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peech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tw.myblog.yahoo.com/jw!Ra18H0aCGB0rzRb0XB_x/article?mid=18271&prev=18273&next=-2&page=1&sc=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讓人目不暇給。大家在努力適應科技的同時, 往往只注意到科技豐富了我們的物質生活,卻很少人注意, 科技已經大大提升了人類的文明,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全新的視野, 讓我們的生存有了積極的意義。 要了解這樣的變化,我們必須由生態開始談起。 首先,讓我界定一下生態。 我對生態的定義是:「在人造的事務介入以前,自然界原始的生活型態」。 當然,照這樣的定義來看,地球可能已經不再存有所謂「原始生態」; 我們大概只能從一些國家公園保留地,依稀地揣測出一些動植物的原始生活型態。 而我們也要感謝National Geographic,Discovery 以及 Animal Planet 等電視節目, 讓我們能夠在家裡觀察到原野生態,這是古人無法做到的事。 從這些原野觀察,我們可以體會到,生活在生態裡的動物是很可憐的; 他們的生活條件,極端的嚴酷、匱乏; 他們的生活方式,極端的自私、殘忍; 必須弱肉強食,絕對不容慈悲。 動物都有強烈的地盤意識,因為地盤大小直接影響生存與交配的權力。 例如成年的黑猩猩,孔武有力也非常聰明,沒有天敵;但為了爭奪地盤, 有三分之一會死於彼此互相打鬥。 一些動物也能展示母愛,但這似乎只是本能,而且是有條件的; 如果會危及自己的生存,動物會捨棄子女; 而一旦幼兒可以獨立生活,大多母親會為了爭奪地盤而與子女反目成仇。 這樣的原始生態,如果不說它是地獄,它也絕對是個「煉獄」。 對生活在這個煉獄的動物個體來說,生活極端危險、生命沒有尊嚴,生存沒有意義。 但整體來說,這樣一個弱肉強食、殘忍嚴酷的煉獄,卻可以透過物競天擇的機制, 不斷促進物種的進化;因此它也有積極的意義。 如果地球是上帝創造的,那上帝顯然是一個熱衷實驗的生物學家, 他創造出了一些物種的雛型,但不滿意,於是再創造了一個煉獄一樣的環境, 讓每個動物不斷在胃的飢餓與性的飢渴之中煎熬, 然後讓他們為了滿足食、色,永不停止的相爭相食,最後讓勝者存活、敗者淘汰, 藉以促進物種的進化。 如果所有被實驗的動物都沒有意識、沒有自覺,這種實驗室的設計可以說蠻高明。 今天如果有人能設計出一個實驗室,讓我們的機器人像動物一樣彼此競爭, 勝者繼續演進,弱者遭到淘汰;那人工智慧的研發一定可以一日千里。 可是如果有一天,機器人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識,開始思考它存在的尊嚴與意義, 那問題就來了。 人類就好像那個產生自我意識的機器人,不斷給生態製造麻煩。 生態是嚴酷、匱乏的,我們則要求舒適、豐足。 生態要求我們自私、殘忍、弱肉強食; 我們則期望慷慨、慈悲,幫助弱小。 生態要求我們要爭地盤、要排除異己,我們則希望要消除歧視、希望近悅遠來。 生態希望我們為滿足食欲、性欲不擇手段;而我們對缺乏品質的食、色則寧可從缺。 生態要我們做一個朝不保夕、物競天擇的白老鼠, 我們則想尋求生存的安全與生命的意義。 所以我給文明的定義是: 文明是生態的反面;是人類為了追求生活舒適與生存意義,所做的努力與成果。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人類追求文明的過程。 我想大家都知道,人最早的祖先大概在六百萬年前左右與猿類分別開來開始獨立演化, 經過猿人、直立人、智人等演化過程,十多萬年前在非洲出現了現代人類的祖先。 現代人類祖先於是四處擴散,南美是到了八千年前才有現代人類的足跡。 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懂得取火、用火,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 因為所有動物都怕火,因此懂得取火、用火就樹立了人為萬物之王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物競天擇的規律從此被打破了。 