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 < 發信人: "River" <[email protected]>, 信區: pingtung 標 題: 【藍色東港溪電子報】破除遷村的迷失 - 從春日鄉歸崇部落遷村談起 發信站: 藍色東港溪 (Tue Feb 24 01:45:04 1998) 【藍色東港溪電子報】 破除遷村的迷失 - 從春日鄉歸崇部落遷村談起 作者:伊邦.撒沙勒(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員) ------------------------------------------------------------------------   近日春日鄉歸崇村遷村所引發的原住民陳情及抗議事件,表面看起來似乎只是一樁小 小的陳情案,但在此事件背後,暗含的卻是整個台灣原住民政策及行政體系的結構性 問題,並凸顯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以來,持續日據末期對原住民地區進行大規模移居遷 村的政治企圖昭然若揭。   在原住民族群的傳統中,部落是其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部落創社的選擇,除了考慮 日照、地形、水源、腹地等自然環境之外,還和其文化觀念所賦與該地點的神話、傳 說、禁忌等特質有關,亦即是一種融合自然條件和人文色彩的生存、生活考量。例如 魯凱族最早的聚落好茶(現為全省唯一原住民二級古蹟),它的建立就和魯凱人視為 神祇的雲豹有關,雲豹不僅是他們的族群圖騰,更演化成護佑魯凱族人世世代代的守 護神。但自日據殖民時期起,在霧社事件之後所擬定的「新理藩政策」,即開始為了 全面控制全省山地的原住民部落,而擬定「移住遷村」的政策,全面地將「頑抗的」 原住民部落一個個地由深山遷往淺山,再由淺山移居平地(如布農族丹大社群、排灣 族山豬毛等社....)。把原住民遷離世居地,目的是讓他們遠離熟悉的環境,消除其 自給自足條件,減弱其反抗能力,以便於管理和控制。   光復以後,國民政府假「山地現代化」之名,繼續著日據末期殖民控制的遷村政策, 至今仍不斷辦理,並以此作為政府照顧原住民的「德政」。但殊不知這種遷村的方式 ,對原住民部落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甚至加速其文化瓦解與人口流失。 政府規劃之遷村,往往因沒有考慮移住後的部落生計方式(如土地資源、就業機會等 ),因而使得遷村之後的部落反而加速人口外流。所以,被政府視為照顧原住民的「 德政」,對於原住民部落而言,經常像是一場大災難,部落居民勞民傷財、流離失所 ,社會文化迅速瓦解,會有這樣的結果,我們可以初步歸因於下列幾點: 殖民主義集權式的原住民遷村政策: 由於遷村的補助款主要來自省政府,因而省府擁有遷村計畫的主導權。據了解,省政 府原住民安全堪虞村落遷住計畫中,目前預備遷村的部落包括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延 老、控溪部落、苗栗縣泰安鄉中興村司馬限部落、南投縣仁愛鄉精英村蘆山部落、台 東縣大武鄉大竹村愛國蒲部落、屏東縣春日鄉歸崇村及三地門鄉大社村等,可以說, 對原住民各族群皆一網打盡,執行經費共計需新台幣二億一千五百萬元。 因為部落的村民多半沒有太多的政治力可以和官方折衝及選擇空間,大部分的遷村計 畫就是這樣地被「政府」所決定了。但是由於擬定政策及計畫的官員,並不是居住在 部落中的人,很難知道部落內的真正問題為何,因此往往不能符合地方的需要。 山地行政體系的無能腐化: 目前原住民社區多被規劃在各山地鄉公所內,由省政府主導原住民的政策及計畫方向 ,而由山地鄉公所負責執行。然而各山地鄉公所的行政代理人,往往在為了爭取更多 省府補助款,而曲意迎合上級政府的政策,一些地方首長也因原住民經濟的困頓,而 透過「假人頭」及山地工程建設的發包工程,收取回扣以致富。這使得原住民部落的 工程品質往往很惡劣,並破壞環境、生態景觀。 空間規劃缺少部落生計的思考: 在所有的遷村個案中,聚落的空間配置一律成為格子狀,這是因為殖民主義統治方便 的空間計畫,不僅缺乏空間上的美學,也失去了部落原有的生活設計(防水、防火、 防盜?.)。更者,因為光復後的遷村計畫只看到實質空間部分,完全忽略聚落的生計 方式,因而大多數遷村後的部落,就立即面臨生存的危機,而必須到外地工作,以便 償還遷村配合款。這使得原住民部落人口外流現象更為嚴重。 缺乏部落住民參與的規劃方式: 如上所述,由上而下的集權式空間規劃,必然缺乏部落住民的參與。但是這種缺乏住 民參與的規劃方式,也導致原住民的住居文化瓦解。由於遷村工程多半發包給平地營 造商,規劃設計草率,往往抄襲平地建築規格,因而每個遷村之後的社區,幾乎完全 成為平地棋盤式農村的翻版,讓人無法辨識不同族群住居文化的特殊性,當然,更無 法針對不同族群,家戶的實際所需,設計出符合他們性格的空間格局。