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sometimes 信箱] 作者: NATAULAN (娜荳蘭女巫) 看板: Taluan 標題: 轉錄的文章(一) 時間: Sat Oct 24 00:53:14 1998 1.翟振孝 1996 <台灣原住民「社會組織」民族志之觀點比較> 出自出自<<人類與文 化>>第三十一期 頁20-25。 2.鄭瑋寧 1996 <原住民民族志的「社會結構」概念之檢討>--以<<阿里山鄒族的 歷史與政治>>一書為例 出自<<人類與文化>>第三十一期 頁36-31。 3.黃應貴 ? <從田野工作談人類學家與被研究者的關係> 出自<<山海>> 上述這三篇文章當中,前兩篇文章主要作為觀摩之用,提供我們一種以人類學 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學生,是如何看待、閱讀及分析前人的原住民民族志,與本系學 生的研究及思考方式有何差異?或有何可供我們參考與思索之處? 翟振孝的文章比較了陳奇祿、衛惠林、劉斌雄等人,在關於原住民民族志撰寫 當中,關於「社會組織」此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同時也認為這些民族志的撰寫過度 僵化與套框框的描述方式,並不能提供閱讀者真正認識該文化的功能。 鄭瑋寧的文章則是以王嵩山的<<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一書為例進行分析 ,認為王嵩山對鄒族文化分析時提出以 peongsi為該社會之中心價值,進而以此概 念作為理解一個社會的憑藉。 黃應貴先生的文章則由田野工作對人類學家養成的重要性談起,田野可能包括 的功能有卻除原先存有的文化偏見、體會當地人對事物的觀點、經由比較確立文化 的特殊性、培養觀察文化整體的全貌觀、培養前瞻性的批判能力。另外,也討論了 依據不同的理論傾向,田野的進行方式與資料蒐集會有許多不同差異。 而關於田野當中,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不平等關係,黃應貴提出的克服方式有 與研究對象建立誓約性( covenantal)的關係(所謂誓約性的關係是指雙方有類似 誓言上的交換,以塑造雙方的未來);人類學家藉由批判主流社會對被研究者的偏 見或歧視,進而影響主體民族的政策,以提供對被研究者較佳的待遇來作為反餽; 而關於田野當中,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不平等關係,黃應貴提出的克服方式有 與研究對象建立誓約性( covenantal)的關係(所謂誓約性的關係是指雙方有類似 誓言上的交換,以塑造雙方的未來);人類學家藉由批判主流社會對被研究者的偏 見或歧視,進而影響主體民族的政策,以提供對被研究者較佳的待遇來作為反餽; 或是發展出行動人類學或應用人類學,直接幫助被研究者。 另外提出的幾個較為重要的觀點有:將民族志視為人類學家與當地人互動之下 形成的產物,同時是經過人類學家系統性的將蒐集的資料處理過之後,才將原先可 能各自扞格、不甚相關的資料得以呈現其脈絡與一致性,因此如何讓被研究者能分 享與理解人類學家的作品也是回饋的方式之一。另外,觀光式的田野等會惡化這種 不平等關係,應特別小心。 透過這些人類學家本身對田野中的不平等現象提出的回饋,關於其效用是否能 顛覆或稍減原先的不平等關係,或者不平等的關係永遠是人類學當中不可避免的原 罪,因為研究當中的看和被看就注定了不平等的關係,因此回饋只能對這樣的現象 提供偽善的外衣,這或許都是我們無可逃避,必須進行思考的問題吧? -- Origin: 柴門霍夫 IPA.DormC.nccu.edu.twFrom: fong.fDorm6.nccu.edu.tw -- Origin: 柴門霍夫 IPA.twbbs.org (140.114.47.245)