在這之前,氣候如果變冷,動物除非遷移、演化出冬眠的本事或演化出更厚的毛皮, 否則就要被自然淘汰。 但人類藉者火,不需遷移、不需冬眠也不需要長出厚毛皮,照樣可以存活, 因此就跳脫了物競天擇的規律。 從此人與生態開始分道揚鑣,人也逐漸成為生態的「異類」。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 史前人類為什麼會在全球到處擴散? 今天交通如此便捷,世界任何角落幾乎在24小時內都可以抵達; 但很多人有很多地方沒到過。 像我很嚮往大溪地,但至今沒去過,因為嫌遠。 史前的人靠著腳走路,竟然會從非洲走到亞洲,再從東北亞走到北美, 而後南下到南美。這樣萬里迢迢的奔波,究竟為什麼? 根據研究,人類在沒有農業以前,靠捕魚、打獵或採食野果, 一個人需要五平方公里左右、水草豐沛的地盤才夠生活。 如果我們有個五百人的大家族,那我們一起需要有2500平方公里的地盤才行, 也就是台灣平地的四分之一。 如果不夠,我們需要去搶,如果已經有了地盤而有別人侵入,我們必須殺掉他們。 如果我們打不過別人,我們只好遷地為良。 這就是為什麼史前人類要不停地往外擴散。 他們不是喜歡旅遊,他們是被其他人驅趕得到處亂跑。 台灣的平地大約有一萬平方公里,因此農業時代以前,只能養活兩千人, 這樣的人口密度,無法有效發展文明。 有了農業以後,估計只要0.5平方公里就能養活一個人, 因此人口密度可以增加十倍,於是人可以聚居,可以分工,文明就容易開展了。 這就是為什麼農業在一萬年前開始以後, 過了兩千年,才有了人類初期的文明。 大概在五千年前,人類懂得引河水灌溉農田,農業生產力因此增加了五倍, 人口密度更高,因此出現了都市,文明發展也快速了很多。 現在讓我插進來談一下科技。 今天大家習慣把科技當成一個詞來用,其實,科指的是科學,技,指的是技術; 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科學指的是我們對客觀世界的精確了解, 這些了解是經過觀察、測量、假說、實驗等所謂科學步驟建立起來的; 這些了解大多可以量化,可以用數學方程式來表示。 科學研究的是自然的本體,而不僅是表象。 例如,氧氣我們都看不見,但科學可以把氧氣加以定量及定性。 又科學如果發現了某種原理,就可以預測這個原理應用起來的結果; 這種預測能力也是科學的特點。 技術則是解決問題或製造器物的方法。 因此,流體力學是科學,造船或開飛機則是技術。 我們前面提到的取火與農耕,都是技術; 因此技術早於科學。 從取火、製造石器、發展農業乃至製作陶器、銅器、鐵器,紡織、造船等等, 人類發展技術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科學則是十七世紀才真正開始, 到現在不過四百年而已。 技術對文明的進展至關重要,因為技術可以直接改善生活。 譬如懂得用火,不僅可以幫人抵抗猛獸,火還可以提供照明,增加工作時間; 煮熟食物,化不可食者為可食。 此外,火可以燒造陶器以供貯存食物與水等等。而農業技術的發明,如前所言, 更是人類文明得以開展的關鍵。 技術可以改善人類生活,促進文明進步; 但很奇怪的,技術工作者在歷史上一直不受重視。 譬如中國商周的青銅器當時是由奴隸在製造; 以後各朝各代也把農民工匠等等視為低層人物。 我們看中國歷史幾乎全部講的是帝王將相的成敗興衰,好像這些人才是文明的主角; 到今天媒體的焦點還是一些政治權貴,很少人去管科技的現況。 因為不重視科技的發展,人類在農業社會停留了將近一萬年的時間。 農業雖然造就了一些文明,但農業是艱苦的,耗費大量人力,而且生產力很低。 農民要應付乾旱或水患,高溫或寒流, 還要應付9000多種蟲害、60000多種病害及8000多種雜草。 此外農民要繳稅,要提供勞役、兵役,等好不容易盼到個豐收, 又要面臨供給過剩、穀賤傷農的困擾。 北宋司馬光曾說:「今農民苦心苦力、惡衣糲食,以植百穀。賦歛萃焉,繇役出焉。 歲豐則賤糶(音ㄊㄧㄠˋ 、賣出穀米之意)以供上之須,給債家之求; 歲凶則流離棄鄉,轉死溝壑」。 這樣慘痛的農民悲歌,在近代很多農業社會還時有所聞。 農業時代因為農業生產力低,商業也不發達, 大多數人過著農奴一般的生活,社會很難穩定。 農業時代的文明是少數人的文明,建立在大部分人的痛苦之上。 歷史上強盛的朝代,都有大量的奴隸提供勞力,埃及如此,希臘羅馬如此, 中國漢唐文明亦如此。 因此文明背後是武力壓制與勞力剝削,常常引起反抗或覬覦,所以戰爭不絕。 