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sometimes 信箱] 作者: bbsjjlu (靜竹) 看板: Scenery 標題: [剪報] 嘉義新港鄉 花徑待君踩 時間: Fri Feb 16 00:46:37 2001 聯合報 2001/02/15 《城鄉遊》新港鄉 花徑待君踩 記者陳宛茜/專題報導  嘉義縣新港鄉奉天宮聞名,逢年過節吸引大批香客到此參拜;每年二三月舉行的 大甲媽祖遶境,更是將十餘萬香客帶進這個寧靜的小鎮。不過這些香客的腳步多半 來去匆匆,到新港的旅遊活動也僅只於奉天宮參拜、買新港飴等,其實,從奉天宮 出發,只要十多分鐘的車程,遊客便可順道拜訪花的故鄉,洋桔梗、蓮花、雞冠花 等有如大自然的調色盤,四季都有不同顏色染亮新港的鄉間小路。  走中山路轉一六六號縣道,過了光北橋,便來到洋桔梗的故鄉——溪北村。溪北 村的洋桔梗,產量不僅全台第一,更可大量外銷到日本。走在廣闊的田野間,不時 可見罩在大網子裡的溫室,紫色、白色或粉橘色的洋桔梗不論四季,在網裡搖曳著 嬌嫩的身影,遊客只要向主人打聲招呼,便可入內參觀。  洋桔梗的身世可溯源到民國五十六年,日本阪田種苗株式會社來台物色適合種植 蔬果花卉的地方,以供應其冬季之用,最後選擇了溪北村訂定契約栽培,種子由阪 田供應,成品也由阪田以保證價格收購。在全盛期間,溪北參與契作的花卉包括金 魚草、一串紅、金盞花、孔雀草、波斯菊、千日紅、向日葵、百日草等,收益比傳 統耕作優厚許多,大大改善了農村的經濟。  隨著農村人口外移,工資大幅上揚,日本開始將比較沒有技術性的採種,轉移到 工資較便宜的東南亞去,溪北的契作轉移重心至不需人力的鮮花,從民國八十二年 開始栽培洋桔梗,成功培育出花色鮮豔的品種。除了洋桔梗,這裡還有一間蘭園, 培育各類蘭花品種,看對眼的遊客可以當場把它搬回家。  前往溪北村的路上,還會經過風光明媚的月眉潭。面積達五公頃的月眉潭,以形 狀如月眉而得名,原本旁邊還有七個潭,號稱「七星伴月」,後因淤塞而一一消失, 曾有人提議將此地開發成宗教特區,和到北港、新港、溪北媽祖進香連成一線,以 湖光水色襯托佛香梵音,可惜未能如願。  同樣走中山路,轉反方向的一六六號縣道,就可以到另一個花的故鄉——三間村。 滿布蓮花田的此地最宜夏天拜訪,伸展著古典線條的蓮花蓮葉,襯上仍存古意的農 厝,頗有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富含營養的蓮子、蓮藕,在附近的省道旁攤子可買到。  走中正路往崙仔村的方向到溪底寮,則是一條鳥語花香的小路。冬天休耕時節, 農民紛紛將稻田改種粉嫩的油菜花,車行於此,一片片美麗的鵝黃色教人心曠神怡。  彎進田邊小徑,鳥迷便得準備好望遠鏡,因為靠近北港溪,這裡可看到許多留鳥 及冬候鳥,如紅鳩、黃頭鷺、紅冠水面鷦鷹、黑枕藍鵲等。十二月枯水期,常有紅 冠水雞、彩鷸及黃頭鷺等在水面嬉戲,頗為壯觀。 《城鄉遊》奉天宮 新港史的縮影  奉天宮建於西元一八一一年,由於是皇帝當前紅人王得祿所倡建,形制仿照皇宮, 俗稱「皇宮起」。宮內「船仔媽」神像、乾隆年間的古龍柱、香爐,以及乾隆、王 得祿題字的匾額,都是相當珍貴的古文物。  奉天宮所供奉的虎爺是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焦點。一般廟宇的虎爺多在神案或壁龕 下,唯有奉天宮內的虎爺是供在案桌上,與神明平起平坐;而其頭戴金花、披神袍 等威風八面的模樣,以及設專殿的供奉方式,也是台灣獨有的。據說因為新港的虎 爺特別靈驗,多次降妖除魔、普濟大眾,因此受朝廷敕封,地位與眾不同。  一部奉天宮的歷史,也等於一部新港的歷史。早在明末天啟年間,顏思齊、鄭芝 龍渡海於新港的前身古笨港登陸,在此建立十寨做為根據地,召大陸沿海民眾來此 屯墾,因此新港有「開台第一村」之稱,這段故事也是新港子孫林懷民成名舞作「 薪傳」的源頭活水。嘉慶年間,笨港遭洪水後,居民搬遷到新港現址,王得祿在此 地倡建新的媽祖廟,便是奉天宮。  奉天宮、北港奉天宮以及溪北六興宮是嘉南地區最著名的三座媽祖廟,其所供奉 的媽祖雕像,是用同一塊樟木雕成,分稱「大媽」、「二媽」、「三媽」,與開台 媽祖「船仔媽」一起供奉在古笨港的天后宮裡。天后宮遭洪水吞沒後,三地依次建 了新的媽祖廟,四尊神像也分別遷奉到不同的廟。其中「船仔媽」和「大媽」都放 在奉天宮中。  離奉天宮不遠還有一間供奉保生大帝的大興宮,廟宇雖小卻也有近兩百年的歷史, 因為從光緒十三年到日據前夕都是縣丞署所在地,被評定為三級古蹟。  