也由於忽略了 人口自然成長與空間擴展的相對條件配合,往往面積不敷使用,使得居住環境擁擠不 堪,「德政」猶如「煉獄」。 綜合上述各點,我們可以知道,當今的原住民遷村政策,實際上仍是一種漢族中心主 義的殖民規劃,因為政策及行政體系的偏差,忽略了原住民的實際參與及行政體系的 偏差,放棄讓原住民實際參與及以部落為中心的觀點,而不能為原住民部落帶來真正 的安居樂業和永續發展,所以必須重新作全面的檢討。 春日鄉歸崇村因部落上方原始森林被砍伐,而有危石崩落不斷,使得這個處在深山中 的美麗部落成為安全堪虞地區。   七年前經村民大會議決報請省府遷村,經上級奉派專家勘察結果,函示確實為危險聚 落,遂在光復以來一貫的「遷村政策」下,經省山胞行政局指示該部落居民辦理移住 遷村。   然而,該移住計畫卻是一種由上而下的作業方式,整個移住計畫幾乎只在省民政廳和 春日鄉公所之間進行,對於指定遷移地點及具體規劃內容,並沒有和村民作充分溝通 ,只透過行政體系於村民大會中宣達政令,以及利用行政作業程序的技巧,決定了遷 移地點及配置。 如今部落仍然處境危險,居民生活在惶恐之中,鄉公所和台糖卻為誰是(禍首)而互 踢皮球、爭執不下。這是赤裸裸的「遷村政治學」,居民找不到回家的路,官方不可 能學會認錯,民眾永遠是輸家。 我們建議,歸崇村「遷村委員會」循正常行政管道連署陳情,立即向縣政府遞陳情書 ,希望工程發包暫緩,以便重新作細部規劃,找到居民最滿意的遷村新地點為止,並 繼續向主辦的省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陳情暫緩遷村。我們認為省府這種不問民意由 上而下的極權式規劃,不僅無法解決當地居民真正的問題,更是一種「異文化的強暴 」,扼殺了原住民族群的生存空間與文化尊嚴。 我們誓言打破這種摧毀原住民部落文化根基的「遷村迷失」,替後代子孫建構一個足 以永續發展的文化棲地和生活環境。 (遷村政治學)關鍵詞 一、為什麼要遷村?  ?? 部落面臨危險。  ?? 現有部落容量不太夠。沒有停車場。  ?? 現今的部落已呈現沒有特色的部落。(雜亂沒有規劃)  ?? 無法在部落內生計。 ?? 日據時代被強迫遷村國民政府半誘半強〝迫〞遷村。(例子) 二、惡 例:  ? 例:宜蘭縣南澳鄉金洋村48年遷在大河床內,颳風時常被困。  ? 例:花蘭瑞穗鄉紅葉村、銅門村。79年銅門村災變,數十人遭土石活埋。  ? 例:屏東縣排灣族筏灣村、古華村、力里村。 例:台東縣大南村。 例: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 例:屏東縣排灣族大社村 例:桃園縣石門水庫泰雅族卡拉社 ※政府不熟悉山的季候、地形,更不會考慮春夏秋冬的變化安不安全,導致災難頻仍 ,部落居民流離失所。 三、給部落一個總體營造的機會: 政府所規劃的遷村部落都是格子狀的,主要是未實地勘查所致。例: 好茶部落格子狀的道路和房舍。  ?? 格子狀會造成各族各部落原有特色風貌喪失。  ?? 整地的費用較龐大。  ?? 格子狀的好處:對統治者、警察管理及控制方便。例:屏東縣三地村、 賽嘉村、阿鳥村、三和村。  ?? 害處:對住在裡面的人,造成不方便。 自然地形:自然地形的部落,不必要浪費太多整地的費用,生態環境破害較少, 較美觀,走起路來較舒服,前面的房子不太容易擋到後面的(空間視 野感覺較好)。  ?? 壞處:水電工程較麻煩、路彎彎曲曲。(但較安全) ⊙美洲西南部印第安人,有重大部落會議時,必須考慮到七代的子孫。 ⊙遷村是部落的大事,不是兒戲,必須有部落自己決定,自己做計劃,要怎麼樣的 部落,要住怎麼樣的房子,要給以後的子子孫孫怎樣的生活環境。必須審慎的考 慮,再做決定,這是社區總體營造成功的關鍵。 ⊙公共設施必須依傳統改良設計。(如停車場、大門、步道等) ⊙公共建築必須依傳統改良設計。(如派出所、學校、祭場、宗教) ---------------------------------------------------------------- 山水含情意 風雲入壯懷 屏東平原先人血 護水護鄉庇子孫 ---------------------------------------------------------------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徵求會員中 ----------------------------------------------------------- 訂閱藍色東港溪電子報 請 mail to: [email protected] > ----------------------------------------------------------------------- < -- 歡迎光臨成大計中小甜甜登山野趣版 < mmountain / bbs.ncku.edu.tw > ~~~~~~~~~~~~~~~~ Origin:《 成大計中 BBS 站 》[bbs.ncku.edu.tw] 上線處:[140.115.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