在農業時代,雖然許多人在宗教、法律、倫理、道德以及藝術上, 努力想提升文明水準,可是爭奪地盤、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依然主導農業時代的群體互動。 我們看世界性的宗教,像基督教、回教、天主教、佛教, 基本上都把理想的生活寄託給來世,希望天堂或地獄能夠補償人間缺乏的正義; 這可以顯示,農業時代的宗教家對當時文明的絕望。 在科學興起以前,技術的發展有點像瞎子摸象,藉著經驗與試錯,緩步前進。 因為技術進展緩慢,一個地區的技術,別的地區可以慢慢吸收模仿, 所以各地區,各民族技術差異不大,打起戰來實力相當。 像1096至1291年的十字軍東征,基督教徒與回教徒混戰了近兩百年, 也沒分出什麼勝負。 十七世紀科學在歐洲興起,從此人類社會開始了巨大的變化。 有科學指導,技術進步的速度大增;而因為技術進步了, 可以製造各種量測與實驗的儀器,回過頭來可以幫助科學的發展。 科學與技術就這樣魚幫水、水幫魚似的在歐洲突飛猛進。 到今天我們甚至連科跟技都不去分了,科技被當成了一回事。 科技在這四百年來到底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呢? 最主要的,是人類能力的大幅提升。 人現在已經可以操控物質、操控能、操控電磁、並能利用電腦與微電子, 無限地推升我們的記憶與運算能力。 可以說,科技已經讓人擁有了古人聞所未聞的各種「神通」。 這些神通當然巨幅提升了人類的生產力, 使人類社會從物資「供給不足」進入了「供給過剩」的時代。 我們看今天有關食、衣、住、行、通訊、育樂的所有商品,供給幾乎可以無限, 反而是購買力有限,所以廠商必須拼命行銷,人人都怕產品滯銷、 存貨堆積而引起倒閉。 這個「供給過剩」的狀況,並沒有完全解決貧窮問題。 我們知道今天地球還有十多億人口每天賺不到一塊錢美金,生活非常困苦。 供給過剩的主要效應是先進國家之間不會再有戰爭,他們反而會合力維持地球的和平。 我們看法國、德國過去是世仇,美國、日本二次大戰是敵國, 但是現在他們都變成親密的盟國,很擔心世界失掉秩序;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先進國家都是佔有優勢的生產國。 世界和平、經濟繁榮,他們的產品可以行銷世界賺取財富, 動亂不符合這些先進國家的利益。 在農業時代,一個國家強大了,即開始到處掠奪,給鄰國帶來災難。 而現在弱國並沒有什麼東西可供強國掠奪,即使重要物質如石油, 弱國還須仰賴強國的技術來開採、提煉與應用,既然大家可以利益共生, 當然沒必要弄得烽火連天。 因此強國的國家利益不在掠奪,而在於國際合作,共同促進世界購買力的提升。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富起來以便來買東西。 所以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人類社會因此達到了一個和平穩定、互惠互利的境界。 世界第二次大戰以後,馬歇爾計劃可以說是這個互惠模式的重要實驗。 1949年至1952年,美國為重振歐洲經濟挹注了130億美元, 結果四年之間,整個西歐的工業生產增長了40%, 共同體國家的國民生產毛額增加了32%; 除了德國之外,歐洲各國工業生產都恢復到了戰前的水準。 馬歇爾計劃在歐洲不僅協助了歐洲的復興,也為美國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出口市場, 對其後美國乃至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的經濟成長,帶來了極大的助益。 科技社會帶來的另一個重要改變,就是財富主要來自創造,而不是掠奪。 我們看世界首富Bill Gates 創立了微軟, 推出的作業系統大大提升了個人電腦的功能,也促進了整個PC產業的發展。 他個人賺了大錢,而他創下的商機更千百倍於他的個人財富, 因此他是財富的創造者,不是掠奪者。這種創造性的財富增長, 可能造成更大的財富不均,但因大眾同蒙其利,並不妨礙社會的合諧。 過去共產主義者認為富人的財富一定來自於掠奪窮人,所以要階級鬥爭; 完全沒有想到科技可以無中生有地創造出財富。 當然,先進國家以智慧財產權製造壟斷,是否形成對落後國家的剝削, 尚有待詳加探討。 以上這種變化,來得非常快速,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到現在不過短短四、五十年。 