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sometimes 信箱] 發信人: passport (饑餓30開戰) 看板:aborigines 日期: Thu Jul 23 01:26:32 1998 標題: 好文章-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的困境 來源: 中山大學 Formosa BBS Client 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的困境 方嵐亭 一、前言: 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更是思考方式的表現;文化本身並沒有高貴和 低賤,但它卻會因為變遷速度的不同,而造成強勢和弱勢。多元社會中,少數族群的 文化往往被忽略,而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也因為文化的被忽略變得較為低下;這樣的 族群便是典型的弱勢族群。如果將上述定義放置於台灣社會,真正稱之為弱劫族群的 只有原住民。 台灣原住民依學術分類的標準而言,可分為泰雅、太魯閣、賽夏、布農、曹、鄒 、排灣、魯凱、彪馬、阿美、雅美等族群,就整體而言,原住民族和漢人主流社會有 顯著的差異: 原住民族沒有文字,而且使用和漢語系截然不同的南島語系,但原住民族間的體 質特徵差異頗大,極易與漢人分辨;而且各有其獨特的手藝和藝術,社會結構與文化 習俗也有別於漢人。 原住民的祖先於過去數千年間,在台灣建立起自主自立的社會,這其間經歷過無 數族群間的爭戰,以及族群內的抗衡與擴張,終於形成目前各自散佈於一定區域內的 居住型態,並各自形成獨立自主的部落社會,而後在漢人大量移入台灣之後,在其強 勢文化的壓迫下,孤守著傳統而整合的山地部落。 近四十年來,原住民山地社會已有相當程度的納入整個台灣的社會體系中,在經 濟上對大社會產生了某種程度的依賴,加以山地的自然條件較差,無法使原住民內部 產生自我發展的火花,因此原住民山地社會的命運乃完全操之於優勢的多數族群手中 ,對筆者而言,原住民族的出路和發展,實為刻不容緩的關懷焦點。  二、原住民族的困境 原住民在大社會與部落內部的文化變遷下,產生十分大的衝擊,傳統文化的保存 和吸收工業技術、管理知識的機會時有兩難,使得原住民在部落社會、社會適應和族 群互動上都產生極大的困境。 1、部落社會的危機 ⑴教育間題:原住民山地社會的師資與設備一直不受重視,以台東為例,其位處 偏遠,年輕優秀的正規師範專門教師都不願意分發至此;因此每一年必須顧用二百位 左右的代課老師,造成非專才任教的情形;而學生對漢人社會文化密切相關的國文和 數學兩科適應普遍較差,在這個以考試、升學的制度下,原住民雖有所謂加分政策, 但在立足點便嚴重失去公平競爭情形下,原住民在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便嚴重偏低,以 1987年為例,具高中以上程度的原住民僅約為總人口的7%,同年全省的比例則高達 20%,差距幾乎高達3倍,大學以上程度的比例差距更高達5.7倍,使得大量的就業人 口只能從事勞力工作。再者,因為教育水平的不高所引發而來的問題,便是人口販賣 和色情交易。 ⑵健康問題:原住民山地社會一直受肝硬化和車禍死亡、自殺等威脅,其中自殺 的現象更是因對環境產生疏離感的利己、脫序型自殺。 ⑶傳統的瓦解:由於工業化的衝擊,許多傳統的習俗漸漸喪失未能保存,影響所 及導至優良文化傳統未能延續,社會規範力量為之崩潰,而外顯適應問題(如酗酒、 賣春、青少年偏差行為)則應運而生。 2、社會適應困境: 如前所述,教育問題影響著部落社會,而另一個因應而生的經濟收入問題,便成 為原住民的社會適應困境。當台灣大社會經濟繁榮,進步的同時,原住民的工作必須 投入礦坑、隧道、海上、鐵工廠、高鷹架及華西街才能生存,原住民所得普遍偏低, 和一般家戶相比極為懸殊。更嚴重的是原住民賴以安身立命的山地保留地約有10%至 20%非法轉至漢人手中,這些現象都說明了原住民在現代經濟體系中極為缺乏競爭力 。另外,在城市讀書的原住民大專學生,在經濟、友誼及情緒安適與安全感方面,都 感受到相當程度的困境。 3、族群互動困境: 生活在弱勢中的原住民,也因為台灣整體社會以漢人種族中心主義為觀點,對原 住民仍然沒有脫離文化、生活落後的主觀偏見,造成在族群互動上有很大的困境。 原住民在性格特徵上被認為是喜歡酗酒、生活水準低落及懶惰等,另有較正面的 印象為純樸、熱情豪邁等。但通常受電視、報紙、雜誌等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負面 而有偏見的刻板印象,深烙在漢人社會中。 而原住民也因長期受強勢文化的壓迫,對漢人一般的刻板印象便是:與漢人相處 時會被低估、受輕視、有恐懼感和自卑感、沒有親切感。同時認為漢人「奸詐」並「 暗地裏進行險惡的事」。相互的歧視,不僅影響漢人和原住民之間的了解和互動,也 造成處於弱勢的原住民在人事升遷,就業、就學各方面失去較公平的競爭機會。 三、結語:和平、無壓迫的展望 文化的差異性是必然存在於每個現代社會,許許多多的規範和價值,在我們自己 的眼中看來是愚蠢、荒謬;但這些規範和價值在別人的心目中卻有可能視為美德和圭 臬。每一個團體都會認為自己的民俗,包括宗教信仰、政治理念是唯一正確的,而對 其他團體相異產生的社會建構物輕蔑。 現今台灣社會,當然不可能從多元文化的情境走回封閉和保守的歷史脈胳;然而 政府對原住民的政策,一直是朝著山地社會,進步速度顯相對落後,特別是經濟、教 育、健康等方面的問題,更是原住民挫折感的主要來源。而原住民的相對剝奪感,也 因為他們的政治無力感再一次被強化。屬於弱勢族群的原住民對於不平等的遭遇,不 管是在政治、社會、經濟或文化上都極為敏感,任何形式的不平等都極易被解釋為族 群歧視。這種不平等的現象不僅導玫原住民在社會心理適應與族群關係上產生疏離感 ,甚而發生族群間的對立與衝突,這種代價是一個多元化的現代社會所無法承擔的。 筆者懇切呼籲:在論及解決原住民的問題時,政府當局應摒棄以經濟利益做為「 工具性」理性基礎讓原住民擁有文化特殊化的權利。而多數族群的漢人更應該儘量克 制私利之心,避免對原住民先入為主的偏見與刻板印象,尊重並維護原住民的文化, 以此態度來協助原住民的山地社會發展。若是原住民的問題,能由中央設立專責機構 、立法保障其權益,強化其經濟與教育素質,並彰顯優良的原住民文化傳統;弱勢的 原住民族群將不是大社會的包袱,而其文化更是台灣整體的珍貴資源之一。 期盼在相互尊重的原則下,「番仔」、「山地人」這類漢人沙文主義使用的名詞 都將成為過眼雲煙,台灣這塊島嶼將只有台灣民族,也讓所有族群都有撥泥霧,見青 天的轉機。 ~參考資料~ Durkheim suicide 自殺論 Rousseau A discourse on inequality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謝高橋 社會學 楊國樞/葉啟政 台灣的社會問題,山地社會問題 布農的聲音 1~5 期 張老師月刊 1994年1月號 宇宙光 1994年5月號 -- * 國立中山大學 West BBS * From: 140.117.199.203 [已通過認證] 主從式閱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