問題的學生!」社會局認為學校應請家長    帶這位學生就醫,「如果家長能帶他去,我們還需要社會局介入    嗎?」      張日新同時認為政策上也有許多毛病,「像是追蹤後就通知    家長,罰家長錢。」問題是這些學生家長就是因謀生困難而導致    家庭關係崩潰,「罰他錢,不是很好笑?」 愛心夫妻 終結迷途      國姓國中過去能締造零中輟的成績,與學校推行空手道教育    有相當大的關係。6年前地震後,當時的國姓國中校長池麗娟邀請    空手道教練黃泰吉與廖德蘭夫婦至國姓鄉參與災後重建,透過空    手道的武術精神,找回不少迷途青年。      廖德蘭說,現在國姓又開始出現中輟生,她感到非常憂心,    因此不斷地到學校拜託老師,請他們一定要把學生拉回來。「我    們已經做了6年,絕對不能中斷。」她認為家庭當然是中輟最大的    原因,「因為他們沒有愛。」但伸出援手的,卻不能限於始作俑者    ,而是需要透過社會整體支援。      她指出,台灣長期以來忽略「智能」之外的教育,「有些學    生就是不能讀,好動,那為什麼不讓他們動?」6年來,黃泰吉    夫婦花費6百餘萬投入挽救中輟生的工作,他們自掏腰包教學生    練習,並與生活困難的學生同住,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家訪深入瞭    解學生的背景,「我們連學生家三代都一清二楚。」廖德蘭說,    就連社工人員都認為他們做得比社工更專業。      「其實也不全是社工的問題。」廖德蘭靦腆地說,許多中輟    生都有家暴背景,社工沒有能力面對暴力,「可是我們不怕。」    黃泰吉呵呵笑說:「他們又打不贏我!」當有人承擔起最為困難    的訪試與溝通,政府在協助中輟生的行動卻依舊牛步。 告別街頭 打出榮耀      「當時政府花幾百億在重建,可是花在青少年教育卻很少。」    黃泰吉說,當時郭瑤琪甚至坦承,只有這個重建領域是真正有成效    的。「那麼多錢,撥一點支持空手道,讓孩子發洩,又可拉回中輟    生,為什麼不做?」廖德蘭進一步說明,許多國姓國中練空手道的    學生,幾乎都升上南投縣旭光高中,而暨南、海洋與亞洲大學也都    有管道讓這些孩子升學,「這是我去跟教育部『盧來的』!」      廖德蘭說,學生愛打架,她告訴學生,同樣是打,空手道有榮    耀,另一個要記過,孩子其實都明白,而當孩子回到正常體系,下    一步自然要為他們創造升學管道,「我們的孩子出去比賽成績都很    好,是國際性的。」因此她親自去拜訪許多學校,好不容易才將管    道暢通。      「現在不是強調蒙特梭利教育?那不就是生活教育?」廖德蘭    認為教育不應狹隘,空手道的武士精神,就是人格教育,那才是每    個人在一生中應學會的「知識」。她和黃泰吉在付出的前兩年,每    天都在問自己:「值得嗎?」但他們看到這些被「升學主義」排除    的學生的另一面,他們有天生的爆發力與潛力,缺乏的只是關愛與    支持,而拉回中輟學生,就是不讓他們成為社會負擔,「為什麼不      做?」      黃泰吉夫婦認為,中輟既然是這麼嚴重的問題,就應該由根解    決,從偏遠地區學校教師流動率來看,不難發現老師只將偏遠地區    當成跳板,而當偏遠地區學生在結構面的匱乏,政府又只以「抓」    回學生而非「留」住學生為滿足,以及無法有真正愛鄉的人投入中    輟生的服務,問題只是無盡循環。      這也是黃泰吉夫婦不斷向教育部陳情的原因,由於全國中等運    動會一直未把空手道列入必辦,他們的陳情書已累積厚厚一疊。廖    德蘭表示,設若讓學生在教育部認可的比賽獲獎,對學生申請學校    將非常有利,間接幫助學生走在升學路上,而升學管道的暢通,會    讓他們願意回過頭至原鄉服務,「像曾獲總統教育獎的丁湘穎就是    ,她要去原民部落教空手道。」但是教育部不斷搪塞,他們實在無    法理解,「政府,究竟解決了什麼問題?」      張日新說,中輟孩子就是需要愛,政府若願意在各區設立中途    之家,24小時都有人關心,吃、住、學費不用愁,他不相信學生願    意在外面遊蕩。他更進一步豪氣地說,若設在國姓國中,他願意負    起全責。      廖德蘭與黃泰吉說:「我們的故事,就是921的故事。」然而,    更是許多中輟學生心裡不願說的故事。中輟,不是無解的問題、不    是沒人關心的燙手山芋,但小人物的耕耘,終究需要領導者大刀闊    斧地由根做起,而非表演式的濫情而已。 延伸閱讀: 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6/04/20/06C04191/index.html 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5/11/30/05A11291/index.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7.140.212 ※ 編輯: Muhchyng 來自: 59.117.140.212 (05/07 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