今天我們讀歷史,講的都是農業時代的滄桑與規律,讓許多人還活在過去的思維裡。 許多開發中國家,還遺留著被欺凌、殖民的歷史創痛; 還在反帝、反西方;像北韓,可說完全與現在的世界脫了節。 幸運的是,中國大陸這三十年從農業時代醒了過來,開始加速融入現代社會, 大大提高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減少了世界的緊張。 如果中國還像北韓一樣活在過去,對我們來講實在不堪想象。 科技進展的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大概是讓人觀念跟不上的主要原因。 我個人一直在高科技業裡謀生,必須時時注意科技的進展。 結果發現,科技進步如此之快,連科技業者自己都感到吃驚。 譬如70年代末期, 很多人都認為積體電路上的線距沒法做到比一微米(百萬分之一米,約為頭髮直徑的1%) 更細,可是現在線距已經細到40奈米(一微米的百分之四);換句話說, 現在積體電路的密度,比當時認為的極限值還大了600多倍。 70年代的半導體專家,一定都沒預料到今天技術能夠進步到這個地步。 因為對科技比較關心與敏感,我個人強烈的感覺,今日科技正在改變人類的本質。 藉著科技,人會擁有越來越多的超能力,人類會逐漸變成「仙人」。 人不是鳥,按理是不會飛的,可是現在天上有無數的人在飛。不只是會飛, 還可以去月球,這是連鳥都辦不到的事,而人卻可以做到。 有的人會說,人哪會飛?那只是飛機在飛而已。 現在瑞士飛行家Yves Rossy已經證明,一個人真的可以像鳥一樣地飛。 大家到Flixxy.com 或natgeochannel.co.uk網站上找 Jet Man 即可看到。 過去一個人在台灣,一個人在日本, 兩個人想下盤圍棋,是不可能的,除非這兩個人是神仙。那神仙怎麼下棋呢? 他們會在天上變出一個棋盤,然後分別在棋盤上變出黑白子,你一子我一子的下。 這跟現在在網路上下棋其實是一模一樣的。 我們常常佩服有些人寫文章旁徵博引,雄辯滔滔。過去要有這種功力, 必須不斷買書、讀書、做筆記,甚至還要有私人圖書館; 但現在透過 Google 或百度,中學生寫文章都可以旁徵博引、內容豐富。 過去文章寫得好,人家說如有神助,現在不用神助啦, 上Google去查查就成啦。 目前有一個很熱門的名詞(大陸說法是很火), 叫「cloud computing」,中文翻成「雲端計算」。譬如,Google提供的, 就是雲端計算的服務。 你這邊只要輸入問題,他們可以提供即時解答,就好像你跟天上乞求答案, 有神仙立刻會把答案從天上雲端送下來給你。 雲端計算是一大堆電腦平行地來處理資料,所以速度很快; 這也是當前科技提供的超能力。 我前面說,科技讓人具備了超能力,人會進化成為仙人,可能有些人會覺得誇張。 可是請大家想想,我們認為神仙能做的事,將來有什麼人類做不到呢? 有人說,神仙有千里眼、順風耳、能騰雲駕霧; 現在人靠著電視、手機、飛機都可以具有這些超能力。 或說神仙可以無中生有變出我們需要的東西;這個現在科技大部分都能做到, 因為人類已經了解了幾乎所有元素的構造與性質,能隨意加以操控調變。 又有人說神仙可以長生不老;現在人已經可以複製動物, 因此理論上將來只要一個人的幹細胞能保存下來,死後就可以再複製,等於不會死。 又神仙有預測的能力,科學本身也有預測能力。 譬如我們發射砲彈,科學說以45度仰角發射會最遠,我們去試,果然如此, 這就是預測能力。 現在氣象預測越來越準確了,我們也大致能依據遺傳與基因的資料, 來預測一個人未來健康狀況。所以科學正不斷地在增強我們的預測能力。 目前種種科技的進展,都顯示人會逐漸成「仙」。 但目前人類還不是仙,大概連「半仙」都不是; 而這正是目前危機之所在。 今天我們在創造物質的同時,也同時創造了大量的汙染,嚴重破壞了環境。 目前科技的創造力使許多人富可敵國,但全世界卻還有十幾、二十億人活在赤貧線下。 我們發明了原子彈,嚇阻了大規模的戰爭, 但我們消除不了恐怖活動走向核子化的陰影。 如果說科技創造的只是物質,我們可以勸大家減低物慾、減少消費,藉以減低污染。 問題是科技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物質,更重要的是能力。 Email 或手機簡訊讓我們能瞬間傳達訊息,我們就不可能再回頭去寄信。 今天飛機誤點大家都要抗議,當然沒人會再去慢慢搭船。 人一旦具備了超能力,就不可能再回頭了。 