大興宮附近的中正路上,有一間建於嘉慶年間的的四合院,厚重的紅磚透出歷史 的質感,這裡是前清秀才林維朝的故居,他組團練抵抗寇匪、創辦登林書院提倡文 風,是近代新港最有權勢的台灣人,著名的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便是其曾孫。  新港另一位名人——前清名將王得祿,其遺跡則是建在安和村的將軍墓。這座占 地兩甲餘的墓地建於西元一八四四年,墓牌高八尺、寬十二尺,墓前有石人、石羊 共八座,氣勢驚人,被列為一級古蹟。傳說中這些石人、石羊會在晚間出動踐踏農 作物、調戲婦女,可見其懾人的威力。 《城鄉遊》廟前點心 挑動遊客的食欲  一座素負盛名的老廟,周圍定有風味獨特、歷史悠久的小吃,奉天宮也不例外。 「金長利」的新港飴、「金讚成」的鹽酥花生、花果酥、「新瑞香」的八仙餅、「 美香珍」的三官老,都是遊客人手一盒的廟前點心。  最出名的特產當屬新港飴。新港飴的歷史可推至清光緒年間,一位住在民雄江厝 店的糖果小販盧欺頭,因為連日陰雨,讓所挑之花生糖受潮軟化,節儉的盧欺頭靈 機一動,將這些軟化的糖果放入鼎中加沸再添入粉漿,攪拌均勻冷卻後,再捏成一 塊塊軟花生糖,因為拉斷時帶有糖絲,就好像老鼠一樣,名為「老鼠仔糖」。  老鼠糖推出後深受歡迎,不過因為名字不大好聽,改名為「雙仁潤」。盧欺頭常 挑著雙仁潤到奉天宮的廟會販賣,最後乾脆遷居新港,光緒十七年時(西元一八○ 一年)在奉天宮東邊開了一家店舖「金長利」,便是今日新港名號最響亮的點心鋪。 日據時代,雙仁潤多次遠征日本奪得多項果子大獎,因為日本人稱果子為飴,再將 雙仁潤定名為新港飴。今日的新港飴除了花生外,還發展出葡萄、酸梅、桂圓等不 同口味。  「新瑞香」的八仙餅,是創辦人莊磬麟為紀念其和七位換帖兄弟情誼,將其製作 的禮餅命名為「八仙餅」,因一位桃園的空中小姐出閣時一口氣訂了三千六百斤名 噪一時,也經常登上日本的旅遊雜誌。美香珍餅鋪則以三官老聞名,製作的麻米老 因為經常用來祭拜三官大帝,而命名為三官老。  新民路上的源發醬油鋪,則為台灣少數堅持以土法煉鋼方式製作老式醬油的「豆 油間」,經一百八十天曝曬而成的烏豆醬油,比人工化學醬油更香醇,對於追求天 然食品的遊客,也是不錯的伴手禮。  除了糕餅糖果這些伴手禮,奉天宮周圍也有不少可讓遊客大快朵頤的地方小吃。  比人氣,奉天宮香客大樓北側第一家的生炒鴨肉羹絕對是第一,每天從下午二時 開始,這裡便擠滿了食客,據說一天要炒高達兩百多斤的鴨肉。  曾推行造街運動的大興街,雖然未能如預期成為飄著咖啡香的藝術街道,不過街 上早有兩股教行人精神一振的食物香——碗粿和魯肉飯。「碗粿財」由父子檔當爐, 兒子早上賣碗粿,父親則下午出來賣肉羹麵,材料紮實的碗粿配上湯頭鮮美的肉羹, 是遊子記憶中最甜美的家鄉味道。隔壁的魯肉飯也是由碗粿財的另一個兒子挑擔, 數年前才從做了四十年的老攤主手中接棒,攤上的大腸、粉腸、豬肺、豬耳往往中 午便銷售一空。  吃這些小吃可得留點肚子,因為待會還有飯後點心等著伺候你。在新港國中前福 德路的大樹下,有一攤賣了三十多年的阿欽柏粉圓冰,標榜手工製的粉圓,以及純 糖精製、不添加任何糖精的糖水。這裡原是新港出入北港的門戶,南來北往的顧客 打響了此店的招牌,天熱時樹蔭下享受一碗沁入心脾的粉圓冰,最是暢快。 《城鄉遊》新港蒜頭糖廠 濃濃懷舊風  仿如古代園林的新港公園,地面依稀可看到鐵軌的痕跡。原來,此地曾有小火車 往來於新港和北港之間,將周圍甘蔗園的收成送至鄰居六腳鄉的蒜頭糖廠。  新港的小火車不復可尋,不過對於喜愛懷舊或火車的遊客而言,五十多年歷史的 蒜頭糖廠倒是個有創意的遊點。從奉天宮走一五七縣道,過了蒜頭大橋,總共不過 二十多分鐘的車程,便可到達蒜頭糖廠。  蒜頭糖廠曾是日產量可達三千多噸的製糖所,是目前嘉義縣內兩座僅存糖廠中原 料區域最大的一座,偶爾還有糖蜜列車開往新營的糖廠。廠內小巧的菜市場、福利 社、辦公室和宿舍,保持濃濃的日據時代風味;自成一套的小火車運送系統,除了 滿足火車迷,也讓遊客對早期台灣的領導產業——製糖,上了寶貴的一課。 -- ▌﹀ ◢◣~ * * ▋ ﹀ ﹋ ﹋ *│#│﹍﹍ 靜竹 █▁▁▁▁▁▃▅▆▇████████████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ccsun40.cc.ntu.edu.tw] [Login: **] [Post: **] ※ Origin: 成大土木大地雕塑家 telnet://bbs.civil.nck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