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pecialm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作者 houy (中華隊加油!!!) 看板 AAAAAAAA 標題 [有感] 天下-行動夢想家系列:孫運璿 時間 Mon Apr 3 09:53:45 2006 ─────────────────────────────────────── ※ [本文轉錄自 WeCare 看板] http://www.cw.com.tw/article/relative/relative_article.jsp?AID=1887 青年孫運璿 蜀道難,仍要上青天 作者:藍麗娟 2006.03.29/ 第343期  二次世界大戰終戰的那一年。蕭瑟的冬風裡,三十二歲的孫運璿與五位美國電力工程師 坐飛機,從重慶降落台北松山機場。    恢復電力,是電力工程師孫運璿來台的重責大任。    基隆港前,在台灣電力公司服務的三千名日本技術員工等著被遣送回日本,臨走前說, 「我們怕三個月後,台灣可能就會黑暗一片。」    「你們打了敗仗,還看不起我們,一定要做給你們看,」台電人聽了非常氣憤。   扛起全島光明的大任,孫運璿比台電人更不服輸。    出生在山東海邊的蓬萊,小時候,孫運璿的父親孫蓉昌隻身到外地讀書沒有賺錢,他與 母親住在大伯家,母親要負責大家族裡繁重的雜務。為了給母親爭氣,他用功念書,小學 六年,每年都得第一名。   為國放棄文學夢  孫運璿醉心文學。不料,十二歲時,五卅慘案爆發,十一個人被殺。父親對他說,「讀 聖賢書所為何事?讀了就要為國家做事,現在國家有兩件事需要你:一是缺乏俄文人才… …二是需要工程人才,……要學些實在的本事。」    就這樣,孫運璿放棄文學夢,來到東北第三大城哈爾濱,專收俄僑子弟、以俄文教學的 俄僑實業中學,成為唯一一個中國學生。    「同學說什麼,老師講什麼,我都聽不懂,頭一年真不知道怎麼過的,第一名是不敢想 了,只要不降級就好了,」他回憶。    冬夜,攤開只懂少許的俄文課本,抬頭望著窗外一片白皚皚的雪,想起家鄉的母親與弟 妹,不免感傷。總在這時,他記起父親的勉勵,了解俄國的人才太少使中國在外交上一再 吃虧,連原來說好中俄合建的中東鐵路管理權都被俄人霸佔,「你要好好讀俄文,將來進 中東鐵路附設的哈爾濱工大(工業大學),把我國權利爭回來。」    這三、四年,孫運璿學會忍耐、克己,「吃的東西不喜歡,閉著眼睛也要吃下去;俄文 課本看不懂,看十遍就會懂。慢慢就習慣了,遇到困難,就要想辦法克服。」    十四歲,他考上哈爾濱工業大學,三年預科與四年大學,每年每科都滿分。支持他用功 的另一股力量是俄國人,「他們說我們中國人髒、落後,我和中國同學說,我們就來比成 績,看誰考得贏。」   帶重機翻越秦嶺  二十一歲,孫運璿以第一名畢業,名字就刻在哈工大的圖書館。    二十三歲,當前年輕人煩惱就業或升學時,他已在連雲港蓋電廠,和同事一頁頁耐心讀 著堆起來幾尺高的藍圖,他為氣餒的同事打氣,「我們不要靠外國人,自己來做,做好了 是中國人的光榮。」    電廠設計成功,戰爭開始了。    民國二十六年,日本軍隊逼近南京,孫運璿隨著政府撤退,後方在哪裡,他就在哪裡日 夜趕工建電廠。往往電廠才裝好試車,日軍就逼近。為了不讓發電機落到日軍手上,孫運 璿打前鋒,研究轉運機器的路線,乘著原始的小船溯流而上,有風揚帆,沒風搖槳,遇到 淺灘時還跳下船,跟船夫一起拉船。    後來,他還接到一紙命令,將連雲港二十幾噸重的機器運到四川。    詩人李白曾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就是從陝西到四川崇山峻嶺的阻隔。   機存,人存  要把二十噸重的大機器抬上好幾座兩、三千公尺高山,連拖車都沒有,怎麼做?    眼看著日本人節節進逼。孫運璿說服了大家,「好機存,我們人存;機亡,我們就一起 跳下山谷,」大家拍著胸脯說。    他們找了十八隻騾子來拖後面載重二十多噸的大拖車,這大拖車就是由孫運璿負責製做 。    一個多月後,這群騾隊就像拉著大砲上戰場的軍隊,由孫運璿率領走上崇山峻嶺,路人 看了這群傻呼呼的年輕人都搖頭直呼他們瘋了。  來到最險峻的一段,川陝邊界綿延一百多公里的劍門關,七十二個大小山峰都是絕壁懸 岩,彷彿千萬柄利劍指向藍天,劍門因而得名。      騾隊在盤旋的小徑中緩緩前進,轉彎是最驚險的時刻,把頭(趕騾的人)在前面揮鞭, 大聲吆喝, 「喲!用力啊!」轉彎邊的騾子特別用力,旁邊的騾子配合著轉,若用力不 當,騾子就會帶機器翻下山。戰戰兢兢,等到十八隻騾子把二十噸機器慢吞吞轉過來,把 頭的鞭子放下來,大夥才鬆口氣。    孫運璿擔心日軍追上,他把身上僅有的錢分給伙伴說,「日本人追上我們,就先把機器 推到山底下,大家騎著騾子分散向四川逃命。」危急存亡,會不會看到明天,誰都不知道 。   號召四百名復電勇士   三個月後,「看到嘉陵江了!」先頭部隊有人喊著,騾隊終於越過最艱難的路途,到了 四川廣元,為國家保存了這批寶貴的機器。    蜀道難,難不倒不服輸的孫運璿。帶著同一股精神,他來到台北,再艱困都要恢復電力 。    他跑去台南工專與台北工專找校長,商量徵調三、四年級學生。從此,三、四百名學生 搖身成復電勇士。從基隆到高雄,從山間到海邊,處處可見台電工程師帶著一、二十個平 頭穿制服的二十幾歲年輕人,趕著分開纏繞的電線,扶起傾倒的鐵架,白天修到入夜,把 床搬到變電所,分三班輪流工作。    五個月後,台灣來電了!    全台八○%的電力正常供應,當初被遣送回日本的電力專家回台灣看,都不敢相信。    當時的孫運璿,只有三十四歲。    「不要做官,要做大事,」時刻以人民服務者自居,孫運璿生前常常搖著手說。    歷史已經肯定了他對台灣的貢獻,儘管時代更迭,年輕人面對的不再是戰亂的動盪,卻 是全球化時代中另一場新的知識與人才戰爭,悄然無聲,輸家的代價卻更慘烈。    在少年與青年孫運璿的足跡裡,當前的年輕人,能學習的,不啻是他那不服輸、起而行 的風範。(取材自楊艾俐著《孫運璿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29.118
JuliaRobert:他真的很偉大 比起現在的 政府官員~~~~~ 05/15 14:21
wayways:看一看眼框都濕濕的 05/15 14:40
aMaSasHi:真的好感動喔!! 05/17 20:06
feable:好偉大,心裏很感動. 05/17 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