再說現在要回頭已經太晚,一個原因是人口。 農業時代,也就是16世紀以前,地球人口不超過5億;到1800年,人口達到9億, 1900年突破16億,2000年突破了60億。 預計2050年世界人口會突破90億。除非科技再持續發展, 地球實在無法承擔這樣的人口壓力。 我們現在體會到,文明的發展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過去農牧導致濫墾濫伐, 嚴重破壞了生態;而近代工業又帶來了空氣、水、土壤的汙染與地球的暖化等惡果; 因此到目前為止,文明與生態是對立的;也因此導致對科技的質疑。 可是在反對科技之前,可能我們需要知道兩項重要的事實。 其一是:動物不去破壞生態,並不保證能夠永續而不會滅絕。 事實上,曾經在地球上出現過的物種,包括恐龍、長毛象等等,有98%以上都滅絕了。 這些動物沒有科技,也談不上破壞環境,但一樣難逃滅絕的命運。 其二是:一般人沒有去區分科學與技術。 前面說過,科學是我們對客觀世界的精確了解, 而技術只是解決問題與製造器物的方法。 我們對世界的了解永遠是不嫌多的;認為科學對世界有害,是中世紀羅馬教會的看法, 其動機並不純正。 我們沒理由反對科學,但是我們可以要求慎重使用技術。 科學是越充實越好,而技術就涉及高明、不高明或有無後遺症的問題。 譬如核能發電,我們知道使用核分裂技術會產生放射性核廢料, 可能污染環境,這技術就不夠高明; 而核融合發電,不產生核廢料,污染環境的問題會小很多,而且使用重水與鋰做原料, 上千年也不怕原料匱乏。 但核融合發電技術很困難,即使現在美、歐、日、中、蘇等國已經開始合作研究, 預計還要三、四十年以後,才有商業化的可能。 所以面對科技,我們應有的了解是,人類目前擁有的科技,不管現在看起來多麼先進, 其實都還太過落伍。 這樣的科技,不足以讓100億的人口個個健康富足, 也不足改善或完全消除人類對環境的破壞。 當然,一個對策是減低公共衛生與醫藥的投資, 讓一些猛烈的病毒削減去一些老弱人口。 譬如中世紀歐洲的鼠疫曾經害死約三分之一的人口,導致許多農地廢耕, 結果生態大獲改善;森林重新滋長,一些已經瀕臨絕種的動物,都重獲生機。 但我們能這樣做嗎? 我們能放任幾億甚至幾十億人, 讓他們這樣「自然的」被病毒淘汰嗎? 今天許多反科技的人,邏輯都不清晰,方法都不務實。 實際的情形是,我們沒有退路,只能加速向前。 所有政府與政客,尤其在科技落後國家,都應該要跳出農業時代的爾虞我詐, 停止在武器與軍備上的無謂耗費,而應在教育與科研上投注主要的國力。 今天我們做人可以有許多選擇。我們可以像野獸一樣殘忍、自私, 藉傷害別人來滿足自己;等於還遵守著弱肉強食的生態法則, 把自己降格成為生態中的白老鼠。 這樣的問題是,實驗室的白老鼠並不需要太多,太多必須予以除掉; 因此人選擇以野獸的方式生活,會失去在地球生存的權利。 我們也可以選擇去宗教當中尋求慰藉,當一個不問是非、逆來順受、聽天由命的人。 可惜目前的宗教基本上是消極的,不認為我們可以在人間建立天堂般的樂土, 也不相信人間會有公平正義,所以只能叫我們期望死後升到天堂或往生極樂世界, 在那裡獲得遲來的快樂與正義。 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去相信科技,相信人藉著科技會慢慢升格成仙、成佛; 相信人藉著自己的努力與智慧,可以把地球變成一個充滿快樂又能永續的天堂。 如果我們有這樣的信心跟意念,我們的生命與我們子孫的未來, 會聯結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 生命不再短暫、空虛、沒有意義,而是一個代代接力的,充滿意義與歡樂的旅程。 宇宙也不再幽黑冷酷,那會是我們未來子孫探索、遊玩、馳騁的後花園。 所以,總結來說,原始生態儘管青山綠水美麗萬端,卻是一個物競天擇的煉獄。 人類一旦掙脫了生態的束縛,打破了物競天擇的規律,就已經變成生態的異類, 無法再回頭。追求文明,就等於追求生命的尊嚴與生存的意義, 這需要我們具有超能力。 科技的提升能不斷增加我們的超能力,讓我們最終成仙成佛。 當人成為仙佛,身心可以超脫慾望的羈絆,瀟灑自適,也可以懲惡揚善, 成為宇宙的褓母。 即使地球大限已至,人類仍然能夠永續,在浩瀚的宇宙間快意縱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7.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